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小生活在垃圾场,17岁自学考上大学,打破认知困境重建生活

她从小生活在垃圾场,17岁自学考上大学,打破认知困境重建生活

原创:达令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父母就是一切,如果有人敢说父母的坏话,我们第一时间会跟别人大吵起来。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里,塔拉就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每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都应该看看这本书。每一个困顿在大山里,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的人,更应该看看这本书。

关于内心的挣扎,关于别人的不理解,关于回不去的故乡,这一切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体经验,更是一群人的群体感受。

从困顿在父母的信仰之中,重复着危险又反复的垃圾场体力活中,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本人塔拉的觉醒比任何一个有机会上学的人更困难百倍。但是,她却能够因为心中的一点疑惑,抓住别人透给她的一点曙光,摆脱限制自己人生的一种思维方式,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多样性,成功实现生活的逆转。

就像她在小说最后所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让人思想不再狭隘,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而是抱着更广阔的胸襟,接纳和认识这个世界上与自己不一样的存在。

而这一切的起点,源自于对父母灌输给我们的思想观念的重新审视。

跟着达令一起,去看看塔拉小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她又是怎样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怀疑的,为自己寻找更大的舞台的?


她从小生活在垃圾场,17岁自学考上大学,打破认知困境重建生活


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认知被否定时,第一反是捍卫而不是怀疑

美国爱达荷州的巴克峰,一个小女孩出生,父母给她取名字叫做塔拉。

塔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塔拉上面还有六个哥哥姐姐。

这个家庭与其他的家庭不同。

塔拉的父亲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对政府完全不信任,他们一家的七个孩子中,有四个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医疗记录。父亲不允许他们进医院,更不允许孩子们去上学。

同时父亲也是一个忠实的摩门教徒,他相信世界末日理论.在塔拉的印象中,家中常年为末日降临做准备。

父亲会让他们把桃子装成罐头放进储藏室里以备不时之需。

塔拉的父亲拥有一座永远无法整理干净的垃圾场,这个垃圾场的老板是父亲,工人则是塔拉兄妹们轮流上阵。

塔拉一出生就与学校绝缘,刚开始的时候,母亲还没有被父亲的思想同化。她虽然尊重父亲不送孩子去学校的意思,但是仍然坚持让孩子在家学习。

一开始,母亲给孩子制定适合的课程,但是计划并没有坚持下来。塔拉家孩子们的学习成了靠自己自律完成的学业,在干完父亲分配的活之后,孩子们可以学习任何自己可以学习的东西。

塔拉生活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之中,她所接触的世界已经与外界隔绝。

她从小生活在垃圾场,17岁自学考上大学,打破认知困境重建生活


她生活的环境,让她只能接触到与父母信仰和观念一致的人。

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她被当做男孩子来养育,每天在山里奔跑,在垃圾场里寻找宝藏。

对于一个尚无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垃圾场里的宝藏是比外婆家暖烘烘干干净净的房子更有吸引力的。

塔拉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来自父亲灌输的知识,学校是个可鄙的地方,它试图同化人的思想,让人没有自我,政府想要通过学校控制人们的思想。

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塔拉的理解来自于父亲偏执地解读,她无法获取事情的全貌,只能认同唯一的权威渠道父亲的解读。

她从父亲身上知道,女人就该自重,任何一点穿着不得体都能等同于不检点;

她从父亲身上知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只有他们自己能靠自己度过难关。

她从父亲身上得到的对于世界的理解是片面的,但是她却一定要捍卫自己对世界唯一的看法。

所以当塔拉见到外婆家里干净整洁的卫生间,看到外婆想要给自己清洁指甲里的淤泥时,她无法接受这一切,无法接受自己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和改变。甚至是在看到别人穿着时髦的衣服时,自己的头脑中马上想到了不检点。

她从小生活在垃圾场,17岁自学考上大学,打破认知困境重建生活


曙光出现,细小的好奇心是改变的开始

当一个团体陷入某一种意识和认知中,外人是无法点醒他们的,外部的否定声音只会加大他们自我捍卫的力量。只有当内部出现质疑的声音,有力量从内部开始瓦解这份认知,团体中的人认知才会被重新唤起。

如果不是泰勒的坚持,塔拉也许仍旧是那个在山野里疯跑的野孩子。

泰勒小的时候,父亲的思想还没变得如此极端,泰勒有机会上过一段时间学。

泰勒是个相对安静的孩子,他似乎与家里其他活泼开朗的孩子格格不入。他喜欢看书,爱做分类标记和整理。泰勒爱上了数学,他从老师那里找到了微积分的书,想要自学微积分。除了在垃圾场帮父亲做事情,泰勒的其他时间都用于学习。为了学习,温和的泰勒与父亲发生了争斗,他提出想要去上学,不要继续在垃圾场帮忙。

