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文/夾饃星球


01


每年九月,西安火車站都會迎來客流高峰。

因為,新生入學、老生回校,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將要在這座古城開啟學習時光。

陝西省擁有95所高校,63所分佈於西安,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6。如果只算本科院校的話,西安有44所,位於北京和武漢之後,排名第三。

其中,有三所985大學和八所211大學,數量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985: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11:以上三所 + 西北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軍軍醫大學。

但是對於全國來說,除了西安交大的牌子比較響亮,其它院校的存在感就比較弱,這是為啥?

答案可以用一句電影臺詞來解釋:

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退回到一百年前,陝西教育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那時候只有一所高校,還經歷了反覆改組。

1902年,陝西巡撫奏請光緒皇帝,創辦了陝西大學堂。十年後,清朝滅亡,民國建立,大學堂改組成為“西北大學”,這是陝西現代教育的開端。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魯迅曾在1924年來學校講課,呆了三星期,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西部之旅。他還有一個目的,找點靈感,寫小說《楊貴妃》。

來了後,“想不到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只好作罷。

1927年,國共合作時期,為紀念去世的孫中山,西北大學改名為“西安中山學院”。剛從莫斯科回國的23歲少年鄧小平,在學校兼職講過課,這成了他革命生涯的起點。

30年代,楊虎城主政陝西時,又把學校改成了西安高中。不過,高中附設有一個水利工程專科班,在1934年併入了新成立的“西北農林專科學校”。

算是保留了西北大學的一點血脈。

至此,陝西只有西北農專這一所高校。當時,放眼整個西北地區,也只有三所,另外倆是:省立甘肅學院和省立新疆學院。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相比之下,上海一個城市就有6所大學,比西北五省加起來還多一倍。

1936年,新任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給國民政府行政院寫信說:

西北自中央主持開發以來,物質建設成就漸顯,惟教育一端依然落後,誠以陝甘寧青新等省,人口總數在二千萬以上,乃竟無一所大學作高深之培養,實不足以應事實上之需要。

他建議,北平有4所國立大學,供過於求,不如遷一所到西安來,改變這裡教育薄弱的局面。

正當提議處於討論中,一場戰爭的爆發,加速了事情的進展。

陝西這個被忽視的地方,開始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

02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平津地區很快失陷,國民政府決定把那裡的高校遷往內地,集中到兩個地方辦理臨時大學:

一個是長沙,另一個就是西安,也是對之前振興西北教育的回應。

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名校遷往長沙,後來又去了昆明,組成了為人熟知的“西南聯大”。因為出了很多大師,被反覆渲染,成為歷史傳奇。

來到西安的是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等單位。名氣雖小點,但組成臨時大學後,下設文理、法商、教育、工、農、醫六大學院,門類齊全,實力也不差。

此外,張學良任西北剿總副司令時,把東北大學工學院也帶到了西安。

但西安離延安近,一些進步學生說走就走,奔赴革命聖地,讓國民黨很頭痛。

1938年3月,山西臨汾失陷,西安也遭空襲,國民黨趁機令大學翻過秦嶺,遷往漢中,組成了“西北聯大”。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幾個學校之前是獨自經營,本就有門戶之見,聯合辦學後,主事人尿不到一個壺裡,矛盾重重。國民黨也擔心學生搞運動,乾脆對學校進行拆分重組。

1938年6月,西北聯大的工學院被拆分出來,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合組成“國立西北工學院”。農學院拆分出來,與陝西的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組為“國立西北農學院”。

兩個月後,師範學院也獨立出來,遷往甘肅;醫學院獨立出來,成為“國立西北醫學院”。剩下的聯大部分,改名為“國立西北大學”。

這樣一來,就變成了五校分立的局面,西北聯大僅僅存在了一年四個月。相比之下,西南聯大的三家關係就很和諧,堅持聯合辦學8年之久。

不過,這種拆分對陝西倒是好事。

抗戰勝利後,一部分聯大的師生回到北京和天津,但也有不少力量留了下來,奠定了陝西教育的基本格局。

比如,國立西北大學回遷西安,發展成現在的西北大學。由於主要剩下文理、法商專業,以文科見長,後來培養出了作家賈平凹、經濟學家張維迎、企業家馮侖等名人。

畢竟誕生於本地,它是陝西省唯一直屬的一所重點大學。西安的其他重點大學都屬於中央部委直屬。

缺點是地方沒錢給支持,西北大學一度被評為最窮211學校。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與此同時,國立西北工學院,成了西北工業大學的前身。國立西北農學院,發展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而國立西北醫學院,後來合併到西安交通大學。

