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青铜器的接替者——战国秦汉漆器小史

前 言

  从战国至两汉的几百年间,是漆器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主用器具,后世漆艺的发展也奠基于此。

漆器:青铜器的接替者——战国秦汉漆器小史

战国 彩漆木雕梅花鹿 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庄子曾是蒙地(今河南商丘一带)的一名漆园吏,相当于现在的林业管理员。不过,庄子所管理的漆林主要用途不是提供木材,而是生产大漆。

  大漆是什么,又作何使用?大漆是一种生物涂料,中国古人用以涂抹于木或竹制品的外表,不仅能防潮、防腐蚀,有效保护制品,延长其使用年限,还能为制品上色、雕绘图案或纹样,起到装饰作用。这些上漆的制品就叫作漆器。

  漆器的优点显而易见,这或许是战国时期漆器能够取代青铜器的重要原因。从时间上看,漆器之发展正处于青铜器的衰亡期,但漆器的历史远不止此。据考古研究发现,中国现存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余年的朱漆木碗。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已开始制作漆器。

  然而,考古研究同样可证,直到战国时期,漆器才真正兴起,至两汉时进入黄金时代。总而言之,从漆器的出现到昌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包涵了古人技艺、审美乃至思想观念的变化。


取代青铜器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出土了四件带耳盖漆豆,其中的浮雕龙凤纹漆豆华丽非凡。这件通高24.3厘米、口长20.8厘米、宽18厘米的漆豆,通身阴刻云纹、勾连纹和龙纹,盘内与盖内皆髹红漆,余髹黑漆,并用红、金色绘花纹,耳柄所雕蟠龙若隐若现,再配上鲜艳的彩绘,犹如浮于彩云之中。

  一件小小的漆豆竟能被绘饰得如此精美,可见战国时期漆艺之发达,这当然不是偶然。据史料记载,自西周始,古人已对漆林的种植和栽培极为重视,战国时期,漆园经济甚至能与桑、麻、鱼、盐相提并论,这是当时漆艺发展的物质基础。

漆器:青铜器的接替者——战国秦汉漆器小史

战国 彩绘龙凤纹盖豆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其次,铁工具的普遍使用改善了手工艺条件,从而推动漆艺突飞猛进。战国时期,漆艺中已出现描绘、雕花、针刻和银扣等装饰手法,使得描金绘银、雕刻图案、刻画纹样及装扣银片等成为可能。当时,漆艺不仅分工愈加精细,其本身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技艺。

  此外,战国时期贵族阶级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为漆艺的进步提供了动力。漆工们日以继夜专研技艺,美化漆器,不过是为了博得在上者一笑。这一点在楚漆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据考古实物证明,随葬大量精美漆器是战国楚墓的一大特点。湖北荆州雨台山471号楚墓出土有一件蛇卮,造型独特,集雕刻与彩绘于一身,装饰手法一流。这只盛酒器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盖上雕八条相蟠的蛇,四条红蛇头向盖顶正中,四条黄蛇头向盖沿四周,器身又圆雕十二条蟠蛇,颜色和形态各一,相蟠其间。楚漆器之精美可见一斑。难怪楚漆器被公认为是战国漆器的高水平代表,以此而观,实至名归。

漆器:青铜器的接替者——战国秦汉漆器小史

战国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 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便是,漆器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并大有取代青铜器之势。生活用品如杯、碗、盘、盆等,乐器如鼓、瑟、笙、琴等,陈设品如座屏等,丧葬品如棺椁、木俑等,兵器如盾、弓、甲胄等,均有漆器的一席之地。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器中,种类从餐具到寝具,再到乐器,乃至摆件,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漆器世界”。

  但是,战国漆器在形制和纹样风格上均承青铜器之遗续,器具如漆樽、漆豆等仿的是青铜器造型,纹样如饕餮纹、蟠龙纹等依照的还是青铜器,只是在气质上一扫青铜器的严肃与沉闷,更趋华丽和活跃。


风格转变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秦二世即位后,欲用漆料涂饰城墙。艺人优旃得知此消息后对秦二世说:“好呀!漆涂城墙,既能让城墙漂漂亮亮,还能使敌人爬不上来。只是,涂漆倒很容易,可上哪儿去找一栋大房子,能把漆过的墙装进去以使它阴干?”秦二世听之一笑,漆墙想法就此作罢。

  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善长说笑话,曾颇受秦始皇的喜爱。搞“娱乐事业”的优旃对漆艺如此了解,要么是他博学多识,要么就是秦国漆艺已实为常见,凡是具备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有所见闻,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从史料上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漆器:青铜器的接替者——战国秦汉漆器小史

秦 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 湖北云梦睡虎地44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始皇延续了战国时期的漆园经济,对漆林种植实行生产责任制,并制定相关标准,生产不达标的官吏要遭受经济制裁。由此可见,秦代漆艺并未因六国的覆灭而中断,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将各国的贵族、富豪及工匠大量迁居咸阳。可以想见,秦代咸阳城里,必定有一方角落属于漆工作坊。优旃能够亲眼见到漆器的生产过程也不无可能。

