油價持續暴跌背後的變與不變

面對全球化逆流,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應提高參與度,堅持促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支持多邊主義,堅定維護市場在國際石油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油價持續暴跌背後的變與不變

文/白俊

4月19日,國際油價再創新低。美國WTI原油期貨暴跌21%,至每桶14.47美元;英國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幅為4.2%,至每桶26.91美元。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震盪下行,3月9日之後更是進入暴跌模式。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路從年初的接近60美元跌破30美元,WTI原油期貨價格跌勢更猛,從年初的每桶60美元以上跌破15美元。

劇烈的價格動盪之下,一貫反對歐佩克+減產控價、甚至要起訴他們搞壟斷的美國,前所未有地加入到原油減產陣營裡來。在4月8日-12日的歐佩克+減產協議談判因墨西哥拒絕指派給自己的減產額度而陷入僵局時,特朗普表示美國願意分擔墨西哥40萬桶/日減產額度中的大部分,25萬桶/日,從而幫助歐佩克+達成了史上最大減產協議。

4月12日,歐佩克和非歐佩克部長特別會議決定,從2020年5月1日起減產970萬桶/日,為期兩個月;接下去從7月1日至12月31日減產額度調降至770萬桶/日;從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減產額度調降至580萬桶/日。減產基數按2018年10月的石油產量為準,其中沙特和俄羅斯直接按1100萬桶/日作為減產基準。

2020年6月10日,歐佩克+將召開視頻會,決定是否要採取進一步行動,2021年12月,將決定減產計劃是否延長。

國際石油市場發生根本性變化了嗎?

美國的變與不變


特朗普答應幫墨西哥減產,並不意味著美國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運作模式轉向,只是由於美國在石油市場地位的變化,讓其對低油價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出現了變化。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進口量也長期位居世界首位,作為傳統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代言人,美國一向反對歐佩克的限產保價行為,更不會去支持和鼓勵。高油價常常是美國在野黨批評執政黨的一個靶子,歷屆美國政府視高油價為自己執政的敵人。

每加侖3美元的汽油零售價格(目前相當於人民幣每升5.5元左右),被認為是美國民眾的一個心理門檻,超過這個價格越多,引起的關注和討論往往越多。2018年11月底汽油平均零售價格從10月第一週的每加侖接近2.9美元下跌到2.5美元左右,特朗普就把這個下降當成政績進行吹噓,自己發佈推特說“謝謝你特朗普總統”。今年3月份早些時候特朗普故伎重演,聲稱目前的低油價相當於是他的政府給美國民眾的減稅。4月13日,美國汽油零售價格平均只有每加侖1.85美元,較2月份的2.44美元大幅下降。

美國本次支持減產以推升價格,是一個重大的立場轉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頁岩油氣開採技術突破帶來了美國油氣產業的再次崛起,美國已經超越沙特和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已經開始變成石油淨出口國,正在逐步幫助實現美國幾十年來的能源獨立夢想。

鼓勵創新的氛圍、開放競爭的環境、自由流動的信息、寬鬆的管制、有利的水土資源條件和制度、靈活的金融市場和風險分攤機制使得成千上萬大大小小勇於創新和冒險的企業進入頁岩油氣領域,把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利用從不可能變成可能。雖然近些年美國頁岩油氣生產成本下降很快,從每桶七八十美元或更多下降至五六十、四五十乃至三四十美元,但仍然架不住目前二三十美元的市場價格考驗。如果油價不能儘快回升,一大批中小型頁岩油氣企業倒閉破產不可避免,危及行業內不斷增加的就業,在金融等領域產生連鎖影響,也可能影響共和黨在大選之年的選票,拖累美國能源獨立的追求。

特朗普本人特立獨行,自稱最擅長做交易,不時打破美國政治常規,其追求貿易對等和揮舞關稅大棒等做法也違背傳統自由市場經濟的精神,但他在推動歐佩克和非歐佩克減產問題上還是中規中矩,沒有逾越市場經濟的底線。美國表態自己會減產,但實際上政府並不會直接去幹預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而是靠價格信號去引導。

