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登月失败,该嘲笑还是尊敬?

印度登月失败,该嘲笑还是尊敬?

北京时间2019年9月7日凌晨4:45左右,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印度“月船2号”着陆器在距离月球表面2.1公里的时候失去了信号,这表明印度首次尝试月球软着陆以失败告终,也意味着印度与“第四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失之交臂。

针对此新闻,网络上态度不一,以嘲讽居多,也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对印度的失败表示遗憾”、“对印度的尝试表示尊敬”、“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理中客的论调大家都会说,但能强烈的表达感情反而更加真实。如果问我对印度登月失败的态度,我觉得都不值得“嘲讽”,更加不值得“尊敬”,两个字:呵呵

被政治绑架的印度科技

只要有价值的东西,就难免打上政治的印记,就连最远离政治的体育,都难免跟政治扯上关系,更何况是科技领域。所以谈论纯粹的科技或者纯粹的科技精神是没有意义的,就好像理想物理模型一样,仅有理论价值,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但政治并非完全是科技的“噪声”,它一方面为科技提供资金和政策,另一方面也在强制规定科技的方向,那就要看政治在科技研究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至少在印度,政治更多的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我真的不觉得印度登月是为了积攒科技实力,我满眼看到的全都是政治利益,不管是印度国内的政治宣传,还是印度在国际上的政治诉求,或是跟邻国的政治角力和攀比,亦或是西方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从此次登月任务中印度的国产化率就可见一斑。

印度有想过踏踏实实的科研探月么?根本没有!凭什么要“尊敬”它?


盲目的印度科技

从尼赫鲁时代起,印度就做起了大国梦,但和“中国梦”比起来,“印度梦”总像是空中楼阁,方向与计划全都是一片迷茫。

网络上最多的印度科技领域的谈资,就是多个长达数十年的国产武器项目,再加上诸多匪夷所思的军事及科技事故。印度有好好总结经验教训么?显然没有,否则战机不会摔了上千架之后仍然屡摔不止。

印度登月失败,该嘲笑还是尊敬?

印度科技不过是在蛮干与折腾。“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假,但不要忽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成功之父”。只有前者,没有后者的印度科技,永远也生不出那个叫“成功”的孩子。


投机的印度科技

中国的探月工程(嫦娥工程)从2004年开始,制定了“绕”、“落”、“回”的三步走战略。当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上,萌萌的向地球发来问候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是几代人的艰辛与努力。

印度登月失败,该嘲笑还是尊敬?

但印度为探月工程投入了多少?在此次着陆计划之前,仅有的一次探月任务也以失败告终,而在印度和西方媒体口中,“低成本”居然成了印度此次探月任务的宣传卖点。不可思议……

科技没有“廉价”!科学精神更不能“打折”!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印度和他的邻居们一开始都是一穷二白,家徒四壁,但其中一个邻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成为了百万富翁。印度很是嫉妒,他想向世界证明,他比这个邻居更加富有。但是印度采取的方法不是努力工作,而是买了一张彩票,难以理解的是,他还向全世界宣布:9月7日凌晨开奖之后,他就将成为百万富翁!中奖概率有多高心里没点数么?

正因为印度迷之自信的高喊,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于是这次印度的失败看起来好像是全世界的失败,以致于人们都忘记了仅仅五个月前的以色列。而我觉得以色列成功的概率比印度高多了。

印度这次没有中奖,我不认为有什么遗憾的,反而印度这次中奖了,才是对科学的极大戏谑。

印度登月失败,该嘲笑还是尊敬?

“尊敬”谈不上,“嘲讽”也没必要,毕竟在印度这片土地上,也诞生过玻色、拉曼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不能从民族本身对其进行评论。中国人性格内敛,而印度则喜欢炫耀,我们没必要以我们的民族性格去嘲笑印度的张狂。中国向来不喜欢“干涉”别人家的事务,从社会制度到科技发展,印度就要跳跃式的,不按规律的进步,这是人家的权利,我们没必要替他着急。

所以印度的这次失败,也不过是在科技史上添加了一个茶余饭后的故事。

呵呵一笑,足够了。

印度登月失败,该嘲笑还是尊敬?

文|高见远,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