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發明者埃因霍特芬的中國情結

‘What you or I think is not important.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truth’ ---Willem Einthoven

扒一扒心電圖發明者的身世

在醫學史上可以與X線的發現和應用相媲美的發明只有心電圖。心電圖發明以來,因為其實用、無創、簡便、準確和廉價等特點在臨床廣泛應用,已經拯救了無數的人生命。所有劃時代的發明背後都有一個靈感閃耀的天才。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這位被稱為“心電圖之父”的天才--荷蘭醫學家威廉·艾因特霍芬(Einthoven)。他因為心電圖的發明獲得了1924年諾貝生理學及醫學獎。

威廉·艾因特霍芬1860年5月21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亞三寶壟的一個大莊園裡,當時印度尼西亞屬於荷蘭的殖民地,他的父親是爪哇島中北岸海港三寶壟市部隊醫院的一名醫師,是西班牙裔猶太人。但是父親在他6歲時去世, 4 年後其母親帶著她的六個孩子搬遷到荷蘭的烏得勒支市。

艾因特霍芬回到荷蘭後,1879年入烏得勒支大學醫學院。師從病理學家及眼科專家F.C.杜德氏教授,杜德氏毫無保留地對艾因特霍芬言傳身教,將自己珍貴的研究資料送給了他,並且再三對他說:目前科學界對心臟研究得還不夠,希望你以後致力於這方面的探索。艾因特霍芬聽從了恩師的建議,開始了對心臟的研究。1885年艾因特霍芬獲醫學博士學位。 1885年來到萊頓學院,任病理學教授,進一步對他的課題進行研究。1887年,沃勒首先研製出記錄生物電的儀器——毛細管電位計,記錄了人類第一份心電圖。但是,該電位計測量瞬間變化的生物電,諸如心電的效果很不理想。為了探求心電電子描記器的機械原理,艾因特霍芬轉入物理系苦苦鑽研。1901 年 Einthoven 設計的絃線式電流計問世。1903 年他首次發表了“一種新的電流計”的論文,並獲廣泛承認。1906 年他提出雙極導聯的概念和等邊三角形學說,立即得到公認。1908 年他發表了“心電圖新認識”的論文,闡述了他記錄心電圖的臨床經驗轟動世界,一舉成名。之後的心電圖不斷地被改進,直到1942年發展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標準12導聯心電圖。

心電圖發明者埃因霍特芬的中國情結


心電圖發明者埃因霍特芬的中國情結

對於這些天才我們總想從他們身上發現點什麼以便我們可以離他們更近一些。他天才的智慧、非凡的才能是我們所不能及,但是有以下三個特點我們可以學習。

勤奮,眼科學專業畢業的他,其後的研究範圍涉及呼吸器、神經、生物電以及遙控技術等,專研各類相關學科:物理學,生物學,電學,正因為跨學科的淵博知識才蹦出無數的靈感併成功實現,沒有被自己的專業知識所限制。

謙虛,即使後來名滿天下的時候,常常自喻為“一個非常普通的小教授,雖然在工作中盡職盡能,但有時還是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在接待訪客或在會議期間與其他科學家相聚時,不論對方的年齡和職位如何,他總是非常友好,禮貌相待。

分享,他在諾貝爾獲獎演講結束時說“心臟病的科學進入了新的篇章,它不是靠一個人的工作,而是許多天才的科學家,超越了任何政治藩籬,潛心專研而成。他們在世界各地,為了科學的進步,為了達到造福於深受疾病折磨的人類的目標,貢獻了全部的精力”。 他總是把眾人的功績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看成是戰鬥隊中的一個成員。因此還將1924 年諾貝爾獎金的一半贈送給已去世的技術員的親屬。

艾因特霍芬的中國情結

艾因特霍芬的父親在他6歲時候去世,年幼的艾因特霍芬是由一位中國阿媽洪氏帶大的。1864年艾因特霍芬進入上海的法童公立學校,上了6年小學。他還獨自隨洪媽去她的廣東老家住了一段時間。在艾因特霍芬17歲時,洪氏據說因心臟病離開了人世,據說這一定程度促進他從病理學和眼科學轉而攻克心臟病方向。在自傳裡,艾因特霍芬編譯了不少廣東童謠,表達了對中國的特殊好感。1925年,艾因特霍芬曾重回印度尼西亞,看望長眠在那裡的洪媽。兩年後,67歲的艾因特霍芬因腹部腫瘤而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