美國能源部長布魯耶特(Dan Brouillette)預計,到今年底美國原油產量會減產200萬桶甚至300萬桶/日,主要說的就是那些扛不住低油價可能會自動退出市場的產能,這個和特朗普承諾可幫墨西哥減產一樣,都是表個態而已,減不減和減多少都是市場說了算。當然,美國存在成千上萬的石油生產商,組織減產的協調成本會比較大,如果美國只有少數幾家生產商,不排除特朗普政府之手伸得更長的可能。


歐佩克和國際能源署的變與不變


對歐佩克而言,其石油市場控制力和影響力變得弱化,但其對石油霸權的追求依然不變;對國際能源署(IEA)而言,其在石油消費領域的代表性也在弱化,但其對能源行業影響力的追求也不變。

歐佩克成立於1960年,今年正好一個甲子,當年成立的大背景是民族國家獨立和資源國有化運動,代表了以阿拉伯世界國家為主的產油國利益。1973年歐佩克因為阿以衝突而發起石油禁運,造成美國等西方國家出現石油供應危機。1974年西方國家因此成立了國際能源署,代表經合組織發達國家協調石油供應安全保障。此後聚集在歐佩克門下的生產國和國際能源署代表的消費國一直是影響石油市場走向最具有影響力的兩股力量。

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份額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達到峰值後就開始下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也下滑,2009年以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恢復到了蘇聯解體前的水平,美國的產量在過去幾年快速增長,連創新高,已經後來居上超過了沙特和俄羅斯。對歐佩克而言,要保持市場影響力不變,必須聯合非歐佩克產油國,否則其市場影響力只會日漸式微。2016年,形成了歐佩克和俄羅斯等11個非歐佩克產油國的新合作框架,即所謂的“歐佩克+”或“維也納聯盟”。美國並未參與這個合作框架。

歐佩克內部的減產合作本來就不時存在陽奉陰違的現象,形勢的變化迫使其需要擴大合作範圍,而隨著合作主體增加,利益訴求更加複雜,合作談判和實施更加困難,也就是說這個卡特爾組織的行動能力更加不可控。沙特和俄羅斯分別作為歐佩克和非歐佩克領頭羊,在石油收入上有共同訴求,但在地緣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其他方面又各有心思。墨西哥石油產量自2004年以後持續下降,目前只有220萬桶/日的水平,在“歐佩克+”裡面影響不大,僅僅因為30萬桶/日減產額度的爭執,就導致4月9日減產協議停擺。

與此同時,IEA在石油消費市場上的代表性也越來越弱,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石油消費基本飽和,總體上趨於下降。為了維持行業影響力,IEA也力圖拉上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石油消費大國入夥。由於石油供應總體寬鬆的態勢,以及能源低碳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石油在國際能源中的優勢地位正在鬆動,IEA保障石油安全供應的協調機制目前也沒有多少用武之地,IEA越來越成為能源數據統計分析、行業會議組織、能源轉型和可持續能源發展建言的智庫型機構。

在這次油價暴跌後,IEA執行負責人和歐佩克秘書長3月16日討論了全球石油市場形勢,表達了對石油市場動盪的擔心,強調了尋找辦法減少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的重要性,並同意保持密切溝通。IEA或許可以鼓勵成員國逢低增加戰略石油儲備,但要求提高儲備標準的意義不大,也很難以去鼓勵成員國擴大石油消費。


國際石油市場的變與不變

石油市場的競爭格局在變,政府幹預的方式和力度也可能變,但供求共同決定價格、價格引導資源流動的基本格局不會變。

此次石油價格大落大起,表面看起來是石油生產大國的興風作浪和一些政客們的個人秀所賜,是行業卡特爾組織操縱串謀和超級大國霸權任性影響的結果,令人產生石油供應領域壟斷加強、競爭不足、市場機制不起作用的印象。但實際上石油是最成熟、最具流動性、最全球化的能源大宗商品,石油價格絕不只是由供應單方面來決定的,需求也是決定價格的另一大因素,本次油價暴跌恰恰就是需求側出現重大變化的結果。

