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窮養”女兒遭大S怒懟:有遠見的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的

  父母的消費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最近,在真人秀《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中,大S和小S姐妹倆因為育兒觀吵了起來。

事情的起因是,小S的女兒艾莉看中一件外套,很想買。

但是,小S一看圖片,發現價格要上千(應該是臺幣,摺合人名幣約兩百多元),頓時就生氣了:這個牌子很貴耶!你一個13歲的孩子,幹嘛穿那麼貴的衣服?

小S“窮養”女兒遭大S怒懟:有遠見的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的


大S看了一眼衣服後,卻表示:這款外套可以穿很多年,買給孩子也沒關係啊!

最後,大S以獎勵艾莉舞蹈得了第一為理由,買了送給艾莉。

小S的節儉,不算是新聞。

早已有人爆料,她同一件毛衣穿了好幾年,一個包背十幾年。

小S“窮養”女兒遭大S怒懟:有遠見的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的


同樣是知名主持人,李湘在女兒王詩齡身上狠狠地砸錢,穿的衣服鞋子,戴的手鍊,掛的包……都是昂貴的名牌。

相比之下,小S家的女兒,都特別“接地氣”。

汪小菲甚至吐槽過,小S的女兒們穿的衣服,畫風跟保姆的差不多。

大小S這段交談播出後,引起網友爭議,大家的意見分成了兩派:

一派贊同小S的節儉,認為孩子還小,還會長個,儘量買些便宜,就不會浪費錢,家長不能事事都輕易滿足孩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
另一派則是贊成大S的觀念,認為自己以前就是被父母的“節儉”給坑了,長大後也不敢給自己買好的東西,而且大S也不是隨隨便便就送的,這是孩子獲得了值得讚賞的榮譽的獎勵。

父母的消費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買貴的東西?

答案沒有那麼簡單。


小S“窮養”女兒遭大S怒懟:有遠見的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的



過度節儉,只會讓孩子產生不配得感

認識一個朋友,她媽媽也是個“勤儉節約”的人,也教育她要節儉。
她讀初中時,見同學穿了一雙很好看的鞋,她也想要。
不過鞋子要兩百塊錢,她沒有生活費,壓歲錢都在媽媽手上,所以只好求媽媽買。
結果媽媽就生氣地說:“你現在的任務是學習,要什麼新鞋子,快去做功課!”
她想要跟媽媽討價還價,如果下次測驗拿了全班第一,媽媽就買給她。
但媽媽還是不願意:“小孩子家家,要這麼貴的鞋子幹什麼,你還想拿成績要挾我了是不是?”
她現在月入過萬,即便她看中了一件衣服,但一看價格快要兩百塊錢,就渾身哆嗦,她覺得太貴了,就算很喜歡,也不敢買。
她也知道自己有問題,但就是扭轉不過來。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說過:“假如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做一個‘貧民’,他一生就都是個‘貧民’。”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只是過度強調節儉,卻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不配得感”

以朋友為例,她家雖然算不上大富,但也是小康,並不缺這個錢,但她媽媽覺得這是給孩子培養能吃苦的好習慣,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是種嬌慣,不利於成長。

只是,在孩子的角度,他們只會覺得:“我不配得到好的東西”。

這種“不配得感”,往往是成年人自卑的搖籃。

不管賺了多少錢,總覺得還不夠,認為自己不配擁有。

而且,這種感覺,不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消失,而是會發展成兩種極端:

一是像朋友這樣,無法正視任何消費,容易對錢
斤斤計較,什麼捨不得買,買下稍微貴了點的東西(自以為),就會產生負罪感


二是慾望在不斷地壓抑之後,終於觸底反彈:以前父母不給買零食,現在自己賺到錢了,就天天買來吃;以前穿的都是舊衣服,現在哪款新潮、哪款名貴就買哪款……這是一種對幼時“求而不得”的缺憾的補償,一旦消費,就容易失去理性


《小狗錢錢》一書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錢不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可是假如我們缺錢的話,錢就會變得格外重要。”