所以,陝西的3所985院校,都與西北聯大有淵源。名校之所以有名,歷史積澱是張王牌,難怪大家都想把建校史延長。

這三所大學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存在感最弱,主要與它的位置有關。

當年,西北農學院設址於咸陽的武功縣,是周王朝的先祖生活的地方,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與學校的氣質很配。

西安市曾經提出給塊地方,讓西農搬到城裡,但被拒絕了。學校覺得搞農業,呆在郊外就挺好的。至今,校園還保留有民國時期的老教室,牆壁上能看到戰爭年代的彈痕。

1996年,李嵐清視察陝西,發現楊凌這個小鎮上,竟然有十多個農林方面的學校和科研所,大為吃驚。

當地人稱“農業科技城”,但是基礎設施太差,有位研究員的妻子難產,無法在當地手術,只能送往西安,結果半路去世了。

不久後,楊凌就從武功縣獨立出來,打造成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之後,西農又和區裡的其它幾個單位合併,建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嵐清親自參加了成立大會。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2004年,國家啟動985二期工程,楊凌是國家重點開發項目,又正逢推進“西部大開發”,西農也就被選上了。

但因為名氣不響,錄取分數線低,還不如很多211學校。有不少學生是農村學霸,結果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從農村中來,在農村中學,最後又回到農村。

西農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中,沒法像西安的學子一樣打開眼界。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段子:

有企業在招聘會上收完簡歷說,985的留下來,西農的可以走了。

03


1954年,臺灣海峽形勢緊張,考慮到可能要爆發戰爭,中央決定把工業佈局的重點放到西部,並讓沿海的一些工廠和高校,遷到內地。

有了包郵區的贊助,西安繼續迎來發展機會。

上海的交通大學就在搬遷之列。要從繁華的上海灘去往大西北古城,交大人心裡是哇涼哇涼的。但那時流行“革命工作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不管願不願意,行動不能掉隊。

新校地址選在西安市和平門外,當時還是一片麥田。1955年10月開始動工建設,第二年6月就完成了10萬平方米的建築任務。中國速度,在那時就體現出來了。

也因為建設工廠學校時,從地下挖出不少文物,1956年,國家決定在西北大學成立一個考古系,是繼北大之後的第二個。

如今,中國文物保護領域的專家,一半是從西北大學畢業的。

1956年夏天,交大開始動遷,乘專列前往西安,每人發一張特製的乘車證,粉色的,上面畫著一列火車,還有幾個大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吃慣了米飯的江南人,不適應北方的麵食,西安市政府就把招待外賓的大米,全給了交大。而西安人比較保守,看到上海男女挽著胳膊逛街,好奇地上前圍觀。

就在搬遷進行時,1957年,毛澤東發表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鼓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一時間全國出現了“大鳴大放”的熱潮。

一些不贊成搬遷的交大師生,這時候站出來說了心裡話。事情鬧得挺大,周總理召集各方開會,最後形成決議:交大遷往西安雖有困難,但還是好處多。

而陝西這邊,當然想有所好學校了。《陝西日報》在發表周總理的講話時,特意加上一句副標題:“為了建設好社會主義,支援西北義不容辭”。

其它報紙也紛紛發表文章,鼓勵遷校,顧全大局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給交大寫了封充滿詩意的信:

它所帶來的困難,對一部分的師友,可能還很大。這些痛苦,我個人是能夠體會的。如果可能,我們就以上火線的精神或拓荒者的精神克服這些痛苦,投向火熱的建設陣地吧。

遷校工作繼續進行,到1958年夏天完成。西按的交大繼承了上海的交大60%以上的師資、70%以上的藏書和儀器設備。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上海的交大保留了不適合在西安生存的造船系等少數專業。有了這點星火,也能燎原。1959年,中央確立16個重點大學名單時,西交大和上交大同時入選。

當年,副總理陳毅說過一句話:“交通大學遷校對不對,十年以後下結論。”

十年後,正逢“文革”開始,大學停課,學生扔掉書本去造反,上山下鄉握鋤頭,大學到底建在哪裡,確實沒那麼重要了。

除了上交大,當時位於南京的華東航空學院,也遷到了西安。1957年,與西北工學院合併,成立西北工業大學。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後來,哈軍工的航空工程系,也整體併入西工大。學校實力大增,坐擁航空、航天、航海三大領域,歸屬國防科委主管,成為“國防七子”之一。

