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桐烈士犧牲前後

為抗日,熱血男兒別妻舍子離家鄉。染疆場,誓死殺敵英雄浩氣貫長虹。

劉培桐烈士犧牲前後

(劉培桐烈士故居)

當年,為了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成千上萬的中華優秀男兒,英勇犧牲。更是有無數好兒女,壯烈犧牲後,忠骨埋他鄉,妻兒無所知。一直這樣,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直至七十年後,家人才找到他,他是真正的烈士!

劉培桐烈士就是這樣從歷史中走來的。帶著光榮與自豪,帶著妻兒的希望和期盼!

01 北平求學

劉培桐,字海舟,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劉家莊人。1908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少小聰穎,讀書勤勉,在上小學期間曾連續跳級。1930年夏,畢業後在臨淄縣立第一小學任教。1932年,赴掖縣師範任教並擔任教務主任。1934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平國民大學政治系。

在校期間,於1935年參加了全國著名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他聯合進步同學,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抗日救國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平津淪陷後,輟學回到老家。

02 別妻離子,赴魯西北抗日救亡

平、津失守後,大批不願做亡國奴的愛國青年渡河來到山東濟南。當時山東的抗日形勢嚴峻,而抗日干部極其缺乏。為了培養抗日力量,第三集團軍政訓處於1937年7月下旬,在濟南辦了一所"第三集團軍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

這個訓練班是以韓復榘第三集團軍名義開辦的,但領導權完全在共產黨的手中。當擔任政治教員的是平津流亡來濟南的大學教授張友漁等,主持教務處工作的是左派北平文化人齊燕銘、陳北鷗等。教授的課程是"國際形勢"、"中國問題"、"動員群眾"、"游擊戰術"等。

為了推動山東的抗日工作,由中共平津黨組織和黨領導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平津流亡同學會先後動員平津學生中共產黨員、民先隊員和進步學生五百餘人報考這個訓練班。劉培桐根據組織安排,別妻離子,到達濟南,考入第三路軍政訓班學習。

駐守聊城的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範築先贊同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為此,中共山東省委通過上層關係,以國民黨第三路軍政訓處名義,派出黨員幹部到聊城保安司令部政訓處任政訓幹事,幫助範築先發動民眾進行抗戰,隨後又從第三路軍政訓班派出了一批學員到聊城任政訓服務員。

範築先接受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後,決定在各縣成立縣政訓處,積極發展力量,以抵抗日軍的侵略。劉培桐等20人被派到茌平縣政訓處工作。開展了組織人民群眾抗日自衛、發動青年知識分子進行抗日宣傳、開辦訓練班、培養地方幹部等工作,並根據中共魯西北特委負責人徐運北關於"把現有黨員組織起來成立支部,並注意發展黨員"的指示,建立了政訓處黨支部。在黨支部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劉培桐等人被吸收加入共產黨,為茌平共產黨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1938年初,劉培桐被調到政訓處濮縣辦事處,帶著十七支隊和十八支隊番號去津浦路以東開展工作。5月,第六區政訓處改為第六區政治部,他被調到政治部民運科,任青年股股長。同時被推選擔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魯西總部青年服務部部長。不久,赴中共冀魯豫省委黨校(該黨校後與山東抗大分校合併)學習。

03 血拼日軍 壯烈犧牲

1939年1月,中共魯西區黨委在館陶縣成立後,劉培桐調往魯西區黨委機關工作。1940年1月出任中共魯西黨委青委副書記。同年3月,調往中共魯西第四(運東)地委,接替謝鑫鶴任地委書記,領導博平、清平、齊河、茌平、聊城等縣黨組織,發動群眾在方圓數百里的戰線上開展游擊戰爭,給日偽軍有力的打擊,被敵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當地地方抗日武裝被編入八路軍主力開走後,反動勢力迅速組織反撲,致使運東地區的抗日形勢面對著嚴峻考驗。是年6月,第四地委在博平活動受阻後,轉移到茌平、東阿邊沿地區。

6月13日,劉培桐帶領地委機關與地委黨校學員共70餘人進駐茌平城南張小莊。14日凌晨,遭到駐濟南、聊城、茌平等地多路200餘日偽軍人的重重包圍。在突圍中,劉培桐帶領所有隨行人員與敵人展開激烈的戰鬥。但終因機關人員只有幾支短槍,敵眾我寡、力量懸殊,除少數人員突圍外,30餘名幹部、戰士被捕,劉培桐和地委組織部部長董景平等36人壯烈犧牲。

劉培桐烈士犧牲前後

(張小莊事件碑文)

03 一家三代人的尋找

1937年,劉培桐離開家鄉後,不久曾給家中寄回一封平安信,之後便失去了音訊。他走後,因生活艱難,兩個女兒相繼夭折。受劉培桐"下落不明"的影響,"文革"期間,其妻被編入"黑五類",子孫們也都受到了牽連。

妻子從不到30歲,一直盼到1981年去世,也沒能等來劉培桐的音訊。臨終前,再三囑咐兒孫,一定設法找到劉培桐的下落。

抗戰勝利60年之際,也是劉培桐犧牲後的68年後,2005年3月,其孫偶然發現聊城有一條《江北水城歷史人物劉培桐》一文,文中人的經歷與爺爺劉培桐十分相似。他立即與中共聊城市委黨史研究室取得了聯繫。在黨史研究室的幫助下,給劉培桐當年的老戰友去信聯繫,以求得他們的證明。

2005年6月1日,等來了已91歲高齡的徐運北(時任中共魯西北特委書記、劉培農的直接上級領導)老人親筆信。信中寫道:

"劉培桐系臨淄人,中共黨員,大學生。1937年冬,我和劉培桐都在魯西北抗戰司令政治部工作,我可以證明你來信所附聊城黨史資料關於劉培桐的材料,的確是事實!劉培桐是黨的優秀幹部,是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

劉培桐之孫兄弟4人四下聊城,兩赴濟南,得到幾位老前輩可靠的證明材料後,中共聊城市委黨史研究室確認1940年在茌平縣張小莊犧牲的魯西區第四(運東)地委書記劉培桐,就是他們一家三代人苦苦尋找的親人!

由於劉培桐犧牲在異鄉,又與家庭失去聯繫,所以各類記載劉培桐的事蹟的史書中,對其籍貫記載不詳。均以"山東人""膠東人"錄入。如:《山東省情網中》的山東抗戰將士傳略一節,關於"劉培桐"中,以"劉培桐,(1915-1940),膠東人"記述。《濟南人物》,關於"劉培桐"中,以"劉培桐 (公元1915年-1940年)山東人"記述。

尤其是,對於革命烈士身份,在《山東省革命烈士名錄》中,均沒有查到劉培桐的名字。當時,其籍貫地淄博市臨淄區民政部門得知此事後,積極與省民政廳和聊城市民政部門聯繫核實。最後省民政廳決定由劉培桐籍貫地政府為其申報革命烈士。

2009年7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按照《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的規定,批准劉培桐為革命烈士。臨淄區民政部門在臨淄革命烈士陵園為劉培桐刻碑銘志,讓烈士的英名永垂青史。

犧牲後的72年後,劉培桐重回家鄉,葉落歸根,千古流芳。

劉培桐烈士犧牲前後

(張小莊事件紀念碑)

(原創作品 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