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是精神上的小“富人”,所謂“窮養”,只能是一個笑話

女兒高三畢業,帶她出去旅遊,在景區吃飯時,她拿著這個春節留給她的幾百塊壓歲錢,搶著要買單。她邊調侃邊掏口袋:“我也算是有錢人的,讓我來擼起擼起。”

孩子爸肯定不會用她的錢,買了單把錢還給她。這使她很洩氣,到碼頭,她又搶著去給大家買船票,不給她買,她又搶著去給大家買雨衣,終於滿足了她為大家服務的慾望後,她才安靜下來。後來,她和外婆姑姑等人出去吃飯,只要身上有錢,她就搶著往外掏,孩子對金錢寬宏的心態,讓她活潑地融入集體中,給大家帶去快樂,她也快樂。


如果孩子是精神上的小“富人”,所謂“窮養”,只能是一個笑話

沒有人天生就是高級的育兒專家,我不是,我們的父輩們也不是。

但古代的先賢們,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教化育人和為人處世的哲理,大多數也潛移默化融入到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在生活裡處處得以體現。

荀子在《荀子·榮辱》中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意思是先考慮道義而後考慮利益的就會得到光榮,先考慮利益而後考慮道義則得到恥辱,光榮的,經常走向通達,恥辱的,經常走向窮困。

還有最通俗常見的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儒家學說中的“義利觀”,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近代人總愛順應時代發展,也常跟風做些追求時髦的事情。雖然,物質條件好了,對孩子在各方面的培養,也可謂一擲千金,對孩子金錢觀的培養,也差不多都處於“富養”狀態。

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當你的孩子在擁有第一筆壓歲錢的時候,給孩子存起來,並在孩子剛開始明事理時,就讓孩子知道了她有一筆私房錢,那恭喜你,你的孩子不“富有”都不行。

家長想給孩子建立獨立的理財觀念、或者是財務自由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幼小的心靈最先接納的,一般是最通俗易懂的那一個。

別小看小事情對人的影響,往往是思維上的一念之差,就足夠帶偏一個人的三觀和認知,做事做人,任何一點私心偏頗,結局說不定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如果孩子是精神上的小“富人”,所謂“窮養”,只能是一個笑話

什麼是窮養兒、富養女?

人們都想遵循好的教育規則。但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金錢觀,也綜合了其它人生的價值觀體現,都是父母為榜樣,在生活中無形移交給孩子的。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成長起來的人,大多數都經歷過那種食不果腹的日子。

那個時代,零食更是個稀罕物,壓歲錢也是,除非條件好的家庭能給孩子自己支配不多的壓歲錢,一般情況下,從開始都被家長回收了。

那個時候的條件,才真正算得是“得天獨厚”“窮養兒”環境。

其實,我們的父輩們也是無心的,從他們帶孫子的寵愛方式上就知道,從而,也很少人真正去思考過幾代人教育模式的好與賴。

在中國,哪一代父母都是相似的,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

但當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孩子,也只能被逼無奈參與到生活“救苦救難”的行列中去,綿薄之力,也是力。

如果孩子是精神上的小“富人”,所謂“窮養”,只能是一個笑話

從我開始記事時,第一個感受就是家裡很窮,非常窮。在吃穿住行上,滿足基本需求,就已經耗盡父母的元氣。孩子們很小就參與勞動,努力讓自己不成為家庭的負擔,這種觀念深種在我們那代人的心裡。也可以說貧窮,有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當然,也讓人為此更努力去奮鬥。

因此,以前多數人家的孩子,都懂事比較早。

當然,有些人成年後的行事風格,還受其它觀念和後天因素影響,也不全是中規中矩。

但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顧大局、識大體、有集體歸屬感和責任感的人?“窮養兒”,除了挫折教育,不過度保護,更要參與生活的歷練,而對金錢觀的引導,更是左右未來人生的價值存在。

“富養”女兒,是因為自古以來,女子的社會地位不平等,在教育和關愛上都普遍不及男孩,隨著時代發展,女權的逐步提升,對女孩的培養,也如男孩一樣平等了,包括素質教育、心理健康、閱世能力等,最重要的是培養女孩的獨立能力。和傳統觀念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迂腐觀念相比,這些改變已經算得是真正的“富”了。

但現代很多人誤解了這個意思,以為富養女兒,就是滿足她各方面的物質需求,反其道而行。寵愛無可厚非,精神上富養,物質上與男孩一樣“窮養”才對。而女孩的抗壓能力並不會比男孩差。

如果孩子是精神上的小“富人”,所謂“窮養”,只能是一個笑話

家庭責任感中的先義而後利

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身之養莫重於義》:“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

儒學並不排斥利,這是人自然存在的慾望追求,只是聖人們都主張要“重義輕利”。

現實生活也告訴我們,一個先有義氣的人,總會“得道多助”,得利的方式也就不會枯竭;而“重利輕義”的人,最後也只會“失道寡助”,慢慢走向窮途。

對孩子在金錢上的教育,並不需要著重去看待,不讓孩子過分去關注家裡的錢財問題,可以讓孩子把重心放在其它素質和心理的培養上去。

在他們開始意識到錢的用處時,就比如壓歲錢,就是個比較敏感的存在,要怎麼處理才更合乎情理呢?

