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乞丐如何度過北方的凜冬,不被凍死?是"雞毛房"的功勞

引言

作為明清兩代國度,北京彙集著眾多高官顯貴,遍地豪宅。然而與高門大宅相比,地處京郊一帶,出現一種被稱為"雞毛房"的異常殘破的住所。

來自法國的傳教士古伯察在他所著的《中華帝國紀行》一書中提及到"雞毛房"。所謂"雞毛房",乃是為貧困人民提供接濟的團體的總稱。旨在給漂泊無依之人,提供一種用於臨時過夜的"溫暖的羽毛床鋪"。

據說,只要是居無定所的貧苦人,不分性別,都可以在其中夜宿一晚。只是在離開前,會有專員收取一文作為一夜好眠的代價。在這裡一視同仁,不以年齡的大小區別收費。那麼最關鍵的住宿條件是怎樣的?。

清朝乞丐如何度過北方的凜冬,不被凍死?是

真實寫照

玉洞隔凡塵,遍匿討飯人。

"除了雞毛房和火房子,也有許多官方和民間成立的救濟機構,只是在災害頻發的清末,大批災民不得不進入京城,進行乞討,而因寒冷而死的災民也不在少數。在當時,經過刺骨的寒夜後,隨處可見被凍死的乞丐的屍體。較之溫暖的南方,這個冬天對北面的乞丐則格外無情。"

天南海北的乞丐一般居無定所,也沒有固定的乞討地點。街頭巷尾,目力所及之處,都能成為乞丐的家。在南方的夜晚,不拘在哪裡都可以很舒服的安享夜晚,但是北方的乞丐就很難捱過寒冬了。

清朝乞丐如何度過北方的凜冬,不被凍死?是

民初乞丐寫實

  • 那麼北方的乞丐冬天晚上住在哪裡呢?

歷史上有有專供流民、乞丐住宿的"雞毛房"和"火房子"。依據《清稗類鈔》的描述,在屋裡的地面上平鋪上一層厚實的雞毛就是所謂的雞毛房,乞丐便躺在雞毛堆裡取暖,藉以度過漫長寒夜。可謂是貨真價實了,只需要三文便可以入住,只是需要在夜晚前討齊度過當晚的房費。

清朝的蔣士銓曾有寫過一首關於雞毛房的打油詩,大意為:在寒風刺骨的冬日,渾身襤褸的乞丐痛哭著尋找夜晚的歸宿,在便嘗冷眼後,乞求到了三文,這樣便可以在雞毛店裡安睡了。只是這種住所與無異於與家畜同住,房裡空無一物,唯有厚厚的一層雞毛。

清朝乞丐如何度過北方的凜冬,不被凍死?是

而眾多的人雜亂的睡在一大堆雞毛裡,隨處可聞熟睡之人的鼾聲,房間裡也一股異味,好在十分溫暖。溫暖了身體,便能一夜好夢。只是每當有風吹過,便會拂去身上的羽毛,引出一身雞皮。

而在黎明以後,乞丐便不得不離開住所,冷的像寒鴉一般嘶鳴,唯獨只恨自己不能變成一隻擁有豐厚羽翼的公雞才好,那樣便不會感到寒冷了。並在在詩的結尾發出感嘆:倘若今天不能討到足夠的錢,那麼明天官差便會施恩為自己收屍,便再也不用為生計所愁了。

清朝乞丐如何度過北方的凜冬,不被凍死?是

愈演愈烈

在明清之際湧現了大量的描寫北京民眾生活的"竹枝詞",便有一首藉由乞丐的視角描寫的雞毛店:在在寒冷的冬日,乞丐們每天都在為生計發愁,到了夜裡三文錢便可以住進雞毛店裡,像一隻圈養的雞一般。這就是北方冬日乞丐們度過嚴寒的寫實了。

然而除了雞毛店,乞丐們還有火房子這種選擇入住僅需一文,同雞毛房一般,天明之前便要離開。

清朝乞丐如何度過北方的凜冬,不被凍死?是


之所以叫火房,顧名思義在房中點燃一堆柴火,大家圍城一圈,抱團取暖。倘若天氣惡劣難以外出,這時候房主人便會向留在房裡的每個人加收5文的費用,並且會提供果腹的粥湯(雖然食物並不能免費,不過可以賒欠)。無事可做的乞丐便會回鄉切磋功夫,因為多數人身懷絕技,得益於此,很多人可以學到很多生活的技能。

火房子一般都是男女混住,反正睡覺時也不敢脫鞋或脫衣服,因為脫下來第二天有很大可能就不見了,也不能赤身上街去乞討。

清朝乞丐如何度過北方的凜冬,不被凍死?是

民不聊生

除了雞毛房和火房子,也有許多官方和民間成立的救濟機構,然而清末自然災害頻繁,政府救救不來,仍有災民前赴後繼入城,乞討為生,而在冬日裡因飢寒交迫而死的人不在少數

民國初年,每個清冷的凌晨,隨處可見凍死之人,人們也習以為常了。與南方相比,冬天,對北方乞丐來說,尤其難過。


參考文獻:

  • 《中華帝國紀行》
  • 《清稗類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