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易原創古典詩詞之一:金盤不問靖康恥,清盞尤對圓明羞

暮雲春樹斯人遠

明月清風棹影長

且看雲間公子易

白衣高閣深柳堂

各位今日頭條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公子易的深柳讀書堂。

近幾年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非常的火爆,復旦附中才女武亦姝、快遞小哥冠軍雷海為、北大才子編輯彭敏,其龐大的詩詞記憶量令人歎服。然而在讚美和豔羨之餘,我想指出的卻是,古詩詞最大的妙處,肯定不是在背誦,而是在於原創。唐詩宋詞,李杜蘇辛,難道僅僅是用來仰望和懷念的?我們當代人,還能不能接續千百年來祖先所遺留給我們的偉大的詩詞傳統,用我們這個時代的原創作品向他們致敬呢?我們也要在代表中華傳統極致審美的詩歌史上留下屬於我們這輩人的印記。

今天深柳讀書堂將給大家帶來的是2015年我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參加一個私人瓷器鑑賞會之後有感而發的作品----《大英博物館中國瓷器私人鑑賞會感懷》:

千峰煙翠沉碗底,一輪明黃棄神州。

庭花嬿醉紫宸殿,殘香暗燼丹鳳樓。

金盤不問靖康恥,清盞尤對圓明羞。

百年面壁圖破壁,藏鋒重筆捭春秋。

這個鑑賞會由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館長Ms Harrison Hall(中文名字叫做霍吉淑女士)親自講解,參與者連我在內一共只有十位華人。在總共兩個半小時的講解過程中,霍吉淑女士分別從唐、金、南宋、明、清幾個朝代各取了幾件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精品,來給大家作了非常專業的展示和介紹。作為一箇中國人,在遠離祖國1萬公里以外的英國,看到自己的祖先所創造的如此燦爛而美妙的文化,說實話心裡面真是五味雜陳,回去之後我就寫下了這首作品。

在給大家解析這首作品以前,我想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唐詩的分類以及創作和賞析的方法。我們很多愛好者在讀《唐詩三百首》的時候,常常不自覺的就以書籍原本的順序進行閱讀和記誦,我個人是非常反對這樣的閱讀順序和方法,因為《唐詩三百首》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排的,所以一上來就是古詩、樂府和歌行體,篇幅長不說,押韻押得也不嚴整,對仗也是時有時無,對得也不盡工整,這很容易給初學者造成一頭霧水,找不到詩歌在音律美和形制美等方面所遵循的規律。個人認為唐詩的學習一定要從律詩學起。

律詩代表著唐詩的最高成就,也是唐詩所有體裁裡面最為中正平和的格式,其賞析也好,創作也罷,一般來講都需要遵循押韻、對仗、平仄、用典和雙關這五大要素。其中押韻使作品具有音律美,平仄則為詩歌帶來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對仗則為詩歌帶來對稱的形制美,而用典和雙關則賦予了詩歌其他文學形式所難以企及的綿遠悠長、句絕而意不絕的意境美,而這才是古詩的靈魂之所繫。就好像一位絕世而獨立的佳人,押韻和平仄代表了她所擁有的在琴棋書畫方面高超的藝術技能,工整的對仗代表著她姣好的容貌、曼妙的身姿和端莊的儀態;巧妙的用典則更進一步賦予了這位絕世佳人以淵博的知識和令人著迷的談吐;而含蓄蘊藉、意在言外的雙關,則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賦予了她以蘭心蕙質和遠超常人的智慧。一般來講,律詩的首聯和尾聯(也即第一聯和第四聯)不要求對仗,而頷聯和頸聯(也即第二聯和第三聯),尤其是頸聯(第三聯),則要求嚴格對仗。好,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大英博物館中國瓷器私人鑑賞會感懷》。

先看首聯:千峰煙翠沉碗底,一輪明黃棄神州。這一聯的出句和對句分別描述了當天鑑賞會上的兩件藏品,一件是出自我國五大名窯之一鈞窯的一個淡綠色的瓷碗,通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裡面間雜著許多深淺不同的綠色,線條柔和而且呈豎向排列,宛如一座座青翠的山峰,所以我用了“千峰翠色”。另一件是一個明朝正德年間景德鎮的一個明黃色的瓷盤,所以我用了“一輪明黃”,可是為什麼千峰翠色要“沉碗底”、“一輪明黃”要“棄神州”呢?我在這裡正是要渲染這樣一種千年之後回眸塵封往事的歷史沉重感。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是如何來到英國的呢?所以我用了“沉”,然後又用了“棄”,是什麼讓我們一下子沉淪了一百七十多年,又是什麼曾經決絕的棄神州大地而去?帶著這樣一種激憤,或者說激昂的情緒,我們來到第二聯。

