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一百一十四:臧洪兵敗之後遭受的兩極評價

上一期節目,我們已經講到了,曾經的張超故吏、同時也是袁紹的部將臧洪,在救援張超不果、坐看張超困守的雍丘城被曹操軍攻陷之後,他勃然大怒,以自己控制的袁紹軍據點東武陽為依託,舉兵反叛袁紹,臧洪的這個行動打亂了兗州各方勢力的部署,並直接導致了兗州局勢的最後一次大變亂。

本期我們將講述,臧洪的出人意料的行動的背後動機。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一百一十四:臧洪兵敗之後遭受的兩極評價

在正式開始節目之前,大錘仍舊要帶領整個團隊,向此時此刻仍舊戰鬥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逆向前行者們,致敬。

書歸正傳。臧洪據守東武陽長達一年多的時間,也就是袁紹軍被迫為了拔掉東武陽這顆棘刺而耽誤了一年多,導致整個兗州局勢大變,曹操軍本來因為對抗呂布、張邈等人的聯軍而精疲力竭,但是由於袁紹被東武陽困擾了一年多,無法渡河南下兗州,所以曹操不僅有充分的時間來徹底平定兗州叛亂,甚至還有大半年的時間來調整和休養——這對於從公元194年年中開始劇烈交戰的曹操軍來說,是一個意外的難得的喘息機會,曹操甚至在這期間開始部署軍隊進行大規模屯田,以加速處理自己最難受的軍糧窘迫問題。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一百一十四:臧洪兵敗之後遭受的兩極評價

此前我們說過,臧洪兵少,因為袁紹最初派他帶領少量軍隊來兗州,就是一個插足兗州的馬前卒性質的行動,只不過臧洪後來跟袁紹翻臉了,帶著少量人馬據守東武陽反抗袁紹。之所以臧洪能夠以少量兵力困守東武陽一年多,原因大致包括幾個方面,一個是袁紹主力還在冀州與公孫瓚做最後的攻防,不能全力南下;另一個就是臧洪確實深得眾望,在袁紹軍圍攻戰期間,臧洪表現出了驚人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其手下軍民據說沒有一個叛逃的,一直抵抗到城破為止,幾乎全城軍民為臧洪死難。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一百一十四:臧洪兵敗之後遭受的兩極評價

此外可能還有第三個平時沒有得到注意的因素,根據後世學者的研究推測,曹操當初搜刮兗州存糧準備東征徐州的時候,很可能把一部分糧草運到了處於自己大後方的東武陽,而後來這部分存糧被袁紹出兵兗州給奪佔了。所以臧洪在後來與袁紹的決裂文書中提到,自己控制的東武陽有三年的積存,打起仗來可以撐上一年之久。

而且臧洪這一場守城戰還真的挺了一年多,到最後糧食吃光了,仍舊堅持抵抗,臧洪手下搜刮了最後三鬥糧食,想要給臧洪弄點吃的,臧洪堅決不肯獨自吃這最後的糧食,而是下令用這最後三鬥存糧做成稀得不能再稀的粥,分給全城軍民共享。而這三鬥糧食吃完了,臧洪又把自己的愛妾殺掉,把人肉分給守城軍民。這種行為比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時的名將張巡同樣的殺妾饗軍,要早500多年。

如今我們以現代眼光來看,臧洪這種行為當然是非常不人道的,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普遍社會認知中,妾本來就屬於個人財產,臧洪幹起這種事來非但沒有受到譴責,還被東武陽軍民感念不已。到最後城破之時,軍民七八千人為臧洪赴死,據說是無一人投降。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一百一十四:臧洪兵敗之後遭受的兩極評價

臧洪的這場守城戰,到最後就這樣演變成了一出慘烈的道德活劇。到了東武陽陷落,臧洪被俘後,慷慨赴死幾乎成了臧洪落幕的主題:先是之前東武陽被圍期間,臧洪派遣手下兩個司馬前往呂布處求救,此時呂布早已在徐州,兩人自然無功而返,返回時東武陽已經陷落,這兩個司馬非但沒有各自逃難而去,反而主動衝向袁紹軍,力戰而死。就是為了回報臧洪的信任。

而當臧洪被殺之際,臧洪的同鄉陳容在側,臧洪在困守東武陽大勢已去之時,曾經把一批不需要跟他一同赴死的人陸續放出城去,而陳容就是其中之一。陳容看到臧洪即將被殺之際仍舊慷慨壯烈大罵袁紹,非常激動,向袁紹求情放過臧洪不成,也大罵袁紹,最終陳容與臧洪同日而死,臨死前陳容還在說“今日寧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將軍(也就是袁紹)同日生也”。並且,目睹到這一幕的袁紹手下諸將也紛紛嘆息,認為一天之內袁紹竟然殺掉了兩個壯士,實在是不妥。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一百一十四:臧洪兵敗之後遭受的兩極評價

臧洪在這一時期的表現,可以說在當時是非常得到認可的,不僅有一城軍民寧願為之赴死,甚至他的敵人袁紹手下將領都為之惋惜。按照《三國志》的評價,臧洪有“雄氣壯節”,而南朝宋代歷史學家范曄所著《後漢書》則評價臧洪“力屈志揚”,是個悲壯之人。

當然,臧洪在後續的歷史中,一方面受到很多學者的褒揚,認為他士為知己者死,有任俠之風;不過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評論說,臧洪這個人的品質還是不錯的,但是他有兩件事讓後人無法理解,第一個就是像明清之際的大儒王夫之所評論的那樣,在對抗袁紹無望的情況下,臧洪沒有隨機應變,而是盲目選擇了困守東武陽,導致全城軍民為他的報仇行動無辜殉葬,雖然軍民據說是心甘情願與臧洪同死,但是這種為了一己之仇而導致生靈塗炭的事情,是不對的,尤其是後來還殺妾吃人肉,更是無法接受。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一百一十四:臧洪兵敗之後遭受的兩極評價

而第二個質疑點,就是臧洪的報仇方法和對象的疑問。因為理論上來說,殺害臧洪上司張超的,並不是袁紹,而是曹操,袁紹只能說沒有出兵救援,有間接責任,而臧洪最後既然選擇了一條捨身報仇、玉石俱焚的道路,為什麼他不去帶領少量人馬跟曹操拼個你死我活,反而非要跟袁紹死磕到底呢?而且這兩個問題隨後還延伸出一個問題:顯然,在臧洪決定反叛袁紹的時候,這兩個疑點就已經存在了,那麼當時的東漢朝野民間為什麼還會對臧洪給予很高的評價呢?

《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一百一十四:臧洪兵敗之後遭受的兩極評價

關於臧洪身後的評論呈現出的這種兩極化,實際涉及了東漢時代士大夫的行為規範。是什麼讓臧洪選擇了這樣一條彆扭的報仇路線呢?下一期三國演義細節解密,大錘繼續為您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