很現實的一個問題,他們的壓歲錢,本來就是父母這邊手送出去的,只不過是變相的返回。在本質上來講,春節紅包也屬於家庭開支的一部分,他們拿到的壓歲錢,其實就是自家的錢。

如果孩子是精神上的小“富人”,所謂“窮養”,只能是一個笑話

家長都明白這個理,但只是現代經濟條件寬裕了,多數人都覺得無所謂這點錢,既然已經屬於孩子,就順勢歸孩子名下存起來,讓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小金庫,讓他需要時自己做主,實現財務自由。

這似乎也讓孩子的成長充滿了儀式感,這看起來似乎是很先進的觀念,也使得很多人效仿之。一般家庭,到孩子初中時,存下的壓歲錢少則幾萬,動則十幾萬。

但我們前題說好的“窮養”呢?窮,是不會有小金庫的,就算有,至少也不能讓他們過早知道,不能在精神上讓他們先成為小“富人”。

讓孩子先利而後義,只會在後面多方面的教育上,走更多的彎路。

如果孩子是精神上的小“富人”,所謂“窮養”,只能是一個笑話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知道自己有一筆私房錢,雖然在父母監督下,孩子可能沒有膽子擅自使用,但從心理上,她已經把這部分錢,和家庭集體利益完全區分開來了。從心理上來說,孩子更直觀體驗到的,是利益私有的滿足感。

因為父母的暗示,他們意識不到父母紅包的對等付出,才有他們這份利的存在,因此,感恩之心更無從談起。

古人常說“無功不受祿,無德不受寵”,“小金庫”驕傲地打破了金錢觀裡基本的邏輯和原則。

上幾代人的成長,是建立在家庭利益為核心下的。但現代的孩子,父母在很多方面,無形中都在指示他們朝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利益為主的方向走,這真不是思想獨立,也不是什麼超前的教育觀,而是在溺愛下,慢慢培養起來的自私而已。

如果孩子是精神上的小“富人”,所謂“窮養”,只能是一個笑話

對孩子的消費慾,做到張弛有度

“錢是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這話是從一個經商的朋友口中說出來的,他的老婆非常的節約,把錢看得很重,錙銖必較,哪怕是家裡有一定積蓄了,也只進不出。俗話說有花錢的慾望,才會有賺錢的動力,生活是美好,有一半來自於物質慾望。

賺錢是不容易的,要讓孩子知道這一點,但生活離不開錢,就像魚兒離不開水。

生活中什麼是必需?而什麼是不必要的浪費?要孩子懂需要實踐精神,家長在孩子無理取鬧時,態度一定要乾脆,樹立原則,是管好孩子的基本。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要外柔內剛,態度上輕緩,不要在生活中著重去描述金錢物質的享受和好處,培養好孩子的價值觀,不嫌貧愛富,不攀比不羨慕;也不要天天對孩子訴苦,把生活說得萬般不堪,把錢形容得像惡魔。

讓孩子輕鬆與生活相處,積極滿足生活基本的需求,保證基本的溫飽,是為人父母應該要努力的事。

如果孩子是精神上的小“富人”,所謂“窮養”,只能是一個笑話

金錢,對成年人來說,都是帶著殺傷力的,對孩子的價值觀培養,更要掌握分寸和方向,要做到張弛有度。不嬌慣孩子的物質慾望,也不要讓孩子對金錢產生恐懼和匱乏感。

簡單點說,家長自身就是孩子樹立金錢觀的樣板。揮霍慣了的家長,孩子也學不會勤儉節約;太摳門小氣的家庭,人際關係肯定不好,孩子束縛於物質的拮据,也放不開天性成長,在集體中也會變得孤獨和小心謹慎,在人際交往上自卑自閉。

不在生活中過分渲染錢的重要性,淡化金錢在孩子生活中的存在感,讓孩子把重心放在學習課業上,家長把重心放在孩子素質和品德教育上,正確的金錢觀也就順其自然的養成了。

讓孩子從小樹立家庭責任感,在心理上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讓他知道,自己永遠是群體不可分割的一份子,他對家庭的任何付出,都應該得到認可稱讚,長大後,孩子也才會從集體中找到歸屬感,才能做個真正有責任擔當的人。

家是一個人培育自信和安全感最好的搖籃,人生信條裡,金錢為一切服務,親情為其中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