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與“不變”中突圍:海寧傳媒中心融合發展的思考

全文共3761

閱讀大約需25分鐘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宣傳思想工作新形勢新要求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是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工作、推動縣級媒體轉型升級的戰略工程。2019年6月30日,海寧市傳媒中心掛牌成立,融媒體指揮平臺同步上線。自此,海寧傳媒工作正式駛入深度融合、創新轉型的快車道。

在“變”與“不變”中突圍:海寧傳媒中心融合發展的思考

1 堅守陣地,在“變”與“不變”中突圍

海寧市傳媒中心由海寧日報社和海寧市廣播電視臺〔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海寧基地服務中心〕整合而成。如何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我們必須理清兩個問題——我們的優勢是什麼?我們面臨的挑戰又是什麼?

優勢:

1、資源優勢。兩家新聞單位原先都是地方黨委政府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是群眾獲取信息、服務的主渠道,積累了豐富的新聞資源、人才資源、渠道資源,合併後更是在海寧市域內“一家獨大”。

2、定位優勢。無論是報刊、廣播還是電視,媒體平臺相比其他自媒體平臺,在長期的新聞宣傳報道中積累了公信力和傳播力。合併後擁有更強大的宣傳矩陣,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將進一步提升。

3、設備優勢。投入使用的融媒體平臺,打通了從內容匯聚到生產、管理、交易、發佈、歸檔的全流程產業鏈,實現了全終端發佈,為傳媒中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量。

挑戰:

1、行業差異性客觀存在。報社與廣電,雖同為傳統主流媒體,但無論是新聞業務還是運營機制,差距較大。

2、機制改革面臨阻力。機構調整、流程優化、平臺整合,需要梳理完善的工作很多,有些甚至觸動部分機構和個人的利益,不可避免遇到阻力。

3、考核機制需要兼容。報社和廣電考核體系不同,如何建立適應融媒體中心建設發展的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堅守陣地,融合發展。這一場改革,註定要在“變”與“不變”之間進行“突圍”。

2 在“變”中,高質量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

(一)變機制:刀刃向內,積極推動媒體融合。海寧市傳媒中心成立之初,中心黨委就提出了“做長三角最好的區域媒體”的戰略目標,圍繞“內容高質量、經營高效益、管理高水平”,深度融合、主動引導,推動傳媒中心建設從“相加”向“相融”轉變。

根據傳媒中心發展要求,優化組織架構,重新調整部門設置。除管理、技術板塊外,將採編部門細分為政經新聞部、社區新聞部、專題服務部、新媒體產品部、紙媒編輯部、電視節目部、廣播節目部、視頻產品部等八大類別,實現新聞資源的共通共享,初步形成“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全媒傳播”的採編發格局;中層幹部實施選聘上崗,一般員工採取雙向選擇,壓縮行政管理、後勤服務等崗位人員數量,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重點向採編、經營一線傾斜;加快建立健全與媒體融合相適應的績效考核體系,充分激發內在活力,適應媒體融合新格局。合併之前,報社已於2018年進行相關改革,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同時構建了一套以績效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廣電考核以身份管理為主,實行部門二級考核制度。

傳媒中心以融媒體指揮平臺投入運行為契機,強化“移動優先”策略,推動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客戶端、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堅持“有用、有趣、有溫度”理念,堅定“本土化社區化”方向,以用戶為核心,圍繞“內容+技術+運營”驅動高質量媒體建設。

(二)變流程:深耕內容,明顯提升傳播效果。從“你是你、我是我”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8個多月來,海寧市傳媒中心不斷強化“一盤棋”這個發力點,打破原有平臺界限,重構策採編發流程,守正創新,傳播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依託融媒體指揮平臺,傳媒中心實行“中心廚房”運作,打破了過去媒體按板塊分割的採編播模式,統籌採訪、編輯和技術力量,集中策劃、點題定製,多平臺發佈。建立編委會工作辦法,對各類宣傳報道做好題材選定、形式策劃、談版編排、內容審核及導向把控等,不斷促進傳媒中心的宣傳內容和服務水平高質量提升,為爭做長三角最好的區域媒體夯實基礎。

2019年9月,海寧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會觀潮節順利舉行。中心組建了專業的融媒體報道團隊,運用視頻、圖片、文字的組合功能,第一時間在移動端進行報道推送。隨後,再對相關文字和圖片進行細化與擴充,形成較為成熟的報紙稿件,在紙媒《海寧日報》上進行刊登。同時,抓住海寧對外宣傳的最佳窗口期,充分整合各項可利用資源,在中央、省、嘉興等各級媒體共計用稿約68條次,其中央視播發25條次。新媒體產品《飛機穿過月亮》成為網絡“爆款”,抖音播放量超5000萬。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海寧市傳媒中心以新媒體端為起點進行策採編發,用足一切人力物力和技術手段,截至目前各媒體平臺共刊播稿件3000餘條次,超30條稿件點擊量破10萬+,總點擊量超1000萬,為防禦疫情提供了全面的輿論保障。

