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前 言

谈到"吝啬鬼",可以说我国元明清时期的作品中有许多有"名气"的人物,他们终生追逐着利益,将人心的黑暗面展露得淋漓尽致。

其中家喻户晓的要数来自《儒林外史》的"两个手指头"严监生,有没有想过除了他,究竟还有谁也在"吝啬鬼"的队伍中呢?又是什么催生了这些吝啬鬼形象呢?

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一、 什么样的角色叫做吝啬鬼?

吝啬鬼,字面来看,就是永远都舍不得花钱、舍不得付出的那种人,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类典型人物是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表现等手段塑造出来的。

他们身上基本都有这两个属性:一是占有欲无穷大,他们的欲望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二是支出无限压缩,他们的小气不会因人而异,而是一视同仁,为别人花费不舍得,自己的基本消费方面也会百般克扣。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可以说是吝啬鬼无疑了。

吝啬鬼还有很多个称号,像守财奴、看财奴、守钱虏等,而且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类型的吝啬鬼。

晋时的王戎,因为出嫁的女儿借了娘家钱而不高兴;唐朝的韦庄,做饭要数好米的颗数,烧火都要数好木头,可谓精确地限制生活开支;唐朝的夏侯处信,自己平常用醋都要按滴来算;唐朝郑仁凯,他的仆人没有鞋子穿,他舍不得给买,便设计让看门的人和仆人穿一双鞋,谁需要谁穿。

而到了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吝啬鬼除了继承"前辈"省吃俭用的传统,他们身上还出现了时代所赋予的新特点。

元明清时期,出现吝啬鬼较多的当数白话小说里边了,这类型文体都是用一首诗或是一则传言来塑造人物,然后再通过对故事结局的评论来警戒读者。

而笔记小说所讲述的大都是一些比较真实的吝啬人事件,有点像现在的新闻联播,故事比较客观但简短,对于人物的内心以及外在的原因分析则较少出现;笑话中的吝啬人形象描述则是加入了主观心理,旨在放大这些吝啬者身上的谐趣;而包含杂剧、套曲、传奇、京剧等的戏曲一类作品,更多的是将吝啬者置于一个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他们的生活中激烈矛盾的一面。

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二、什么样的手段造就了"吝啬鬼"?

其实,吝啬鬼形成的基础首先是有现实的原型,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创作者的文学主张和刻意塑造。

要知道在古代,是完全没有网络等信息传播途径的,人们获取知识全靠书籍,小说就有劝喻、警戒、唤醒世人等等巨大的社会作用。

因此这些吝啬鬼形象的形成,也有两个因素:一是现实中确有其人,二是创造者创作过程中艺术手段的运用,接下来让我们去详细了解下到底有哪些艺术手段被施加到吝啬鬼身上。

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仇富"在现代是会让人作祟的一种心理,在古代又何尝不是,当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时,它就会成为创作者和阅读者的一种心理平衡策略。

结合当时的大环境,明清时期土地兼并趋势加快,阶级矛盾也随之日益尖锐,还有文人阶层在经济上常常是处于弱势地位,这样一来,创作者和读者在仇富心理上的一致性,便催生了这种角色的出现和广为流传。

创造了严监生的吴敬梓就是这样的,23岁父亲去世,家族内部为争夺财产闹得你死我活,这事让他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性薄凉,于是他性情挥霍遗产、还家中奴仆自由身、施舍穷人,家中没几年就穷困潦倒。

没有金钱就没有话语权,更谈不上社会地位了,这些思绪结合到一个敏感的文人身上,他多愁善感的情绪必然就会融合到作品的人物角色中,以求在作品中内心得到一种补偿,但是也要注意,抱着这种创作心理,吝啬鬼某些行为的合理性和价值上的可取性就看不到了,不能将富有的人仍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划到吝啬行列。

此外除了仇富心理,还有一些艺术手段包括讽刺手法、细节手法、夸张手法、对比手法等等,甚至还有给定人物角色的名字时谐音的套用,都对吝啬鬼的出现发挥了作用。

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来自《聊斋志异·霍女》中的朱大兴,是很富有的吝啬鬼,但他的吝啬有个特点,愿意给美女花银子,没过一两年,朱家彻底败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肯为美女买单的人已经不算是吝啬鬼,但是这个最终家破人亡的故事情节安排却是对吝啬行为的一种批判和惩罚。