父母真正要做的,不是壓抑孩子的慾望,而是讓他們擁有支配的能力。


小S“窮養”女兒遭大S怒懟:有遠見的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的


過度滿足孩子,只會把孩子“寵壞”


除了教育孩子要節儉的家長,也有不少的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要星星就不摘月亮。

《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家庭,至少有50%的收入,都花費在育兒上。

我鄰居家境不錯,還特別寵女兒,所以買來的小裙子、項鍊、手鍊什麼的,都是名牌高檔貨。
有天,鄰居女兒在小區裡玩,有個小女孩說了句“你的裙子好難看哦”,把鄰居女兒氣得臉都紅了。
小女孩的媽媽剛想道歉,鄰居卻噼裡啪啦地爭辯:“你懂什麼,這裙子要一千多,是最流行的款式,比你家那件幾十塊的地攤貨值錢多了!”
鄰居女兒不太懂自己媽媽的意思,但還是做出了一副驕傲的模樣。

就像金星說的:給孩子穿名牌,全是大人鬧的!

對於孩子而言,衣服就是衣服,車就是車,什麼名牌不名牌的,只有大人才能看出差別。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家長把那種“名牌意識”傳給了孩子,並由此衍生出“攀比”

而這種無底線的“富養”,很容易把孩子慣“壞”。

小S“窮養”女兒遭大S怒懟:有遠見的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的


去年年初,有個爸爸在微博上哭訴,自己辛辛苦苦攢了300萬,卻被18歲的女兒偷走,揮霍一空。
原來,在女兒小時候,這個爸爸和妻子離婚了。
他覺得對不住女兒,於是無條件地滿足女兒的要求,要什麼就給什麼。
只是,沒想到女兒長大後,卻把他多年的積蓄轉走,把錢用來買奢侈品,跟朋友吃喝玩樂,還曬在朋友圈……
他求女兒把血汗錢還他,女兒卻拉黑了這個爸爸。

有時候,父母其實是通過“我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來滿足自己“我是最好父母”的虛榮心,以此達到對自我的某種肯定。

認真想想,那些價格高昂的名牌衣服、玩具、首飾……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如果一種消費在家庭的承受範圍內,是給提供足夠的物質需求;

而如果超出家庭的承受範圍,就是陷入非理性的消費狀態。

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教孩子理性地對待消費,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小S“窮養”女兒遭大S怒懟:有遠見的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的


比起窮養富養,父母的愛更重要


知乎有一個話題是:如果孩子有一天突然問你:“爸(媽),咱們家有錢嗎?”這時候,你會怎麼回答?

這個問題在扎心的同時,也讓很多家長煩惱答案。

說有錢,怕孩子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說沒錢,又怕孩子自卑。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真相。

  • 如果家境優越,就讓孩子明白,金錢都是爸爸媽媽通過艱苦奮鬥,慢慢累積下來的,經不起無度揮霍。


比如霍啟剛和郭晶晶一家,夫妻二人帶孩子在田裡插秧,讓孩子明白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學會珍惜和知足。

小S“窮養”女兒遭大S怒懟:有遠見的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的


  • 而如果家境不太好,就要培養起孩子獨立、自信的心態,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是如何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去打拼的。


在電影《中國合夥人》中,黃曉明飾演的男主角成冬青,也是家境貧窮。
家裡已經窮的揭不開鍋了,他辛苦地讀書高考,卻失敗了兩次,但他還想再考一次。
而他母親一直沒有放棄,而是全力支持他的決定,到處借錢供他復讀。
最終他在第3次高考獲得極好的成績,考上名校。

關於“孩子到底該怎麼養”這個問題,黃磊說過這麼一段話:

“應該家裡是什麼條件就怎麼養,也別鋪張浪費。我們家也沒有富養也沒有窮養,該吃飯就讓她吃飽、該上學就上學,也沒有刻意過於嚴厲,也不會去縱容,用愛去養吧。”


比起窮養富養,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更重要。

英國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中也曾提到:

“一個擁有充分愛的孩子,不會在物質消費中迷失。”


無論家境如何,

讓孩子感受到快樂,

感受到充足的愛,

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