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婶儿”“大妈”“二姨”来推销保险,到底应该怎么办

“大婶儿”“大妈”“二姨”来推销保险,到底应该怎么办

1

小时候的真实生活经历。

80年代的农村,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村里一些人也做起了“小倒爷”。

某天,邻居大婶儿拿了一书包袜子找到母亲,说是“新式尼龙袜”,便宜耐用。于是,碍于情面,母亲买下两双。

某天,街坊大妈来了,抱了一纸箱火柴。反正总要用,买谁的都是买,况且她家生活挺困难。于是,抹不开面子,母亲留下两包。

过了几天,村里大姨姥家的二姨,看别人都在赚钱,也弄了点“猪胰子”(一种洗脸用的没有香味儿的皂)、洗衣粉来到家里。这是实在亲戚,家里有没有也得买点儿。于是,母亲又留下一些。

对此,父亲回来经常抱怨:咱家里可以开杂货铺了,两年都不用再买这些东西!

每当这时候,母亲总是无可奈何地说:有什么办法呢?

......

这些人,大多都是在本村挨家挨户走一遍,然后,就又找到外村的亲戚朋友,带着他们在别的村再挨家挨户走一遍。

这种现象,如果用现在时髦的经济学名词来定义的话,应该就是“熟人经济”吧?

2

每每回想起这种生活经历,我就联想到十几年前初入保险行业时,自己跟“大婶儿”、“大妈”、“二姨”的推销模式是何其神似,可以说是“同曲同工”之妙。

如今,想想当年母亲面对那些村人“轮番轰炸”的无奈,看看保险市场多年没有改变的推销模式,看到仍有很多客户在不断地重复着母亲的无奈。我觉得,自己可以根据从业体验给大家一点建议。

那么,面对亲朋熟人一波又一波的“强势推销”、“亲情营销”,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种应对方式——“两肋插刀”

用这个成语可能有点夸张。其实就是说,对初做保险的亲朋要表现出大力支持。

为什么呢?

首先,保险是人人必备,已经是一种社会趋势。买保险总归没有错,只要不买到“错”的保险就行。

其次,做保险也是创业,决心创业的人就值得我们肯定和鼓励。

“首先要把保障送给身边的人。”这几乎是所有进入保险公司的人听到的第一句“洗脑式格言”。在这句格言的引导下,几乎所有人也都要经历“大婶儿”“大妈”“二姨”式的推销过程。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而做保险更难。这个时候最需要有人能够“扶上马”,有条件最好再“送一程”。

如果经济条件暂时不允许,可以买点缴费低、杠杆高的寿险或意健险;如果已经买了很多,那就让亲朋分析一下保障状况,查缺补漏;如果暂时对保障类不感兴趣,可以根据情况买点符合意愿的理财类保险,权当是“强制储蓄”。实在不想买或觉得暂时保障已经充足,那么,也可以给他们介绍几位客户作为“友情表示”——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最能体现出友情的厚薄。

有人可能会嘀咕:

A.做保险的脱落率很高,我送了人情,她(他)在保险公司干不长怎么办?

——如果是真朋友,好亲戚,那么这个问题就应该忽略。谁都不可能做一辈子,更何况,如果亲朋将来真的离开了,还可以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要求服务呢?

B.我想要的险种,亲朋所在公司的产品没有其他公司的好,这一交二、三十年也不划算啊?!

——这个好解决。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险种,选他们的优势产品就OK了。再不行就选一些短期险。既然是关系好,怎么也要“支持一下”吧?你把自己的想法说明,对方如果真“够朋友”,我想也应该理解。否则,对方就不够朋友了——总不能让朋友买性价比明显不高的产品吧?

这是应对真朋友、好亲戚的方法——与其天天被人找,不如痛快表“友情”。

第二种应对方式——有条件购买

熟人太多,做保险的也很多,“走马灯”似的围着你转,确实很难办,很烦恼。怎么应对呢?

一是考察

考察人品——是否真诚,是否敬业,是否专业。因为虽然都是熟人,为人处事肯定是有区别的。那些为人坦诚,勤奋努力的人,一不会误导“杀熟”,二懂得脚踏实地,在保险公司更容易坚持下去。而那些好高骛远、不靠谱儿的人,干什么都不会长久,个别人还有可能为了业绩给你“挖坑”。所以,不要被“甜言蜜语”、“小恩小惠”所迷惑,选对人很重要。

二是权衡

权衡产品性价比——日用品买多了无所谓,毕竟早晚会用到,且是短期消费;如果被“杀熟”买到了假冒伪劣,大不了扔了,反正也值不了多少钱,咱就此看透一个人。

但是,保险不一样,它一交几十年,一赔几十万,一保一辈子,事关自身和家庭的长远利益。如果抹不开面子买错了产品,那么面对的后果就是:退保损失大,不退又“鸡肋”,出险又不起作用。

因此,首先要清楚:买保险不是“送人情”。产品不适合,那不是“人情”就可以补偿的“损失”;性价比不高,那也不是“人情”可以弥补的缺憾。

他(她)人再好,我们再“欠了情”,可以从其他方面体现认可或“还情”,但决不能用自己的保障利益去交换。

有人可能说了:我根本就没打算买(或者买太多了,压力大),他们天天找我,连饭都吃不好,很烦呀,怎么办?

确实,这类人很讨厌,也很自私。别看表面说的冠冕堂皇,其实心里只是在考虑他(她)的保费。

既然他(她)这么“不讲究”,你还抹不开面子说什么,告诉你一个绝招——打保险公司客服,让保险公司派人“劝说”——这类人不用留面子。其实,绝大多数有素质的同行也讨厌这种行为。

有人又说了:我不懂保险,怎么知道哪家产品性价比啊?怎么知道有没有误导啊?

很简单,保险公司那么多,多找几家公司,多问几个业务员就解决了。另外,还可以找保险经纪人,他们从法律规定就是代表客户利益的,对接的保险公司也很多,也比较专业,一个人就把问题都搞定了。

这是应对众多熟人推销保险的办法——熟人有远近,喜恶看人品;产品有优劣,“人情”不“抵换”。买保险,要把握好“底线”。

其实,“熟人经济”模式,不只是保险有,其他产品也有;不只线下有,线上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我们既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又要用理性睿智的方式处理,才不至于平添烦恼。

愿大家今后都能够从容应对“大婶儿”“大妈”“二姨”们——不只是保险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