公子易原創古典詩詞之一:金盤不問靖康恥,清盞尤對圓明羞

公子易原創古典詩詞之一:金盤不問靖康恥,清盞尤對圓明羞

接著看頷聯:庭花嬿醉紫宸殿,殘香暗燼丹鳳樓。那次活動的藏品中,還有幾件深紫色、暗紅色、藍白色、以及彩色的瓷器,美輪美奐,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所以我在這一聯中,依然承接上一聯繼續對所見到的精美瓷器進行了描述,這裡用到了“花”、“紫”、“丹”等描述顏色的詞。另一方面,我依然語帶雙關的對上一聯所引出的那種沉重的歷史感進行了延伸和加強。紫宸殿和丹鳳樓是在唐貞觀年間在都城長安興建的皇宮大明宮裡面兩棟氣勢恢宏的建築物,它們本來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文化鼎盛的象徵,但是我在“紫宸殿”前面加上了“庭花嬿醉”,“庭花”的典故取自於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大家都知道這是杜牧借用陳後主陳叔寶亡國之際仍然還在讓自己的後宮寵姬跳自己譜寫的靡靡之音《玉樹後庭花》的典故,以此來嘲諷、揶揄、喟嘆對國運大勢麻木不仁的國民,後面這個“嬿”字是形容美麗、華麗的意思,取自於西漢辭賦大家梅乘的大作《七發》中的“嬿服而御”,再加上一個“醉”字,我在這裡也是通過這些典故的引用,為整首詩帶入並加強這種表面華美卻暗藏悲諷的情緒。同樣,我在“丹鳳樓”前面加上了“殘香暗燼”,形容曾經的盛唐輝煌如今只剩下殘留的香氣和這種人類高級文明燃燒所剩下的灰燼。

公子易原創古典詩詞之一:金盤不問靖康恥,清盞尤對圓明羞

公子易原創古典詩詞之一:金盤不問靖康恥,清盞尤對圓明羞

繼續看頸聯:金盤不問靖康恥,清盞尤對圓明羞。此次鑑賞會所展示的藏品之中,有一個來自金國定窯的瓷盤,還有一隻清朝乾隆年間的彩盞,所以我說“金盤”,我說“清盞”。今天,我看著這隻來自金國從侵佔我大宋疆土而得的定窯(今河北省曲陽縣)所燒製出來的令人驚豔的珍品瓷盤,不由得想起了金國曾經帶來的靖康之恥。今天,當我手裡摩挲著這隻清朝皇族曾經用過的珍貴彩色茶盞,我又如何去面對一百多年前火燒圓明園所留下的恥辱?靖康之恥,是指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被金國俘虜,連同3000多名皇室成員,被押解到北方金國的首都,受盡凌辱而死。我們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岳飛,在他的《滿江紅》裡也曾慷慨陳詞“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悲憤激昂的情緒,那是發生在公元1127年的事情,700多年以後,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在佔領了北京城之後,對於我們的圓明園進行了不止一次的大肆劫掠和縱火焚燒。我們今天都知道火燒圓明園,對於每一箇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所以,當我手裡握著這個金盤和這隻清盞的時候,我腦子裡面浮現的是靖康之恥,是圓明之羞。

公子易原創古典詩詞之一:金盤不問靖康恥,清盞尤對圓明羞

在這樣複雜的情緒中,我們進入到尾聯:百年面壁圖破壁,藏鋒重筆捭春秋。出句可能大家有點熟悉,這裡所用的典故來自周恩來總理19歲赴日尋求救亡之道時寫下的那首流傳極廣的無題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作為個體來講,十年面壁已是苦修,可是作為整個中華民族來講,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我們面壁已經一百七十九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我們勵精圖治,我們臥薪嚐膽,我們前赴後繼,我們懸樑刺股,到了今天,已經非常接近成功。所以我說“百年面壁圖破壁”。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總結我中華民族千年不墜之昂揚精神的最後一句“藏鋒重筆捭春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面對今天這樣一個大時代,我們當代中國人,尤其是當代年輕人,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無數代先人們、前輩們付出努力犧牲、巨大代價所建立起來的基礎上,繼續為了民族的復興,為了國家的強盛,去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呢?所以,在這裡我用了“藏鋒”,用了“重筆”,進而用了一個“捭”字。最開始的時候用的是“藏鋒重筆寫春秋”,可是總覺得力道不夠,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是如此的昂揚,“寫”的力度遠不足以表達,所以我一直去琢磨,去思考,大概用了我半個月時間,換了很多字,最後才把它確定為這個縱橫捭闔的“捭”字。記得當年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第一版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第二版改成“春風又過江南岸”,後來又經過了多次修改,最後才定稿成為“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過程叫做煉字,有時候往往為了一個字,你殫精竭慮,思前想後,夜不能寐,但這個煉字的過程卻是非常的美妙,當你經過苦思冥想找到一個非常完美的字的時候,作為創作者你所獲得的成就感和快感之強烈,是別的類似體會和感受很難去替代和比擬的。所以只有一個“捭”字,在這裡可以跟“藏鋒”,跟“重筆”,跟“春秋”這樣的詞,在同一個平面上,從同一個高度上,達成完美的和諧與配合。

當我完成這首作品之後,有英國的華人朋友在唏噓感嘆之餘跟我說,這些事都過去好幾百年了,人總要往前看,不要老是往後看。我是完全不贊同這樣的觀點,須知往事並不如煙,我們唯有不忘記自己的過去,才能談我們配得上一個怎樣的未來。不知各位詩友以為然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