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栋梁之材

每天进步一点点。

——葛军

小档案:

葛军,博士,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兼任《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编委,江苏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中数学教材(苏教版)副主编、编写组核心成员。

见到校长葛军是在3月份的一个下午。那时,受疫情影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南师附中”)尚未开学,可明媚的阳光和温润的空气,让这所百年老校的校园依旧生意盎然。学生未到校,葛军依然忙碌,繁杂的行政事务,将他的时间割裂成了一堆碎片,但他早已习以为常。

因疫情而推迟开学,让奋力备战高考的“高三党”倍感紧张,葛军也免不了焦虑。不过一切还好,南师附中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学生群体,让他有信心处理好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来这所学校任职8年,葛军续写着前任校长们创下的辉煌,也应对着新时代新环境所给予学校方方面面的挑战,包括这次疫情。对于所有一切,他一如既往地自信、坚定而满怀憧憬。

是“数学帝”,也是名校长

与许多高中校长相比,葛军的职业生涯有点儿特别。1985年,他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毕业后,留校做了一名数学老师。上世纪90年代初期,葛军开始关注每一届江苏高考的数学试题,并将高校与中学贯通来研究数学教育,做得有声有色。2003年,他被任命为一所民办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后又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并于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四度参与到江苏高考数学卷的命题工作中。因高考的缘故,葛军不知不觉中成了“网红”,网友叫他“数学帝”,考生则戏称他为“葛大爷”。2012年,葛军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转折点,成为了南师附中的掌门人。

放弃高校单纯的学术之路,转而成为江苏省一所知名高中的校长,这种在旁人眼里稍显突兀的职业选择,在葛军看来却是水到渠成。上世纪80年代,葛军曾就读于江苏省如东县栟茶中学(后来更名为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这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那时,“文革”结束不久,校内不乏成绩优异但因特殊历史原因而无法继续学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乃至大学生出身的优秀教师。他们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中给予葛军深刻的影响——做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带领一批孩子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葛军挑起了南师附中这个并不轻松的担子,曾经在民办中学担任校长的经历,让他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学校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校长在做了“一把手”后,难免会疏离教学业务,可对中学数学的情有独钟,让葛军成为了特立独行的那一个。他既是高中数学教材(苏教版)编写组的核心成员、新课标高中教材(苏教版)副主编,也是数学教育领域核心期刊《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的编委。时至今日,他依然深入教学一线,担任学校奥数培训教练,所教学生成绩斐然。8年之后,人们发现,原先在象牙塔中搞研究的高校学者,早已在高中校长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而那位对数学教学有着浓厚热情的“数学帝”,依然在他所钟情的领域辛苦耕耘着。

嚼得菜根,也做得大事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葛军对这样的说法有所保留。“一所学校究竟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除了校长的作为外,更多依赖于学校的教师团队和所处的外部环境。”葛军告诉记者,南师附中本身就拥有悠久的校园文化与与优秀的师生团队,校长所要做的,就是让学校在原有的轨道上更好地运转,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人才。

何谓“人才”?南师附中给出的答案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句由近代教育家、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所提的校训,百余年来为人津津乐道。葛军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诠释——“嚼得菜根,不仅仅指能吃苦,还意味着拥有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和谦逊低调的品质;做得大事,则意味着具有领导力、创造力,胸怀天下脚踏实地。”

南师附中的孩子是从来不缺乏吃苦的机会的,比如“步行者行动”。这是一项学校已经坚持了19年的特色活动,也是该校意志训练课程的活动之一——高一的学生,需要绕着南京城徒步行走31公里。南师附中的孩子也从来不缺乏培养领导力与创造力的舞台,每学期80多门选修课、60多个学生社团,还有专门的国际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领袖人才培养大赛等赛事培训。多样化的课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19年7月,刚刚入学的700多名高一年级新生,每人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科学盒子”,里面装有实验手册、手电筒、量角器、汽车模型、纸板、砂纸、微型显微镜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每个人不尽相同。学生需要按照实验手册的指示,完成一项难度不小的实验并撰写调查报告。700多个科学盒子,花费了学校数十万元的费用,葛军却很爽快,因为这是培养孩子钻研与探索精神的有益活动,以后每年都会开展。

在南师附中待得时间久了,葛军愈发注重对学生德行与品格的培养。2019年5月,在中招咨询会上,面对众多前来咨询的初三学生与家长,他提出了南师附中招生“十慎”,包括“不做家务者,慎;家长唆使孩子不遵守校规者,慎;家长协同孩子不诚信者,慎;不喜阅读者、不做笔记者,慎”;等等。其育人观点由此可见一斑。他希望每一个南师附中的学子,都能够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学会换位思考,所谓“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学会关爱与感恩,才会具有责任感,才能真正“做得大事”。

得“慢”“漫”,也得“蔓”“曼”

南师附中的教师曾开玩笑地说,听葛校长布置工作,必须全神贯注让脑子保持高速运转,否则会跟不上他的节奏。然而,习惯于快速、高效的校长葛军,却深知教育需要“慢”的道理:尊重学生天性需要“慢”,启发学生思维需要“慢”,让学生真正成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栋梁之材,更需要“慢”。

在教学上,当了许多年数学老师的葛军喜欢给学生“搭梯子”,这也渐渐成为他对学校教师的要求,即“question serious”(问题序列)。在他看来,学生需要引导,需要教师以一个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为台阶,帮助学生一步步登上探索的高峰。而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每一个个体搭建不同进度的梯子,有的需要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教师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会期望他们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些年,在葛军的带领下,南师附中向全体学生提倡“全科阅读”,并为之付出了大量努力。“全科阅读”就是对每个学科进行拓展性阅读。葛军认为,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研究问题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促进各学科的融会贯通以及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一朵桃花,你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古诗词,可以从生物的角度去研究它的生长特性,还可以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去研究它,这样你的思维就可以彻底打开,这就是‘漫’。”

为了让全科阅读实施起来“底气十足”,自2018年起,南师附中图书馆每年购买图书的经费,由40万元提升至60万元。图书馆管理员还在实验室一楼与教学楼之间设立流动书柜,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所有图书由图书馆统一配备、管理、定时更新。全科阅读课程也被列为三项校本必修课程之首,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并取得相应等级。

如果说“慢”和“漫”属于教育的方式与途径的话,那“蔓”与“曼”,则是葛军希望学生在高中乃至今后的学习环境中,所展现出的生长状态。“‘蔓’的意思是充满希望的、有高度的生长,坚韧不屈、枝繁叶茂;而‘曼’则意味着因为学习而充实,体味到生活的曼妙。”对于葛军来说,这是他从事教育多年的最大梦想,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22日第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