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了上千年的煙花爆竹,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宋代王安石寫過一首 詩叫《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目,總把新桃換舊符。”相信大家都學過或是看到過這首詩。這首詩就是記載我國宋代時人們過春節時的盛況。

詩的大意是:爆竹一聲送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把溫暖送到每戶人家,人們正在歡飲著屠蘇美酒。初升的太陽光芒燦爛,照遍千家萬戶,門戶上的舊符已除下換上了新的桃符。

這詩寫出了除舊迎新的一派新氣象。

放了上千年的煙花爆竹,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詩中所寫到的“元日”、“爆竹”、“屠蘇”、“新桃”、“舊符”等是當時過年的習俗,是春節文化不可能缺少的年物,到了今天,有些被沿襲下來,有些則已消失了。而放爆竹,迎新春,這種習俗一直被保留,到現在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放了上千年的煙花爆竹,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但是,我國最早的爆竹並不是用火藥做的,而是帶節的竹竿。《荊楚歲時記》載:“燃火投竹,爆破有聲,能辟惡魔”。竹竿點燃後竹筒內的空氣受熱膨脹,迫使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因此,古人稱它“爆竹”,唐代人稱為“爆竿”。

放了上千年的煙花爆竹,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燃爆竹

古代人燃放爆竹,最早是為了嚇退猛獸惡鬼。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人為了祈望一年的吉利,元旦那天,要“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也就是年年春節放爆竹的由來。

用火藥爆竹代替竹竿,是火藥發明以後的事。


放了上千年的煙花爆竹,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唐朝初年,“藥王”孫思邈(公元581-682年)最早記敘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質混合在一起創造火藥的“硫磺 伏火法”。

瀏陽大瑤人李畋(tián,生於公元601年)為驅除瘟疫,將火藥裝在竹筒中,用引線點燃起爆,發出更大的響聲和濃烈煙霧,驅散山嵐瘴氣。

這是“裝硝爆竹”的雛形,李畋因此被奉為“花炮始祖”。

放了上千年的煙花爆竹,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從宋代開始,我國用卷製紙張包裹火藥的火藥爆竹已經流行。民間開始用紙筒裝裹火藥,並用麻莖編結成串,做成“編炮”。 這種傳統工藝一直延續近千年。

當時的火藥爆竹稱“編炮”、“爆仗”。“編炮”是把一個個的小型爆竹用藥線串成長鞭的樣子一起放,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一(點燃)連百餘不絕”。當時臨安的“爆仗”花樣已經很多,有的做成瓜果的樣子,有的做成各種人物形狀,很受人們喜愛。

放了上千年的煙花爆竹,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爆竹煙花生產之鄉,其著名者有:

湖南瀏陽,以生產花炮為主。唐代即有生產,清初已馳名海內。瀏陽花炮具有聲音宏亮、煙味芬芳、梅花散紙的特點,為我國古代花炮生產的重要產地。

廣東南海,以生產煙火為主,明末即已普遍生產。主要產品有棚架煙花、盒裝煙花、九龍火箭、土藥爆等。

廣東東莞,以生產煙花為主,明清時即已馳名,主要產品有棚架煙花、竹筒煙花。

北京是明清著名煙火花炮產地,產品以盒子花、花盆、線穿牡丹等為最有名。

河北束鹿是明清花炮著名產地,花炮以“王口”雙響、小鞭馳名,煙花有鐵筒花、盒子燈、鐵樹開花等。

湖北谷城也是明清花炮著名產地,花炮以光、聲、色、形俱佳聞名。主要產品有雙響、連環炮、沖天炮等。

放了上千年的煙花爆竹,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清康熙《瀏陽縣誌》記載:“後人捲紙作筒,實以硝磺,名為大爆竹,饋遺者,號曰春雷。往歲小除夕,響聲不絕。”

在此,爆竹已廣泛用於送舊迎新、婚喪嫁娶等場合。

放了上千年的煙花爆竹,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當你享受燃放煙花鞭炮帶來快樂的時候,是否意識到了燃放鞭炮所帶來的危害呢?燃放鞭炮時會釋放出大量的有害氣體,例如氮氧化物、硫化物、碳氧化物等,會造成對空氣的汙染。

燃放鞭炮時不僅會造成空氣汙染,而且會產生噪音汙染,若發生火災及爆炸等還會給人身安全帶來的傷害。

在20世紀末,國家頒佈法律禁令,在部分城市禁放煙花爆竹,在慶祝節日的同時,遵紀守法過個安全快樂的綠色春節。時代不同了,高科技的成果層出不窮,現時代的春節與時俱進,可以鼓勵移風易俗,倡導使用電子鞭炮、禮花筒等安全、環保的替代性產品,過一個豐富多彩多樣化的春節。


你所在的城市是否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了?你希望春節是否實行禁鞭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