無論從石油供應側還是消費側來看,市場競爭越來越多,多極化不斷豐富,而不是越來越弱化。雖然美國在石油供應上已經與沙特和俄羅斯三足鼎立,存在一些共同的供應側關切,但他們不可能形成行動一致的緊密共同體,各方的競爭關係不會變,美國最大石油消費國地位還不會變,美國石油市場充分競爭的格局不會變。這決定即便有一兩屆任性的美國聯邦政府,也不會改變美國自由市場經濟體系運作模式。

在上一輪油價2016年初跌至低點後,歐佩克控產推價越來越力不從心,聯手非歐佩克國家控產,力求保持其市場影響力,但隨後這幾年的實施效果不佳,國際油價上漲乏力,距離沙特80美元左右的預算平衡價格差距很大,和2010-2014年80-100美元的油價區間更是相去甚遠。作為歐佩克帶頭大哥,沙特每次控產減產都得承擔責任大頭,而撈到的好處不多。原來沙特是調節石油市場供應的最主要機動生產商,對邊際供應量和價格影響最大,但這種影響力正在被完全市場化運作的美國頁岩油企業取代,市場份額也在逐漸被蠶食。

歐佩克和非歐佩克國家雖然希望通過操控供應量來推高石油價格,但高價格也是一把雙刃劍,既會打壓石油需求,又會刺激替代能源技術和產品的發展,加快淘汰石油的進程,無異於自掘墳墓。高油價、政策引導、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已經在交通領域引發替代石油的明顯發展趨勢。

雖然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政府都經常表示不願意看到石油價格大起大落,希望價格能處在一個適中的區域,既能保證生產方的合理利潤,又能讓消費方可承受可負擔,希望通過自己的各種干預手段能達到這個目的,但石油市場發展的歷史表明,這些干預既不能有效濾平石油價格波動,也不能消滅石油市場週期,反而干擾了價格信號的傳導機制,減緩了市場自動出清的效率,掩蓋了市場發展變化中的矛盾。

本次新冠疫情對石油需求構成突發重大沖擊,供應調整肯定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因此儘管此次政府供應側干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也不能立即扭轉供需格局和價格走勢,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國際油價還將在低位徘徊,而由於政府幹預的主觀隨意性衝擊市場信心,政府幹預造成的價格震盪還將難以避免。

中國的變與不變

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地位在變,行為方式和態度應該相應改變,但倡導全球市場融合、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立場不應該變。

中國是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消費國,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中國可謂利益攸關,同時中國的需求狀況對國際油價走勢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在國際能源重大事務和突發重大問題上,中國要改變過去反應遲緩和被動跟隨的狀況,主動和國際社會相關方溝通,及時傳遞信號,表明立場。

隨著美國能源獨立逐漸成為現實,美國在維護國際石油市場秩序方面的策略可能出現調整,其他國家能夠搭便車的機會可能減少。中國應該根據國際事態的變化,合理調整自己的國際能源合作策略,既對一貫的低調務實作風有所調整,又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同時積極尋求與各國的共同利益訴求,凝結價值觀共識,推動國際石油市場公平公正發展。

面對疫情造成的石油需求銳減和價格低迷,建議中國政府一方要加強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優化審批流程,簡化監管要求,為各類企業走出去開展投資和貿易合作創造更好條件。另一方面繼續深化油氣體制改革,培育競爭性市場結構,進一步減少價格管制,加快構建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

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面對全球化逆流,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也應堅持促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支持多邊主義,提高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推動信息公開透明和自由流動,實現內外雙向對等開放,支持石油市場公平競爭,促進全球能源市場進一步融合,堅定維護和支持市場在國際石油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作者為北京燃氣集團研究院副院長,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編輯:馬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