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解讀中國式父子關係 警惕親情中的邏輯謬誤

潤物,解作“滋潤萬物”,唐有杜甫作“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個“潛”字,道出了“潤物”的“深藏”之意。第三季《見字如面》第八期節目以“潤物”為主題,展現了父對子、師對生、前輩對後生的拳拳之心。節目在騰訊視頻上線後反響熱烈,不少網友表示羨慕畢雨桐有畢飛宇這樣冷靜思考、平等交流的父親。90後保安給小學生寫離別信向人們展示了來自平凡崗位的質樸溫暖,網友紛紛讚賞保安暖心之舉的同時,也對離別信可能帶來的誤導感到擔憂。小到家庭教育、職業觀念,大到人生理想、民族榮譽,《見字如面》通過一封封書信將不同話題呈現到觀眾面前,不下結論,只引發思考。

《見字如面》解讀中國式父子關係 警惕親情中的邏輯謬誤

教科書級的父子關係 一半是真情一半是冷靜

中國式父子關係常常是一個讓人揪心的話題,它可以包含世界上最複雜的情感,彆扭、忍耐、守望、等待,但往往缺少一些痛快。畢飛宇在給兒子畢雨桐的信中講述了“一支菸的故事”,藉此向兒子闡述父子關係之間經常存在誤讀,而溫情與感動也不一定總是代表價值正確的觀點。整篇書信不足兩千字,詞句也絕算不上華美,但畢飛宇顯然很會講故事,他放大了故事中父親為自己點菸的細節,這讓整封信看起來既懇切、又真實。

這封信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它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坦率與真誠。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還選擇以書信方式溝通,本就足夠體現這位父親在對待與兒子溝通這件事上的鄭重,彈幕就有網友直接說道“別說寫信,我爸連電話也少給我打呀”。事實上,無論是打電話還是寫信,溝通重要的不是頻繁程度而是方式態度。畢飛宇開篇先表達了自己對未能戒菸這件事的愧疚,顯得這位父親與一眾時時刻刻想要維護自己權威的父親不同,展現出一種推心置腹的平等,難怪網友們紛紛表示“希望我爸能像畢飛宇這樣,與我平等溝通”。

《見字如面》解讀中國式父子關係 警惕親情中的邏輯謬誤

畢飛宇通過講自己如何因為虛榮心而養成了吸菸的壞習慣,來向兒子傳達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正確面對錯誤,切不可用錯誤來掩蓋錯誤的觀念。比起嚴厲說教,現身說法顯然更具說服力。為了讓兒子理解父子之間如何存在誤解,畢飛宇分享了自己誤以為父親給自己點菸是對自己男人身份的認可的故事。他教育兒子的方式,不以父親的身份來施威,反以兒子的視角來做分享,甚至是自省式的分享,如此體恤與平等的對談大大降低了父子間的溝通壁壘。有網友看過節目後談及信中父親給兒子點菸的細節不知怎的讓他想起《背影》中父親給兒子買橘子的細節,明明不是那麼相關的兩個場景,細想來也不是毫無聯繫。信中畢飛宇多年後終於明白了父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來保全兒子的面子,《背影》中朱自清通過父親買橘也明白了父親近年來動輒易怒背後,藏著的是少時風光卻老境頹唐的難堪,和對兒子深深的惦念。許多中國父親都是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他們做不到像畢飛宇這樣與自己的兒子推心置腹,如若能多一些溝通,那我們的中國式父子關係是否會多一分柔軟,少一分對抗呢?

《見字如面》解讀中國式父子關係 警惕親情中的邏輯謬誤

信中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父愛就是父愛,母愛就是母愛,無論它們多麼寶貴,它們都不足以構成人生的邏輯依據”。這讓我們看到,除了坦率與真切,畢飛宇還是一位冷靜的父親。家庭教育中常見這樣的金句“我們都是為你好”,“爸爸媽媽難道還會害你嗎”,彷彿只要情感夠真切,做的事就一定絕對正確。畢飛宇對這一邏輯謬誤進行了反思,並與兒子分享,展現了教科書級別的父子關係。

90後保安給小學生寫信 真情感人但觀點焦心

除了展現文人學者的教育觀,《見字如面》也聚焦於普通人對下一代教育問題的關切。90後保安王新龍在離職前給學校的小學生們寫了一封離別信,信中既表達了對學生的念念不捨之情,也不忘鼓勵學生認真學習。學校的保安常見,而給學生寫信的保安不常見,這封信發出後很快被家長曬到朋友圈,並迅速引發了關注。牛駿峰用真摯活潑的語言風格來演繹這封信,生動再現了一個90後保安的形象,當讀到諸如“你經常看到我嚴肅的表情,那是裝出來滴”一類俏皮話時,不禁引發了現場觀眾的會心一笑。

人們常常對某一類人進行粗暴直接的畫像,比如警察、醫生、城管、保安,他們有統一的制服,統一的行事作風,甚至統一的語氣,但鮮少有清晰的面孔。而王新龍給小學生寫信的行為就打破了人們對學校保安的慣常印象,讓我們真正看到一個鮮活的保安形象。“這個保安有點兒暖”,“學校欠我一個這樣的保安”彈幕中諸如此類的評論充分表達了網友對這個不走尋常路的保安的欣賞。雖然說保安寫信的行為贏得了網友的讚許,但信中一些不太恰當的措辭也的確引發了不小爭議。“以後是天天吃泡菜還是吃肉,出門是開車還是走路,衣服是經常換還是幾年一換,在館子裡是端盤子伺候別人用餐、還是讓別人伺候你用餐;在服裝店裡伺候別人試衣服,還是別人伺候你試衣服……這都與你的努力相關。”這是王新龍用來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的話,看起來卻好像不是那麼正確。節目播出後,這封信的內容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部分網友認為“這都是大實話,早讓孩子知道沒什麼不好”,也有網友認為“事實不代表正確,應該向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見字如面》解讀中國式父子關係 警惕親情中的邏輯謬誤

這不僅僅是針對王新龍這一封信的爭論,也反應了我們教育中那些難以把握的分寸,以及難以區分的邊界。許子東評價這封信時說:“這個不正確的觀點,恰恰是事實,恰恰是真誠的表達。”工作成然是不分貴賤的,但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過得衣食無憂,所以才有父母老師那一句句耳提面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然而這個“上”,在哪裡呢?史航說這個社會是金字塔結構,人人爭著往塔尖走。而有塔尖就必然有塔座,正確的破局之路應當是推倒這座金字塔,消除這種不平等,而不是去謀求這種不平等下的上位。道理是這個道理,可這個道理要如何清晰易懂地解釋給孩子們聽?恐怕不只是王新龍,很多老師和家長也沒有處理這類問題的標準答案。就像同樣一封離別信,有人讀出了不妥,有人讀出了真摯,凡事一體兩面,展開討論、引發思考本身比單純分辨是非對錯更有價值。

《見字如面》解讀中國式父子關係 警惕親情中的邏輯謬誤

教育無痕,潤物無聲,無論是藝術家對觀眾的寄語,父親對兒子的教誨,老師對學生的關切,還是長者對後輩的指引,都在2月19日上線騰訊視頻的這期《見字如面》中得以展現。“潤物”不僅是這期節目的主題,更貼合了《見字如面》的初心,以優秀的內容激發觀眾的多元思考,在全民娛樂化的當下,為觀眾持續供給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