  不过,相比战国漆器绚丽华美的外观,秦代漆器在奢华的气息上有所收敛,而在实用性一途上有所回归。这一变化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漆器中即可窥见。

漆器:青铜器的接替者——战国秦汉漆器小史

秦 彩绘变形凤鱼纹漆盂 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睡虎地秦墓共出土560余件漆器,从漆器上所针刻或烙印的文字可知,这些漆器分别产自咸阳、许昌或郑州等城市,产地不一,风格却极为统一,造型皆美观大方,且几乎全可归于实用类。如一柄有尾凤形勺,以昂首曲颈为把,凤背挖制成勺,它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不特别夸张,又形不失真,且造型新颖。

  秦代时,战国时期常见的装饰类漆器,如虎座飞鸟、镇魂兽、羽觞等,以及那时相当盛行的动物造型漆器已极少见,反而是实用的生活用品类漆器数量可观。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漆器共17种,皆是杯、盘、盒、樽等器。

  然而在制作工艺上,秦代漆器的装饰手法大多还是承自战国时期,也许只有“用银箔镂刻成图案花纹贴在器壁上”的精湛工艺算得上是创新。睡虎地46号秦墓出土的一只漆卮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装饰的。贴于器壁上的银箔以朱漆压线,使得全器银光闪烁,灿烂辉煌。


问鼎高峰


  贡禹是西汉中期有名的清廉大臣,被后世尊称为“贡公”。他对于当时王室贵族用高档金银装饰漆器之现象颇有异议,曾上书谏言:“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东宫之费,亦不可胜计。天下之民,所为大饥饿死者,是也。”(《汉书·贡禹传》)贡禹的话从侧面反映了汉代漆艺的大繁荣。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日久承平之下,手工业发展自然“更上一层楼”,故漆器在汉代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汉代漆器的出土数量上。

漆器:青铜器的接替者——战国秦汉漆器小史

汉 双层九子漆奁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据统计,目前,汉代漆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现,南至广州,北达山西阳高,东至山东临沂,西抵新疆罗布淖耳等地,均有不少汉代漆器出土,其中,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荆州汉墓出土的汉代漆器数量最大,远超其他各代墓葬。由此可知,汉代漆器的使用范围已遍及全国。

  要维系这么庞大的市场,没有发达的漆艺做支撑是不可能的。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蜀、广汉、河内、河南、颍川、南阳、济南和泰山八郡是汉代著名的漆器生产地,其中的蜀和广汉两郡又是全国漆器的生产中心。汉代扬雄在《蜀都赋》中就曾以“雕镂扣器,百伎千工”,来描述蜀地漆器的生产状况。

  又据民国邓之诚《骨董续记》所录汉永始元年(前16年)之漆器署款“永始元年蜀郡西工造……髹工黄、上工广、铜扣黄、涂工政……”,记有漆艺的几种主要工序,即制胎、打底、涂漆、扣器的镀金、绘画、铭文镌刻、抛光等。可见,汉代漆艺分工细致,漆工业已走向流水化生产。

漆器:青铜器的接替者——战国秦汉漆器小史

汉 黑漆朱绘六博具 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外,据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记载,汉代漆行业还出现了崇拜神——漆王。某个行业的佼佼者竟能被称为“王”,这是汉代漆工业高度发达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无怪乎当时的人们竞相收藏漆器,在漆器上书写姓氏和官爵铭文。如马王堆2号汉墓中的部分漆器均为墓主人利仓(辛追的丈夫)生前所收藏,又于死后随葬。

  总体而言,汉代漆器品类包罗万象,装饰风格华丽优美,兼顾审美与实用。生活用具如杯、碗、盘、勺等漆器俯拾皆是,汉代人还将青铜器的一些造型直接运用于漆器当中,如漆鼎、漆钫、漆钟等。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云纹漆鼎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漆鼎,属旋木胎,形似汉代青铜圆鼎,三足两耳,器表黑底漆,上髹红色和灰绿色涡卷纹,鼎内髹红漆,足似兽蹄,绘朱漆兽面纹。该鼎被发现时,鼎内还有余存的藕片,说明该鼎是用以盛放食物的餐具。

  汉代漆艺在继承战国和秦代漆器制作的基础上,手法更加多样,技法更为高超,造型也愈见多样。如“一奁多子”“双层多子”设计的出现就是例证。所谓“一奁多子”指得是漆奁内部多孔格的现象,类似于现代女性的化妆品收纳盒。这样的人性化设计可使一个漆奁内同时盛放多种物品而不杂乱,便于取用和收藏。


结 语


  文物专家王世襄曾在《中国古代漆工艺》中总结道:“漆器衰微的原因固由于社会变乱多难,更直接的影响是瓷器的兴起。瓷器易制而实用,迅速成为生活必需品。”这个道理放在青铜器与漆器的对比中同样适用。从战国至东汉末,正是青铜器式微、冶瓷技术还未成熟的时候,也是漆器发展的巅峰时刻。漆器既能充当实用的生活物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古人的审美需求,无疑成了这一时期古人最佳的选择。


(文/幼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