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千年古鎮之:老城

老城的“老”,可追溯到1400年前。

海南,自西漢元年設郡置縣正式納入政權行政版圖後,又經歷了65年水深火熱的邊陲統治。黎民反叛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最終,漢元帝採納賈捐之之主張,於公元前45年,頒旨廢棄珠崖二郡。

隋大業六年(611年),在冼夫人安撫當地俚僚諸族,帶領吏民歸化朝廷後,隋煬帝下旨,在海南重新設置珠崖、儋耳、臨振三郡。海南,在經歷了650多年政治空白、文明矇昧時代後,再次歸屬中央集權管轄。

重置後的珠崖郡劃地置十縣:義倫、感恩、顏盧、毗善、昌化、吉安、延德、寧遠和澄邁

海南千年古鎮之:老城

澄邁,立縣邑於老城

澄邁,由原來的“苟中”更名而得,取其城東有澄江“激石成灘,欲雨聲怒”,城南有邁山“形勢高朗、氣脈厚聚”之氣勢。

與此類同,澄邁縣邑的選址頗有講究。史料記載古代風水名師曾做如下描述:

海南地脈來自交趾,向東潛海橫入北部灣,伸展至海南中部,聳拔五指如小崑崙,四面蜿蜒,以靈山秀水潤澤郡縣,而澄邁縣邑,雄居郡城幹脈,屬石山支龍,“風土朴茂,山澤輝媚,形勢所居,聚落攸分”,實屬“夏周之遺意也”。

老城,有山、海、江相互烘托,包括了澄江、顏春嶺、盈濱半島以及那由嶺,山水相依,氣勢非凡。就連蘇軾在到達澄邁驛後,也曾詩云:“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府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至此,苟中更名“澄邁”,而縣治也由美亭鄉遷址老城。

初建的澄邁縣邑,四通八達,是開放性的城邑。為防海盜,從明朝1448年開始,歷經42年,建成了石磚混合結構的新城牆。

海南千年古鎮之:老城

東門“迎恩門”,盼皇恩浩蕩、紫氣東來;西門“通潮門”,是瓊州海峽南北兩岸交往的中樞;南門“歸仁門”,希望百姓循規蹈矩、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北門“望海樓”。

老城,海南文化精魂的始點

海南的開發和開化,從西北部開始。而老城,成就了海南文明開化的始點。

老城通潮驛,除了溝通瓊州海峽南北兩岸的貿易往來,更成為唐宋後儒官、學士來往於大陸與海南的交通要道。

那些飽學經書、直抒己見的“貶官”,來來回回路經老城,使其在日積月累中便成了傳播中原文化的重要驛站,成為海南這片蠻荒之地的文化精魂始點。於是,有了蘇東坡之千古絕唱之《移廉州由澄邁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參橫斗轉欲三更, 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老城文廟(簡述)

文廟(即孔廟),是一個地方文運昌盛的產物,它不僅表達了對孔聖人的尊崇,也同時敦篤儒學的教化。

老城文廟,位於老城墟集市,始建於宋寶禧三年(1255年),縣主簿紀應炎代理縣事創建學宮,於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茸,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近兩年又進入重修的過程。

原文廟四周高築圍牆,前面設三門,開左廂禮門和右廂義門,中間狀元門(暫時封閉,澄邁出狀元后才啟開),門前立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石刻。

現僅存大成殿、月臺、大成門,餘均殘毀。(圖片轉載自《瑰寶古老城》)

海南千年古鎮之:老城

(文廟大成殿)

海南千年古鎮之:老城海南千年古鎮之:老城

(浮雕雙龍戲珠)

永慶寺(簡述)

位於老城鎮北部盈濱半島旅遊區西端。創建於北宋早期,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是海南的禪林聖地。

寺內供奉的42尊緬甸白玉精雕細刻成玉佛,乃世間罕見,也是全國首創。

蘇東坡初來乍到海南,夜宿通潮閣,次遊永慶寺,被此處美景所陶醉,欣然作詩云:“幽懷忽破散,詠嘯來天風”。

海南千年古鎮之:老城

老城港口

《宋史》記載:“東南道巡海水軍,教閱澄海。”澄邁自古便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澄邁灣馬村港、石石矍港、東水港等均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往來中發揮著橋頭堡的重要作用。

如今的馬村港是海南“三港合一”中心港區,是國家25箇中心樞紐港之一,並設有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馬村口岸

老城,承載著古代澄邁縣千年沉重的歷史。它在叱吒風雲一千二百多年後,終於光緒十七年(1892)脫下了“縣治”的光環,退出了風起雲湧的政治舞臺。

雖然這段歷史漫長,雲遮霧掩、垢積塵封,但歷史的潮流再一次將老城推上了弄潮的風口浪尖。由絲綢之路的橋頭堡華麗轉身為新一帶一路的先行者,老城繼續書寫著“茲遊奇絕冠平生”的千古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