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嬸兒”“大媽”“二姨”來推銷保險,到底應該怎麼辦

“大嬸兒”“大媽”“二姨”來推銷保險,到底應該怎麼辦

1

小時候的真實生活經歷。

80年代的農村,受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村裡一些人也做起了“小倒爺”。

某天,鄰居大嬸兒拿了一書包襪子找到母親,說是“新式尼龍襪”,便宜耐用。於是,礙於情面,母親買下兩雙。

某天,街坊大媽來了,抱了一紙箱火柴。反正總要用,買誰的都是買,況且她家生活挺困難。於是,抹不開面子,母親留下兩包。

過了幾天,村裡大姨姥家的二姨,看別人都在賺錢,也弄了點“豬胰子”(一種洗臉用的沒有香味兒的皂)、洗衣粉來到家裡。這是實在親戚,家裡有沒有也得買點兒。於是,母親又留下一些。

對此,父親回來經常抱怨:咱家裡可以開雜貨鋪了,兩年都不用再買這些東西!

每當這時候,母親總是無可奈何地說:有什麼辦法呢?

......

這些人,大多都是在本村挨家挨戶走一遍,然後,就又找到外村的親戚朋友,帶著他們在別的村再挨家挨戶走一遍。

這種現象,如果用現在時髦的經濟學名詞來定義的話,應該就是“熟人經濟”吧?

2

每每回想起這種生活經歷,我就聯想到十幾年前初入保險行業時,自己跟“大嬸兒”、“大媽”、“二姨”的推銷模式是何其神似,可以說是“同曲同工”之妙。

如今,想想當年母親面對那些村人“輪番轟炸”的無奈,看看保險市場多年沒有改變的推銷模式,看到仍有很多客戶在不斷地重複著母親的無奈。我覺得,自己可以根據從業體驗給大家一點建議。

那麼,面對親朋熟人一波又一波的“強勢推銷”、“親情營銷”,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種應對方式——“兩肋插刀”

用這個成語可能有點誇張。其實就是說,對初做保險的親朋要表現出大力支持。

為什麼呢?

首先,保險是人人必備,已經是一種社會趨勢。買保險總歸沒有錯,只要不買到“錯”的保險就行。

其次,做保險也是創業,決心創業的人就值得我們肯定和鼓勵。

“首先要把保障送給身邊的人。”這幾乎是所有進入保險公司的人聽到的第一句“洗腦式格言”。在這句格言的引導下,幾乎所有人也都要經歷“大嬸兒”“大媽”“二姨”式的推銷過程。

我們都知道,萬事開頭難,而做保險更難。這個時候最需要有人能夠“扶上馬”,有條件最好再“送一程”。

如果經濟條件暫時不允許,可以買點繳費低、槓桿高的壽險或意健險;如果已經買了很多,那就讓親朋分析一下保障狀況,查缺補漏;如果暫時對保障類不感興趣,可以根據情況買點符合意願的理財類保險,權當是“強制儲蓄”。實在不想買或覺得暫時保障已經充足,那麼,也可以給他們介紹幾位客戶作為“友情表示”——在別人困難的時候最能體現出友情的厚薄。

有人可能會嘀咕:

A.做保險的脫落率很高,我送了人情,她(他)在保險公司幹不長怎麼辦?

——如果是真朋友,好親戚,那麼這個問題就應該忽略。誰都不可能做一輩子,更何況,如果親朋將來真的離開了,還可以打保險公司客服電話要求服務呢?

B.我想要的險種,親朋所在公司的產品沒有其他公司的好,這一交二、三十年也不划算啊?!

——這個好解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勢險種,選他們的優勢產品就OK了。再不行就選一些短期險。既然是關係好,怎麼也要“支持一下”吧?你把自己的想法說明,對方如果真“夠朋友”,我想也應該理解。否則,對方就不夠朋友了——總不能讓朋友買性價比明顯不高的產品吧?

這是應對真朋友、好親戚的方法——與其天天被人找,不如痛快表“友情”。

第二種應對方式——有條件購買

熟人太多,做保險的也很多,“走馬燈”似的圍著你轉,確實很難辦,很煩惱。怎麼應對呢?

一是考察

考察人品——是否真誠,是否敬業,是否專業。因為雖然都是熟人,為人處事肯定是有區別的。那些為人坦誠,勤奮努力的人,一不會誤導“殺熟”,二懂得腳踏實地,在保險公司更容易堅持下去。而那些好高騖遠、不靠譜兒的人,幹什麼都不會長久,個別人還有可能為了業績給你“挖坑”。所以,不要被“甜言蜜語”、“小恩小惠”所迷惑,選對人很重要。

二是權衡

權衡產品性價比——日用品買多了無所謂,畢竟早晚會用到,且是短期消費;如果被“殺熟”買到了假冒偽劣,大不了扔了,反正也值不了多少錢,咱就此看透一個人。

但是,保險不一樣,它一交幾十年,一賠幾十萬,一保一輩子,事關自身和家庭的長遠利益。如果抹不開面子買錯了產品,那麼面對的後果就是:退保損失大,不退又“雞肋”,出險又不起作用。

因此,首先要清楚:買保險不是“送人情”。產品不適合,那不是“人情”就可以補償的“損失”;性價比不高,那也不是“人情”可以彌補的缺憾。

他(她)人再好,我們再“欠了情”,可以從其他方面體現認可或“還情”,但決不能用自己的保障利益去交換。

有人可能說了:我根本就沒打算買(或者買太多了,壓力大),他們天天找我,連飯都吃不好,很煩呀,怎麼辦?

確實,這類人很討厭,也很自私。別看表面說的冠冕堂皇,其實心裡只是在考慮他(她)的保費。

既然他(她)這麼“不講究”,你還抹不開面子說什麼,告訴你一個絕招——打保險公司客服,讓保險公司派人“勸說”——這類人不用留面子。其實,絕大多數有素質的同行也討厭這種行為。

有人又說了:我不懂保險,怎麼知道哪家產品性價比啊?怎麼知道有沒有誤導啊?

很簡單,保險公司那麼多,多找幾家公司,多問幾個業務員就解決了。另外,還可以找保險經紀人,他們從法律規定就是代表客戶利益的,對接的保險公司也很多,也比較專業,一個人就把問題都搞定了。

這是應對眾多熟人推銷保險的辦法——熟人有遠近,喜惡看人品;產品有優劣,“人情”不“抵換”。買保險,要把握好“底線”。

其實,“熟人經濟”模式,不只是保險有,其他產品也有;不只線下有,線上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我們既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看待,又要用理性睿智的方式處理,才不至於平添煩惱。

願大家今後都能夠從容應對“大嬸兒”“大媽”“二姨”們——不只是保險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