另外六子是:北航、北理、南航、南理、哈工大、哈工程。

西工大新校區的位置也很偏,位於秦嶺腳下,離市區有20多公里。用學生的話形容:進城吃個火鍋花費120,打車需要140。

但西工大的科研實力確實強,中國的航天技術,基本是靠“國防七子”搞出來的。至於學界的老大清華呢,人才多選擇了出國。

因為國防科技具有機密性,學校也就很低調,就像校園裡的一尊雕塑,大半個身子埋在土裡,潛心鑄劍。有學生表示:學工科苦,是真的苦,沒有更苦,只有最苦。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在普通人眼裡,西工大最有名的人,可能就是黑撒樂隊了,因為主唱曹石是該校畢業的。

不過,比起西工大,西工大附中更厲害,常年在西安中學裡排名第一,每年向清華北大輸送近百人。

以至於,西工大自嘲是“西工大附中附屬大學”。

04


除了繼承自民國,陝西還有重點大學,是跟著共產黨成長起來的。最典型的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歷史可追溯到江西蘇維埃時期,有著中國高校中最長的紅色根脈。

1930年底,中央蘇區在反圍剿戰鬥中,繳獲了半部國民黨的電臺。以此為教學用具,成立了“無線電培訓班”,大小算個教育機構,被認為是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工科學校。

之後,學校經過長征,到達延安。解放戰爭時期,又遷往河北張家口。1958年,本來準備遷到北京,但遇上“支援大西北”的政策,就改到了西安。

學校定名為“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簡稱“西軍電”。因為一直跟著軍隊,走出來幾十位開國將軍,軍委也給予重點照顧,成了中國實力最強的三所軍校之一。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另外兩所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和南京炮兵工程學院。

南炮建校的時候,院長孔從州是西安人,想給家鄉做點貢獻,本來把校址選到了終南山下。結果徵地時和當地人起了衝突,村民直接告狀到周總理那裡。

於是,學校就遷往南京去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學,也是一座211。

時間到了1966年4月1日,軍委下令,撤銷西軍電的軍隊編制,集體復員,轉到地方。這可不是一則愚人節消息,宣佈命令的大會上,很多人當場落淚。

理由其實比較正當:學校的目標是搞科研,不是打仗,如果受軍委領導,和其它學校不協調。比如,西軍電和西工大,都是研究國防科技,但一個穿軍裝,一個穿便裝。

還有一個原因是,毛澤東和他在哈軍工讀書的侄子毛遠新聊天,聽說軍校主要教軍事技術,政治學得少,說了一句話:

“軍校學員不懂階級鬥爭怎麼能行呢?你們學院給你們一個畢業證不行,我必須再給你們發一個畢業證,那就是到農村去搞階級鬥爭。”

這也促使軍校進行改制,西軍電更名為“西北電訊工程學院。”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進入八十年代後,高校為突顯逼格,紛紛把名字從“學院”改為“大學”。1988年,西電想改名叫“中國電子科技大學”,連校徽都發了,結果被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橫插一腳。

成電是建國後才成立的,還曾得到西電的支持。當時,它也想叫“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兩個學校為一個名號爭起來,誰也不讓誰。

教育部出面協調,讓雙方各退一步,都不要冠以“中國”,分別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還是不情願,乾脆啥都不要,直接叫“電子科技大學”。但它把英文名定為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翻譯過來還是“中國電子科技大學”。

而西電的英文名是土洋結合:Xidian University。

所以說,陝西人還是老實。

多年後,啟動985工程,電子科技大學入選,西電卻落選了。西安城市的發展,也遠遠落後於成都,眼淚只能往肚裡流。

陝西另一所211軍校也不容易,那就是原第四軍醫大學,現在叫空軍軍醫大學。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六十年代時,中國共有三所軍醫大學,除西安外,還有重慶的第三軍醫大、上海的第二軍醫大,都歸屬解放軍總後勤部管。

“文革”中,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遭到二醫大的造反派揪鬥,吃了不少苦,後來在林彪的關照下,才得以脫身。

恢復工作後,他想到一個報復策略——換防。也就是讓上海的二醫大搬到西安,西安的搬到重慶,重慶的搬到上海,又稱“推磨”。

重慶倒是很高興,因為能去大都市,而西安就不太情願動窩,最難受的還是上海。

人生兜兜轉轉,到了1975年,林彪和邱會作都已成為歷史罪人,總後勤部又下了一道命令,讓三所軍醫大學,重新搬回原址建校。

再推一次磨。

只是,很多去往異鄉的人,沒能回來。

05


陝西的211大學中,有兩所是建國後成長起來的:一個是長安大學,一個是陝西師範大學。

在長安大學的正門,有一尊雕塑,是一個躶體少女,雙手托起一段彩虹,寓意青春向上。但學生們自嘲這是“拉麵女神”,因為那段彩虹太像蘭州拉麵。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說起來,學校還真與蘭州有關。

