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本質與文化差異基本無關,無非是“關係鏈”、“信息” 和 “互動” 之間的相互作用。換句話說就是,利用信息(價值)交換保持互動,穩固關係鏈。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都是為了獲取社交潛在的未來價值,如果總是一方在付出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關係失衡,無法長久。
一言以蔽之 —— 少當“低成本好人”。
落地到和外國朋友的相處,就是少說“You're welcome”
1、為什麼要少說You're welcome?
當你幫了對方一個不小的忙,比如辦理手續、查找資料、修改文檔、甚至照看孩子等等,外國朋友說:Thank you,我們立刻條件反射:You're welcome。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你的態度給人釋放“不需要回報”的信號,即使對方平時是個知恩圖報的人,面對這樣好說話的你,也會不自覺減少對你的關注度,因為他基本不需要用“價值回報”來維繫你們的關係。
然而事實是你確實付出了自己的時間精力 —— 你的沉沒成本。
那麼該怎麼回覆,才能既挽回自己的沉沒成本,又促成你們友誼的進一步發展呢?
2、高情商回答促成親密關係
“I know you would do the same for me.”
- 如果是你,也會為我這樣做的。
- 用這句話來回復“Thank you”有三個好處:
① 讓對方覺得,你們之間的關係是超出普通朋友範疇的,可以相互幫助,不計較得失;
② 讓對方覺得,你是個內心自信強大的人,助人為樂;
③ 激活“禮尚往來”的社交準則,讓對方覺得,自己有義務在未來用同等或更高的標準來回報你。
3、愛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才是大愛
“I know you would do the same for someone else.”
- 如果是你,也會為其他人這樣做的
羅伯特·B·西奧迪尼是最懂人性的心理學家,經過四十年對“說服力”的研究,他認為:當別人說 Thank you 的那一瞬間, 你便擁有了一種特權,想要當國際社交達人,那就請好好運用這種特權,不要錯失機會。
但如果你是個心本赤誠的人,不願意讓對方覺得“欠自己人情”,那麼你可以用“I know you would do the same for someone else.”來代替。
讓大愛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4、只是舉手之勞,怎麼回覆“Thank you”
若是舉手之勞,“I know you would do the same .”似乎有點太過。
但You're welcome 畢竟是比較正式的說法,我們也可以用更多口語化的表達,來豐富自己的語庫。
- No problem I enjoyed helping you. / happy to help.
很高興能幫到你。
- The pleasure is mine. / My pleasure.
我的榮幸(把優越感留給對方)
- Thank YOU!
謝謝你才是!(如果在相互幫助的過程中,你覺得對方也需要被感謝)
- No worries! / Don't mention it
小事別放心上 / 不足掛齒
最後,結交外國朋友與“民族自卑感”或“崇洋媚外”沒有直接關係,社交本來就是人類的本性和必需品,由此人類得以存活、發展。“外國人”or“中國人”Who cares?
朋友來自五湖四海,一個人的眼界和思想自不必說,認知水平更是比僅擁有單一族群朋友圈的人來得高。所以,放下偏見,生活自明亮。
我是YAMI,英語磚八,10年英語自學經驗,英美劇狂人,中英SOHO寫手,曾於知名上市外企擔任技術翻譯。
不做啞巴英語患者,跟著我輕鬆練口語吧,你飈英語的時候,一定很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