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模式”的核心勾畫者,“以舊修舊、修舊如故”

陳向宏檔案

1963年7月出生,烏鎮人,1985年入黨,碩士學歷;

1980年12月至1987年5月,桐鄉縫零廠工人、生技科副科長;

1987年5月至1988年7月,桐鄉審計局幹部;

1988年7月至1990年5月,桐鄉團縣(市)委常委、黨組成員;

1990年5月至1994年12月,桐鄉市委辦公室秘書、科長、副主任;

1994年12月至1997年4月,屠甸鎮黨委書記、人大主任、農工商公司董事長;

1997年4月至1999年3月,桐鄉市政府辦公室主任、桐鄉市政府黨組成員、市志辦主任;

1999年3月至2007年3月,桐鄉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委會主任、旅遊公司董事長,桐鄉市市長助理、桐鄉市旅遊局局長、烏鎮鎮黨委書記、桐鄉市政協副主席;

2007年3月至今,桐鄉市政協副主席,桐鄉烏鎮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裁。

“烏鎮模式”的核心勾畫者,“以舊修舊、修舊如故”

陳向宏的話

——“我們日夜幹,關起門來幹,摸著石頭過河。”

——“我們不怕別人來學習,我們只有不斷地創新,不斷往前衝,才能夠永遠贏得成功。”

——“烏鎮旅遊是靠實實在在拼命幹出來的,每一個烏鎮旅遊公司員工都是加倍努力,自找壓力。”

提及旅遊,不得不提烏鎮;提及烏鎮,不得不提陳向宏。

烏鎮異軍突起,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創造了旅遊業的奇蹟,一年國內外遊客突破300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近30萬人次,拿了中國古鎮旅遊的諸多第一。2008年,烏鎮旅遊景區收入預計能達到2.6億元,稅收超過3500萬元……

陳向宏,這位“烏鎮模式”的核心勾畫者,有著怎樣的傳奇?

“烏鎮模式”的核心勾畫者,“以舊修舊、修舊如故”

“門外漢”涉足旅遊 半年時間跑遍全國古鎮

陳向宏是地道的烏鎮人,但他做夢都沒想到,他要與烏鎮打一輩子交道,並且有幸成為“烏鎮模式”的核心勾畫者、創造者和實踐者。

烏鎮地處兩省交界處,水運發達,貿易頻繁,商業繁榮。1300多年來,這裡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

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烏鎮大量國有和城鎮集體企業關閉、轉型,昔日的繁榮不再。桐鄉市委、市政府重新審視該如何振興烏鎮。

保護和開發烏鎮,成了一種大膽的選擇。消息傳出,立即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當地普通群眾和政府決策層都出現了意見分歧,很多人提出:“開發烏鎮搞旅遊,行得通嗎?”

事實上,人們的擔憂並非多餘。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旅遊開發日新月異,各種旅遊景點遍地開花,尤其是古鎮開發,西塘、周莊等古鎮早已名聲在外。而烏鎮,還是“一片老房子,一片舊房子,還有一片破房子”。

重任剛好落在陳向宏的肩上,這讓他有些始料不及。接手烏鎮前,他的身份是桐鄉市政府辦公室主任、桐鄉市政府黨組成員。從一個政府官員轉型去開發旅遊,他這個“門外漢”頗感壓力不小。

1999年,烏鎮管委會只有15萬元開辦費、一輛車以及政府撥付的1300萬元的公司股本金,沒有辦公地點,沒有人員。

為了儘快瞭解古鎮的開發現狀,從1999年3月起,陳向宏一口氣跑遍了中國所有的古鎮,“一邊跑,一邊思考,足足花了半年時間。”

“烏鎮模式”的核心勾畫者,“以舊修舊、修舊如故”

陳向宏(中)在東柵景區施工現場

不接團不搞宣傳不接受採訪 “封閉”一年立下三道“規矩”

烏鎮如何定位?從哪裡著手開發?是小動還是大動?資金如何籌集?一系列問題都必須給出明確答案。

陳向宏坦言,面對一個個實際問題時,他有時有些信心不足。但桐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決策,給了他鼓勵和信心,“烏鎮同中國其他古鎮開發相比,不知道晚了多少,因此,必須要搶佔至高點,打造個性,要讓烏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一期先開發哪個片區?陳向宏分析後認為,在東柵片區有茅盾故居,加上桐鄉到烏鎮要開通的道路靠近那裡,因此,烏鎮一期開發首推東柵片區。

從一開始,陳向宏就提出了整體保護與整體開發的思路,即對所有歷史街區的房屋及商業網點,從規劃上重新定位,大量收購舊石板、舊木料門窗,嚴格按照規劃“以舊修舊、修舊如故”,使得烏鎮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它的原真性。

目標既定,背水一戰。2000年,烏鎮一期開發正式啟動,經過陳向宏的多次“遊說”,終於有一家銀行願意提供貸款,支持烏鎮旅遊開發項目。

他還給自己立下三道“規矩”:“不接任何旅遊團隊,不搞任何宣傳,不接受任何新聞媒體採訪。”在這一年裡,陳向宏幾乎天天呆在工地上,在很多人眼裡,他是個地道的“包工頭”,要找他,只有去工地現場,“我們日夜幹,關起門來幹,摸著石頭過河。”

在開發過程中,烏鎮把“文化”作為靈魂。

陳向宏將沿襲幾百年的烏鎮傳統節日“香市”加以再挖掘,獲得了極大成功;他把年久失傳的皮影戲老藝人重新請出來,把早已停唱的鄉土花鼓戲加以發揚,把藍印花布、酒作坊、糕點作坊有機結合起來設為作坊區……

