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關二爺只是二流將領?走麥城是意外還是必然?

先說我的結論:

中國將領評級的話,關羽為A級將領。韓白衛霍李靖等是S+,薛仁貴、郭子儀、岳飛、慕容垂、劉裕等次之,S級,關羽比他們都要差,屬於方面大將級別。

之所以如此評價,並非相對關二爺不敬,也不是故作驚人之語。我這麼評價是有道理的。

首先是功績。功績不高。二爺義薄雲天,但拿得出手的戰績就是水淹七軍。歷史上有這樣的功績的將領,用過江之鯽來形容,那是對關二爺不敬;但你要說有多傑出,真的不算什麼。

其實只要對樊城之戰,關二爺平生最威風一戰做一次簡單評估,就能證明我們的結論。仔細品評其中的勝敗得失,看看其中有什麼值得後人借鑑的地方,也來藉此評估一下關二爺的真實軍事能力。

孫子兵法有云: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對照這個標準來分析關羽此戰,在戰略方面可以說是破綻百出,僥倖得很;惟有戰術層面如利用漢水大漲和襄樊地形優勢方面,有一些亮點。

關二爺對這一戰的準備是極為不足的。像這樣全面向曹操出擊的大戰,伐謀、伐交一樣沒做,反而與孫權交惡,貽人口實,搞砸外交: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另一方面,組織如此大規模的戰役,與最高指揮部、同僚、下屬之間的溝通都嚴重不足。

我翻遍史冊,沒有見到關二爺與成都就戰役往來的書信等,沒有獲得成都方面的配合;其次,內部關係也沒協調好,與劉封孟達早就因為立太子的事情而心生齟齬,側翼沒有保障;董督荊州事,又與荊州同僚關係搞得一團糟: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

如此局面下,攻樊城贏是意外,輸才是正常的。

水淹七軍,應該是于禁是北方人,不習水戰;又在該年初到任樊城,不熟悉當地地形地理有關: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

而關羽久鎮荊州,素習水戰,佔了這個便宜。

其實如果是韓信、白起、衛青等領軍,這些錯誤是絕對不會犯的。這些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的主。左翼劉封孟達,一定會與之做好溝通,必要時請求成都授權節制,而不是臨時抱佛腳因為人家不聽調遣而張黃無措;右翼東吳,最好做好協同,比如讓東吳騷擾淮南,牽制曹魏兵力,至少也得讓東吳保持中立。但現在關羽卻直接和孫權翻臉。

雖然說,孫權早就覬覦荊州,但多少還是要點臉的。如果關二爺不貽人口實,他估計這一刀還真不一定捅得下去。只要東吳保持基本的中立,那麼二爺即使樊城大敗,也能退守襄陽以圖再舉,而不至於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優秀將領的評價標準無非是對戰場對政治局勢的把控,把不確定的因素減少到最少。但最終的局面證明,關二爺無一能夠掌握。這樣的大戰,準備得如此差勁,你要和我說關二爺軍事素質超然,我是真不信的。

評估將領的軍事能力,無非就是這麼幾個層面: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關二爺有誅顏良之功,為破卒;有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為破軍,也就到此了。

所以說,雖然這麼說對關二爺不敬,但我必須得說,關二爺走麥城,死的不冤。

韓白衛霍打仗如果這個水準,那絕對不會百戰百勝,更不會成為後人心目中的戰神了。

準確評估,關二爺也就是一方面大將的水準,至於做駕馭全局的的大帥,他做不了。


為什麼說關二爺只是二流將領?走麥城是意外還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