(三)變手段:全媒聯動,全時空佔領陣地。按照“資源統籌、深度融合”的原則,海寧市傳媒中心整合多種媒體形態,優化媒體資源,構建起報刊網站、廣播電視、兩微一端等多種媒體形態和終端,共同構建起各具特點、優勢互補的媒體矩陣,形成宣傳輿論引導的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1]因此,如何掌握網上這個輿論戰場的主動權,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裡手,是媒體融合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拿新媒體矩陣來說,兩家新聞單位合併之前,各自擁有網站、客戶端、微信號等。通過清理媒體“過剩產能”,目前已統一整合為1個客戶端、1個網站、3個微信公眾號,並明確各平臺不同定位與功能,明確將大潮APP作為傳媒中心新媒體矩陣的核心產品來打造,努力將其建設成為傳播快、覆蓋廣、影響大、服務全、技術優、互動強的移動傳播終端和主流新聞客戶端。

整合後的傳媒中心發揮原廣電具有的技術、設備優勢,佈局短視頻領域。創新推出“潮視頻”欄目,3個月來製作各類短視頻百餘條次,在重大主題報道、突發事件報道中,不斷擴大網絡傳播效果,讓主流聲音全面佔領輿論陣地。

傳媒中心利用已建成的小區信息LED網絡、城市閱報欄、公共場所播發屏等,將信息的觸角進一步延伸至小區、公共場所等,全時空、多領域佔領陣地。

3 融合發力,未來發展的“不變”思考

(一)重視和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力度不變。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基層信息樞紐,要切實發揮功能及作用,歸根到底需要一支堅強有力的人才隊伍。然而,縣域媒體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專業人才“匱乏”,招人難、留人難的困局確實存在。拿海寧日報來說,2017年浙報集團推薦了2名秋季校招中的應屆研究生,但因工作地點在海寧等種種原因,最終沒能留住人。“在媒介融合時代,最深刻的融合,不是融合媒介而是融合人。”[2]除了繼續用好政策引進人才外,更重要的是立足本單位,挖掘、培養、激勵人才。報社廣電合併後,可以說做內容的人才實現了增量,但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還需要我們推行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打破身份界限,努力拓寬教育培訓等渠道,加緊培養一批現代傳播全媒型人才。

(二)建立符合媒體發展的科學考核評價體系不變。要推進傳媒中心建設,在考核評價體系上,仍要堅持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優化細化考核評估體系,完善績效分配體系和獎勵政策,堅持業績導向,薪酬向一線崗位傾斜、向採編崗位傾斜、向關鍵崗位傾斜,充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從而解決苦樂不均、薪酬不均等一系列問題。此外,也要從提高中心員工的榮譽感方面入手,不斷增強隊伍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目前,傳媒中心正抓緊制定出臺部門職責考核辦法,根據崗位性質和職責任務等,分設播音主持、採編、設計、技術運維、行政管理等職位族,通過不同的崗位評價,對不同職位族崗位劃分相應崗位等級,並計劃出臺傳媒中心榮譽制度。

(三)專注移動端,持續向全媒體發力的理念不變。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3]要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要佔領輿論陣地,就得在“互聯網+”上做文章。“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係,而是迭代關係;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4]要努力實現內容、呈現、融合、管理創新,不斷提升策劃及謀劃能力,努力提升媒體平臺協同作戰能力,從而激活採編主力軍向移動端轉移,加快推進媒體平臺(板塊)優化,不斷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著力構建一個集內宣外宣、網上網下、系統內外宣傳資源於一體的新型縣域傳播機構。

縣級融媒體中心怎麼建,目前並沒有成熟的先例可循,其理論與實踐都還在探索中。只要我們持續解放思想,積極拓寬發展思路,以“勇立潮頭”的勇氣,把力量合起來,把媒體融起來,把引導強起來,把輿論主戰場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中,定能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參考文獻

[1]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據新華社)

[2] 杜俊飛《數字人類:從烏托邦到未託邦講座》2019年12月7日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的講座

[3] 2015年12月25日,習近平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重要講話(據新華社《習近平視察解放軍報社》)

[4]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在“變”與“不變”中突圍:海寧傳媒中心融合發展的思考
在“變”與“不變”中突圍:海寧傳媒中心融合發展的思考

原創:朱瑞庭 海寧市傳媒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來源:傳媒評論

速度+溫度+力度+亮度+態度,新媒體戰“疫”報道,把好五個“度”

戰“疫”,讓錢江晚報主戰移動端,這場大考成績如何?

“戰疫”中彰顯責任和擔當,浙報集團發稿4.7萬、總點擊量4.76億

入職3年就成為深晚新媒體產品總監,這位美女小編說,沒有“三頭六臂”,就要練出“獨門絕技”

她的報道,成了高考試卷的試題!她說,去現場,用心感受,新聞才會發光發熱!

深喉線人-窮追真相-不懈監督,這位記者13年的“陽光行動”令人欽佩

時隔16年的“跟蹤報道”為什麼能夠獲得浙江新聞一等獎

從東海之濱的寧波到千里之外的貴州省黔西南州,長篇通訊《一片葉子的追尋》背後的故事

輿情引導、典型挖掘、救災進展、災民安撫,災難報道的每個環節你都應當全力以赴

痛點思維+問題思維+法治思維:破解輿論監督困局,提升民生報道質量

多走細走穩走,新時代的這組鄉村調查系列報道就是這樣“走”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