陳向宏還大膽提出了對烏鎮實行全方位現代化的智能管理,在古鎮區內安裝了電子煙霧探頭、電子巡更系統、電子票務管理系統,並斥巨資專門鋪設了地下排汙管道,給老街上居民每家每戶裝上抽水馬桶,對所有河道進行了大規模清淤。

現在回想起來,陳向宏頗感自豪:“我們在古鎮開發中,創造了很多第一,第一個提出作坊概念,第一個對古鎮的管線進行地埋……”

“烏鎮模式”的核心勾畫者,“以舊修舊、修舊如故”

烏鎮景區施工現場

借錢投廣告進軍央視 烏鎮旅遊一“炮”打紅

回想起烏鎮一期的開發,陳向宏記憶深刻,“這一年,過得很艱難,也很充實。”眼看著,一期開發就要完成,並計劃於2001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陳向宏盤算:如何讓烏鎮一朝天下知?於是,他策劃了烏鎮全方位的宣傳營銷攻略。

陳向宏說:“當時,根本沒錢,但借錢也要做廣告。”他借了30萬元,首先來到上海,與上海電視臺結盟,這個原汁原味、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鎮在電視等各種媒體上頻頻亮相,從國際機場到上海地鐵入口,烏鎮的廣告鋪天蓋地。

上海市場穩定後,烏鎮隨即開拓浙江、蘇南和其他市場,“我們光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搞了個烏鎮文化之韻節目,放煙花就花了100多萬,到底有沒有效果,先賭一把再說。”

烏鎮是浙江的,也是全國的,乃至是世界的。陳向宏的目光不僅僅侷限於長三角。半年來,烏鎮已先後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及港、澳地區開促銷會,他還親自跑到北京,找到中國作協領導,請求將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放在烏鎮舉行,“沒想到,他們都很支持。”在當年,他還跑到上海,為了成功邀請APEC會議代表參觀烏鎮,在賓館外等候了幾個晚上,“只要等到了,什麼苦和累,都值得。”

2001年元旦,烏鎮一期終於掀起蓋頭來,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全國各地乃至國際上的遊客像潮水般湧了過來,當年接待遊客就達100萬人次。“沒想到,烏鎮一炮就打響了。按照常規,一般的旅遊景點需要5年的時間。”

2002年,陳向宏還來到北京,進軍中央電視臺4頻道,投放廣告,成了中國古鎮在央視做廣告的首個“吃螃蟹者”。烏鎮,再次刷新了國內外人們的記憶,真可謂“一舉成名天下知。”

“烏鎮模式”的核心勾畫者,“以舊修舊、修舊如故”

到市場中去找答案 再創烏鎮新輝煌

在“烏鎮模式”成為旅遊界公認的經典之作時,烏鎮已經投入到了二期工程的保護建設中,這也是目前眾多江南古鎮保護項目中範圍最廣、投入資金最多、保護深度與力度最大的一個項目。陳向宏感覺到,身上的壓力更大了,“二期必須在一期的基礎上,進行一次昇華,續寫輝煌。”

“如何定位,只能到市場中去找答案。”陳向宏明白一個道理,成功與失敗只能靠市場來檢驗,靠實踐來證明。成功的景區並不是烏鎮的終極目標,陳向宏想的是怎麼樣讓遊客來老街住下。

正是這個國內起步比較晚,古鎮保護與休閒旅遊相結合的“休閒古鎮”的想法,構成了烏鎮二期工程的運作框架。改造從2003年開始,一改又是整整4年,投入資金好幾個億,用陳向宏的話來說:“又埋頭幹了4年。”

在具體改造中,二期整個區域除了加大對綠化覆蓋、水環境治理外,還將採取電子消防設施、結算、巡更等完整的全智能系統,這在全國也是首例。

同時,恢復傳統的各類店鋪、民居旅館、茶館,讓一批傳統的鞋匠、剃頭匠重新開業,讓老街生活重新活起來。還以江南古鎮傳統手藝為題材,將江南蠶桑種、養、織展示館等少數幾個重點景點推薦給遊客體驗,以展示歷史上商業中心和巨賈集中居住地段的街區風貌。

與此同時,陳向宏還“見縫插針”地推銷烏鎮,頻頻召開國際一流宣傳媒體的記者會,在國際上推銷烏鎮。

2007年,二期“橫空出世”,烏鎮再創旅遊輝煌,奪取了江南古鎮遊中海外遊客最多的桂冠。一時間,全國各地的同行都來烏鎮學習、考察、參觀,陳向宏笑稱:“我們不怕別人來學習,我們只有不斷地創新,不斷往前衝,才能夠永遠贏得成功。”

有人說,烏鎮的名氣是靠成功的營銷,對此,陳向宏認為,只說對了一半,

“烏鎮旅遊是靠實實在在拼命幹出來的,每一個烏鎮旅遊公司員工都是加倍努力,自找壓力。”

他真誠地感嘆:“烏鎮,之所以成為烏鎮,一是不斷創新,二是保持關注。”

“烏鎮模式”的生命力更在於其深刻的精神內涵———總是領先一步、總是立足長遠善於發現市場、善於贏得支持、善於團結進取的謀略和智慧。

未來的烏鎮又將怎樣?

陳向宏說,“還有很多文章要做,要做都要圍繞市場來做,要創新旅遊產品、提升旅遊服務。”

他對烏鎮乃至嘉興旅遊市場充滿了信心。

--END

文/姜鵬飛 沈志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