建國初,中國高速公路很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0米,西北更是交通落後。1951年,交通部在蘭州成立了一個交通幹部學校,培養建設公路的人才。

不久,院系調整,中國學習蘇聯模式,建立分門別類的專業院校,對口各個行業。蘭州交通幹部學校搬到了西安,組建成西安公路學校。

作為一所專業院校,起初名聲並不響亮,屬於三類院校。但1995年,它改名為“西安公路交通大學”,併入選了211工程名單。

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是交通部直屬,而部裡的很多領導,就是從這裡畢業的,給予了大力支持,幫助實現了直達重點的“三級跳”。

2000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和西安工程學院、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合併,組成“長安大學”,實力才算與級別匹配,並轉為教育部直屬。

很多學生不滿意新校名,覺得聽起來還是像個三本。但是這三個合併學校,各有專業特長,偏向誰都不好。陝西高校又多,合適的名字都用完了,只好從歷史中找。

曾經有一任校長,是從湖南大學調過來的,學校開會時,被稱為“三方四國會議”。

長安大學最強的專業是道橋,校園裡有一座著名的彩虹橋,就是實力見證。

因為西安二環路把長大校區攔腰斬斷成兩個部分,1996年,學校想修一座橋來聯通。西安市政府提出要在橋上開一口,連接外面的馬路,內外兼用。

學校害怕影響安寧,沒有同意。

市政府便不準學校佔用城市公用地面,心想:你要架橋就得在二環路上立橋墩,怎麼也得求我。

沒想到長大回去後,就組織師生,設計了一條沒有橋墩的橋,直接跨過了二環路,並且還漆成了亮眼的橙色。

還真是有西安人的倔勁兒。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離長安大學不遠的陝西師範大學,起源於西北大學教育系,但一會兒獨立出來,一會兒又並回去,出出進進多次,到1960年才正式定名。

改革開放後,急需人才,教育受到關注,教育部也對師範學校進行調整,讓一批學校先強起來。陝師大從省直屬劃歸教育部直屬,成為全國六所重點師範大學之一。

那時候的師範生很吃香,入學後不用交學費,每月還可以領補助,畢業後成為公辦教師,擁有事業編制。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老師的待遇跟不上,吸引力就弱了。

陝師大用陝西方言讀,聽起來是“閃star”。學校和本地人一樣,觀念偏保守,綜合實力在6所重點師範中排名最末,甚至還不如非教育部直屬的南京師大和湖南師大。


3所985,8所211,陝西的好大學這麼多,為什麼缺少存在感?



校訓是“厚德積學、勵志敦行”,有學生自嘲說,就剩厚和敦了。至於“敦”是啥意思,可以參考一部電視劇《關中匪事》,裡面的主人公就叫“墩子”,凌瀟肅演的。

要說陝師大最有名的,是飯,公認為西安最好吃的大學食堂。所以,學校還有一個暱稱:陝西吃飯大學。

06


時勢造英雄。陝西的教育資源之所以發達,受益於特殊的歷史進程。

民國時期,沿海高校為避免戰亂,遷往陝西,奠定了基礎。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國家擔心還要爆發戰爭,把工業佈局的重點放在西部,一批高校內遷,繼續補充了實力。

時代不停向前,也循環往復。

改革開放後,和平發展是主題,經濟建設是核心,西部的戰略地位不再重要,而沿海城市與世界接觸方便,快速崛起,又把內地甩在後面。

教育資源隨之東移,學生就業也湧向東部大城市,陝西的高校便失去了往日的榮光。

因為行政的力量,陝西擁有了不少好學校,因為市場經濟,這些學校又被埋沒了。

曾經,西交大的實力高於上交大,但這幾十年來,上交大受到本地支持,進步神速,一路逆轉,如今已全面碾壓西交大。而西交大不時傳來教授跳槽到東部的消息。

學生的流失也很嚴重。西交大的畢業生,留在陝西就業的人數只佔37%,而上交大留在上海就業的人,佔73%。

一個學校的存在感,與它所在的城市有著密切關係。只有本地環境開放活躍,人才能留得住,反過來又會助推經濟發展。

陝西這麼多年來,經濟長期疲軟,思想的保守制約了進步,白白浪費了教育資源。

幸好也在改變,2017年西安開啟的搶人才大戰,讓這座城市重新有了活力。根據今年畢業生留存率數據顯示,西安市的留存率為64.6%,過了及格線。

一個人選擇一個地方,無非是能有幸福生活的希望。

有人開玩笑說,西安的畢業生留下來,一個原因是在華為分公司找到了工作,待遇不錯。

另一個原因是,有些男生找了本地的媳婦。

原來,西安女娃才是核心競爭力。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