尽管如此,塔拉依然相信泰勒是忠于家庭的,他不会为了学校就抛弃整个家庭。

直到泰勒真的收拾包裹离开,塔拉拿着泰勒留给他的摩门教礼堂合唱团CD,她才知道泰勒真的走了。他背叛了家庭,选择了学校。

泰勒离开的时候,十岁的塔拉认为泰勒是背叛者。

真正让塔拉开始思考学习的问题,是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之后。


她从小生活在垃圾场,17岁自学考上大学,打破认知困境重建生活


随着哥哥姐姐的相继离开找到其他工作,塔拉开始被要去到垃圾场做勤杂工。

父亲总是处于一种对时间的焦虑状态中,于他而言每一分钟都代表着有一块垃圾可以被整理好卖掉,节省出来的时间就能多换取一点金钱。

垃圾场依然是那个垃圾场,塔拉面对的却不再是探险活动时的寻宝游戏,而是父亲随时可能会扔过来的废品以及之后可能出现的皮肉之伤。

狂躁的父亲总是拿到一个废品,随手抛到一边。伴随着他的动作,在他身边的人总会受伤。塔拉见过一个工人被弄断了一根手指,哥哥的女友被弄断半根手指,哥哥们时不时被烧伤、割伤。

塔拉自己也不可避免,为了能够让工作更快一些,父亲要求她平衡一辆挂车。塔拉看着那吞吐着铁块的机器,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胁。果不其然,塔拉受了重伤,没有安慰只有父亲的责骂,没有医生只有母亲的草药。

这样的危险从来不只一次。

哥哥卢克在跟父亲一起处理废料时,整个人被烧伤了,全身被烧烂。

出于生存的本能,塔拉想要逃离垃圾场。越是在垃圾场里呆着,她越需要音乐的安慰,她在泰勒留给她的音乐里找到了平静。那盘CD却带给为了她平静思考的时间,她听着那些音乐,渐渐地放松下来。这时候,塔拉才想起来,善良的泰勒为什么会觉得学校比家更好?

这种好奇心在她心底滋生,她开始学着泰勒的样子,去认真的阅读《圣经》和《摩门经》,开启了自我教育和学习之路。

同时,塔拉也对父亲坦诚:自己想去上学。

她从小生活在垃圾场,17岁自学考上大学,打破认知困境重建生活

重建新生活,除了坚定的信念,还需要他人的支持

重获新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是当一个人信念够坚定的时候,再困难的事情也总能想得到办法。

塔拉在镇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照顾玛丽的小孩,同时又在一间商店里找到了打包的工作。作为额外收获,玛丽愿意教塔拉弹钢琴,同时又介绍她参加了舞蹈班。

学校生活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提供学习环境和平台,更给人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环境,同类认同会让人产生归属感。

塔拉在舞蹈班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之间在认知上的差异,短小的演出服让她想起父亲说的那个词语“妓女”。

在塔拉能否参与演出这件事情上,服装成了最大的问题。母亲与老师沟通,给塔拉改制了演出服。尽管如此,前来观看演出的父亲仍旧大发雷霆,认为这是演出服伤风败俗。


她从小生活在垃圾场,17岁自学考上大学,打破认知困境重建生活


演出之后,塔拉的老师发现了塔拉嗓音条件优秀,建议她参加镇上一部戏剧《安妮》的领唱。塔拉成功得到了主唱的位置。

这一次,父亲并没有阻挡塔拉前进的步伐。他把这当做一种荣耀,他们选择家庭教育成功的例子。

塔拉的演出是成功的。父亲到现场观看,他终于像一个正常的父亲一样,为了自己担任主唱的女儿自豪了一次。

塔拉在演出的过程中,看到了更过不同的人生。剧院里的人过的是另一种生活,跟自己的完全不同。

塔拉想要上大学的心更坚决了,在她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泰勒给她指明了方向,奶奶全心全意支持她的决定。

在父亲顽固地否定她的想法的时候,母亲却给了她最大的勇气。

“在我所有的孩子中,我原以为你才是那个穿越熊熊大火冲出这里的人。我从没料到会是泰勒。你不要留下,走吧,不要让任何事阻止你。”

塔拉通过自学,两次考试之后考上了目标学校。这一次谁也不能阻挡她去看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她从小生活在垃圾场,17岁自学考上大学,打破认知困境重建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