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登月失敗,該嘲笑還是尊敬?

印度登月失敗,該嘲笑還是尊敬?

北京時間2019年9月7日凌晨4:45左右,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佈,印度“月船2號”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里的時候失去了信號,這表明印度首次嘗試月球軟著陸以失敗告終,也意味著印度與“第四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失之交臂。

針對此新聞,網絡上態度不一,以嘲諷居多,也有一些“理性”的聲音:“對印度的失敗表示遺憾”、“對印度的嘗試表示尊敬”、“失敗是成功之母”等。理中客的論調大家都會說,但能強烈的表達感情反而更加真實。如果問我對印度登月失敗的態度,我覺得都不值得“嘲諷”,更加不值得“尊敬”,兩個字:呵呵

被政治綁架的印度科技

只要有價值的東西,就難免打上政治的印記,就連最遠離政治的體育,都難免跟政治扯上關係,更何況是科技領域。所以談論純粹的科技或者純粹的科技精神是沒有意義的,就好像理想物理模型一樣,僅有理論價值,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但政治並非完全是科技的“噪聲”,它一方面為科技提供資金和政策,另一方面也在強制規定科技的方向,那就要看政治在科技研究中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

至少在印度,政治更多的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我真的不覺得印度登月是為了積攢科技實力,我滿眼看到的全都是政治利益,不管是印度國內的政治宣傳,還是印度在國際上的政治訴求,或是跟鄰國的政治角力和攀比,亦或是西方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從此次登月任務中印度的國產化率就可見一斑。

印度有想過踏踏實實的科研探月麼?根本沒有!憑什麼要“尊敬”它?


盲目的印度科技

從尼赫魯時代起,印度就做起了大國夢,但和“中國夢”比起來,“印度夢”總像是空中樓閣,方向與計劃全都是一片迷茫。

網絡上最多的印度科技領域的談資,就是多個長達數十年的國產武器項目,再加上諸多匪夷所思的軍事及科技事故。印度有好好總結經驗教訓麼?顯然沒有,否則戰機不會摔了上千架之後仍然屢摔不止。

印度登月失敗,該嘲笑還是尊敬?

印度科技不過是在蠻幹與折騰。“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假,但不要忽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是成功之父”。只有前者,沒有後者的印度科技,永遠也生不出那個叫“成功”的孩子。


投機的印度科技

中國的探月工程(嫦娥工程)從2004年開始,制定了“繞”、“落”、“回”的三步走戰略。當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上,萌萌的向地球發來問候的時候,有多少人知道這背後是幾代人的艱辛與努力。

印度登月失敗,該嘲笑還是尊敬?

但印度為探月工程投入了多少?在此次著陸計劃之前,僅有的一次探月任務也以失敗告終,而在印度和西方媒體口中,“低成本”居然成了印度此次探月任務的宣傳賣點。不可思議……

科技沒有“廉價”!科學精神更不能“打折”!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印度和他的鄰居們一開始都是一窮二白,家徒四壁,但其中一個鄰居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成為了百萬富翁。印度很是嫉妒,他想向世界證明,他比這個鄰居更加富有。但是印度採取的方法不是努力工作,而是買了一張彩票,難以理解的是,他還向全世界宣佈:9月7日凌晨開獎之後,他就將成為百萬富翁!中獎概率有多高心裡沒點數麼?

正因為印度迷之自信的高喊,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於是這次印度的失敗看起來好像是全世界的失敗,以致於人們都忘記了僅僅五個月前的以色列。而我覺得以色列成功的概率比印度高多了。

印度這次沒有中獎,我不認為有什麼遺憾的,反而印度這次中獎了,才是對科學的極大戲謔。

印度登月失敗,該嘲笑還是尊敬?

“尊敬”談不上,“嘲諷”也沒必要,畢竟在印度這片土地上,也誕生過玻色、拉曼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不能從民族本身對其進行評論。中國人性格內斂,而印度則喜歡炫耀,我們沒必要以我們的民族性格去嘲笑印度的張狂。中國向來不喜歡“干涉”別人家的事務,從社會制度到科技發展,印度就要跳躍式的,不按規律的進步,這是人家的權利,我們沒必要替他著急。

所以印度的這次失敗,也不過是在科技史上添加了一個茶餘飯後的故事。

呵呵一笑,足夠了。

印度登月失敗,該嘲笑還是尊敬?

文|高見遠,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