像上面这些作品中看似有几分搞笑的故事情节,实质上是写的人故意安排的,而作者之所以这么安排,是想要在实现增强作品中形象感染力的同时,让自身对于吝啬鬼这一形象的批判倾向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让读者也对其深恶痛绝。

造成这一批判主题盛行的原因,是当时社会深刻的阶级矛盾,仔细查看可以发现在小说中的吝啬鬼,绝大部分是社会地位较高或生活富有的中上阶层,那么他们被安排这样的惩罚就不是偶然的,必然与阶级地位有一定关系,当然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文化因素,也是我们要去挖掘的。

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吝啬鬼,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严监生当数第一了。

巧妙的是,这个作品读完,完全不觉得作者是在硬向主题靠拢,反而觉得大家猜他放心不下儿女是情理之中,冥冥之中把我们带入了环境,去思考到底严监生两根手指头在指什么,得知最后结果,很容易便可以让我们产生共鸣,引起对人物吝啬的思考更是顺理成章。

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写作手法就是讽刺,"它的用意本来就是在指出或强调人类某些行为的荒谬,揭露一些常常被我们掩饰或忽略的过程。"

匠心独用就表现在,作者在进行讽刺时,强调了人物形象的某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就严监生整体来看,他经常对妻子的两个兄弟倾囊相助,可以说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吝啬鬼,而作品中重点描绘他弥留之际上演的那一场千古流传的告别仪式,完全地将他定格成一个吝啬鬼,这足以见得强调对于一个人物角色的重要作用。

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三、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吝啬鬼"?

  • 经济发展及人性的解放

我国传统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在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虽有发展,但劳动生产率并未提高,因此明清时期整体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属于停滞期甚至是衰退期的,而商品经济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所谓商品经济是指生产和销售商品,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累积,这样发展下去自然就有了贫富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的悬殊。

虽然儒家学说在程朱理学时期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可是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扼制欲望相当于扼杀人的正常情感需求,而这种通过压制人欲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体系得以生存下来,是要靠封建专制的高度控制作为保证的,以人们贫乏的物质生活作为基础的。

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初露头角,封建统治走到了历史发展的最终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较以前大大丰富,这使得"灭人欲"的社会价值体系失去了生存基石,此时"人性大解放"便一跃而出,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不论贫富都会变得"贪婪"。

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 地主财主的身份标签

元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主要力量就是地主阶级,自然他们在财产管理上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占有财产,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地主阶级成为了社会的腐朽力量,代表了吝啬、贪婪、封闭等一系列负面心理,成为这一时期吝啬鬼形象最多的阶层。

正是这种腐朽和落后使得农民阶层越来越贫困,生活越来越没有希望,阶级矛盾愈演愈烈,于是阶级仇恨使得这些地主吝啬鬼在作品里被定位成滑稽可笑的一类人。

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 社会动荡给民众带来的不安心理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最开始是由于我国古代农耕民族小生产者缺吃少穿而养成的习惯,吝啬鬼其实也是尚俭积习的一个表露,这种喜节制厌奢侈的习惯,也是我国农民在国泰民安的时候积累财富、以备在不时之需保证安全的一种心态表现。元明清时期,虽然只有三个朝代更替,但社会动荡是数不胜数的。

"靖难之役"、吏治败坏加剧社会矛盾、统治阶级日益衰败导致财政不断亏空、边防废弛,外国列强侵华,民众抗争、反洋教斗争等等社会动荡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人民的心理是缺乏安全感的,因此经历过动荡的人们在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内,会靠平时财产的累积行为来维持心里的安全感。

尽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使有钱也无济于事,但是他们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钱财就是他们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金钱对于他们安全感的建立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作家笔下的吝啬鬼,为何会有着卑微的人格?

结 语

元明清时期的吝啬鬼,创作者大多采用讽刺的艺术手法加以描述,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他们批判态度,但是通过深度剖析这些角色出现的社会环境,会发现很容易理解创作者的意图以及角色的合理性,甚至还会发现他们身上一些可贵的品质。

他们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责备与批判,还会给我们以启示,就比如当下人们的奢侈浪费之风盛行,我们反倒应该更去听听这些吝啬鬼的故事,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能够从吝啬鬼身上反思自己反倒幸运。

当然了,不管是吝啬鬼,还是守财奴,拜金主义、自私冷漠、吝啬小气都是让他们的价值观更加扭曲的因素,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看重金钱但更应该坚守理想、价值观,才不失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看钱奴》

《吝啬鬼》

《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