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尋找

人生而孤獨,卻又害怕孤獨。孤獨的靈魂總試圖尋找,尋找心靈的歸屬,以期合力對抗孤獨。孤獨是否就要尋找,尋找之後是否就不再孤獨?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幸運的人不再孤獨,不幸的人窮其一生還在尋找的路上。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講述的就是一個孤獨與尋找的故事。

孤獨與尋找

封面

孤獨是如此奇怪的一種感覺,讓人即使身處鬧市,周圍熙來攘往,人聲鼎沸,依然如孤身一人,內心空寂。吳摩西如此,牛愛國如此,巧玲亦如此,在劉震雲構建的這個世界裡每一個人都如此。他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企圖找到另一個孤獨的靈魂,帶自己遠離孤獨。尋找的過程註定是艱辛的,結果也是不盡人意的。尼采說:尋找的人容易迷失。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能讓自己不孤獨的人,卻都要做出魚死網破的掙扎,或偷情,或離婚,或私奔。就算是為人不齒,最終能擺脫孤獨,也是可喜可賀。只是,吳摩西遠沒有如此幸運,唯一能讓他不再孤獨的養女巧玲,在某一天早上被人販子拐跑了。他的生活經歷了跌宕後,又落入了孤獨的河床,不得不走出延津尋找。

牛愛國與姥爺吳摩西的人生軌跡何其相似,龐麗娜和吳香香也是。即使時光流逝了六十年,悲劇性的命運還是不可遏制地複製,在延津,在延津之外。可以說,牛愛國比吳摩西的人生更具悲劇性。吳摩西知道了吳香香與老高的私情後,立刻採取了行動,把老高在孃家養病的妻子老白接回來,雖然因為這樣耽誤了時間,讓兩人順利出逃,終究能證明他身上有男人的血性。而牛愛國才真是軟蛋一個,知道了龐麗娜跟人有私情,竟然聽信了朋友杜青海所說的離婚代價太大,不僅做起了縮頭烏龜,還變著法討她的歡心,可惜,跟他說不到一塊去的龐麗娜依然我行我素。好在經歷了一系列波折後,牛愛國找到了“能說得上話”的人,終於有人讓他的靈魂感到溫暖。但是,他的無主見,讓他屈服於俗世裡窩囊的生活,決定放棄靈魂的安穩,把綠帽子紮紮實實地戴到死。可是就連這種完全放棄男性尊嚴在外人看來屈辱到極點的生活,龐麗娜都不肯給他,她要去尋找自己靈魂的安放點,驅除內心的孤獨。龐麗娜的私奔,並沒有給牛愛國帶來痛苦,甚至讓他感到輕鬆,一如他姥爺當年面對他姥姥跟人私奔一樣。這隻能說明一點,他從沒愛過她,他和她的結合,不是基於愛情,只是搭夥過日子。在這點上,他和姥爺吳摩西如出一轍。當初吳摩西是因為在縣府裡面種菜,被寡婦吳香香看中招贅的,兩人的結合就是各取所需,不存在半點感情在內,吳香香往往凌駕於吳摩西之上,像龐麗娜之於牛愛國。值得慶幸的是,牛愛國在外面轉悠了幾個月,終於決定去找章楚紅,哪怕她去了北京做“雞”,他也要找到她。故事的最後,他說:“不,得找。”貌似回答老宋要找龐麗娜,實際上是說他要去找章楚紅,也是尋找他靈魂的歸宿。

孤獨與尋找

電影發佈會


孤獨如此強大,有人不害怕孤獨嗎?有,天主教牧師老詹。老詹是意大利人,天主教徒,漂洋過海來中國傳教,四十多年只發展了八個信徒。七十多歲還在為發展信徒奔波,即使他修的教堂被政府徵用做學堂,他不得不流落在破廟裡,他依然忠於傳播教義,想著要修建一座更大更宏偉的教堂。按常理,孤身一人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的老詹,是最該感到孤獨的人,可他偏偏就不孤獨。因為他有信仰,相信主跟他同在,他的心靈早有歸屬,他毫不孤獨。簡愛的堂兄聖約翰,隻身遠赴印度傳教,對信仰的堅持和熱愛擊敗了孤獨。而隱居在荒涼的瓦爾登湖邊的梭羅,當別人害怕孤獨而渴望不孤獨時,他一直以孤獨為伴,並享受孤獨。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強大。

西方人造了一個主,找到了一個精神寄託,相信主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所以,他們不孤獨。而中國人,基本上是投機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所學所信都與有無用處相關,即使是高雅的藝術,也是奔著有用去學的,像主這種無形無狀的東西,因為不能帶來看得見的效益,他們是很難信的。正因為心無定所,他們難免會感到孤獨,於是他們製造各種熱鬧和響動,驅趕空間裡的孤獨,如吳摩西最崇拜的職業喊喪,結交好朋友,克服心靈的孤獨,如縣長與戲子的手談。但是人和主終究不一樣,人和主沒有利益之爭,人和人之間卻存在著各種利益,今天沒有,說不定明天就有了,沒有直接的利益,說不定七彎八拐就扯上了間接的利益。有了利益,朋友就靠不住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像賣豆腐的老楊和趕大車的老馬,牛愛國和馮文修。說得上話,是有時效性和時空限制的。即使沒有利益之爭,時間也能改變友情,比如牛愛國和杜青海,時空轉換也能改變友情,比如牛愛國和陳奎一。所以,沒有朋友和愛人的他們常常會感到孤獨,他們也因此一直在不斷地尋找,尋找那個能讓他們不再孤獨的靈魂。

孤獨與尋找

電影發佈會


我們儘管看似很忙碌,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但當週圍安靜下來的時候,我們總能看見自己內心的孤獨。我們也在尋找,在酒吧裡找,在KTV裡找,在相親節目裡找,在網絡上找,以為能找到消滅孤獨的靈丹妙藥,卻往往是飲鴆止渴,惹上了比孤獨更可怕的麻煩。

其實孤獨並不可怕,世界上並不是只有朋友愛人是孤獨的敵人,像老詹一樣,心中有信仰有愛,孤獨就會遠離你。對於有些人來說,孤獨是一種難得的心境,是可以與內心對話的時刻,是淨化心靈昇華思想的時刻,是沉迷於愛好的必要條件。卡夫卡在一封信裡說,他只想待在一個陰暗潮溼的地窖盡頭,每天足不出窖,到了吃飯的時候,有人給他把飯送到地窖。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要不顧一切得到孤寂,只有我自己。他不僅不覺得孤獨可怕,甚至很享受孤獨,為了維持他孤獨的寫作狀態,竟然一生未婚。中國文字裡解釋,孤是王者,獨是獨一無二,獨一無二的王者必須永遠接受孤獨,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認同。卡夫卡就是一個不需要人認同的孤獨的王者。

雖然我們只是平凡的人,不是卡夫卡那樣的天才,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享受孤獨。愛別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像吳摩西愛巧玲一樣,像老詹傳播教義一樣,用心愛,努力做,不必尋找,於孤獨中開出高貴美豔的花朵,光芒四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