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48年 骨科專家谷祝青“以心換心”換回和諧醫患情

編者按:1949-2019的70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卻記錄著新中國由弱變強、屹立世界東方的過程。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眾網聯合青島市委網信辦共同策劃《生於1949》專題報道,聚焦生於1949年的普通青島人,通過他們講述70年的人生經歷和工作經歷,從不同側面反映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青島人的奮鬥歷程。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9月16日訊(記者 胡方圓 王悅音)在青島市中心醫院骨科專家門診,經常能看到一位穿白大褂的老人在為患者診療,他就是青島市中心醫院主任醫師谷祝青。與共和國同齡的谷祝青1971年進入醫療行業,2009年退休後被醫院返聘,至今堅守在醫療一線。回顧48年從醫生涯,谷祝青用“突飛猛進”形容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


從醫48年 骨科專家谷祝青“以心換心”換回和諧醫患情

70歲的谷祝青為病人診斷。


從醫48年 骨科專家谷祝青“以心換心”換回和諧醫患情

谷祝青手持他1992年的專家證。


9月10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谷祝青家中見到了他,這是谷祝青結束了連續三天的坐診後的第二個休息日,70週歲的谷祝青依舊精神飽滿,神采熠熠。由於他對於骨關節病、頸腰椎椎肩盤疾病、骨關節骨折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頗有心得,2009年從青島市中心醫院退休後,他隨即被醫院返聘,每週五、週六、週日三天的上午在骨科專家門診坐診。坐診時,谷祝青從7點半醫院上班前就開始看診,一直要忙到中午12點半以後才能看完。

谷祝青從1971年開始從事醫療工作,後考入青海醫學院,畢業後在青海省格爾木市人民醫院工作,1991年調至青島市中心醫院(原青紡醫院)醫務科工作,1992年晉升副主任醫師職稱後開始每週坐一天骨科專家門診,2002年擔任醫務科主任至2009年退休,隨即被醫院返聘至今。


從醫48年 骨科專家谷祝青“以心換心”換回和諧醫患情

谷祝青在青海從醫時的照片。


從醫48年 骨科專家谷祝青“以心換心”換回和諧醫患情

谷祝青在青島從醫的專家門診資格證和主任醫師資格證。


從醫48年 骨科專家谷祝青“以心換心”換回和諧醫患情

谷祝青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


“我剛開始踏上從醫路時,醫生都是全科大夫,到上世紀90年代初醫院實行分級管理後,外科才細化成十幾個科室。”谷祝青說,1976年從青海醫學院畢業時,當時的一屆畢業生只有200人左右,由於醫科畢業生少、醫療條件有限,70年代時,為了幫助鄉鎮、農村患者治療,他經常跟著醫療隊到各地進行巡迴醫療。“巡迴醫療不像在醫院分科室,只能碰到什麼患者就治什麼病。”谷祝青回憶,在一次巡迴醫療時,一位患者沒錢治病癱瘓多年,谷祝青為他針灸治療,半個月後患者便慢慢康復,生活可以自理了。還有一次在唐古拉雪山巡迴醫療時,條件實在太差,他在草地上撒上消毒粉為產婦接生,還曾只用血管鉗和兩支麻藥為患者做闌尾手術。

90年代,谷祝青來到青島從醫,他說,這是中國醫療水平突飛猛進的年代,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國內的醫療技術、醫療器械等條件都有了跨越式的發展。以骨關節病為例,過去患上關節病就幾乎成為了“不治之症”,只能依靠封閉治療讓患者暫時沒有疼痛感。90年代醫療技術突飛猛進,關節病已經可以進行手術治療,關節置換術逐步成熟。到現在,關節修補、置換關節已經成為骨科醫生的常規工作,患者上午做完手術,下午就可下地,恢復時間大幅縮短。

除了醫療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也有了巨大的發展。90年代末期實行的醫療保險制度,讓患者住院、手術的花費少了,保險範圍內的手術80%都能報銷,這讓從前沒錢治病,不敢進醫院大門的情況幾乎消失了。谷祝青感慨,在他從醫的這48年間,中國的醫療發展日新月異,技術突飛猛進,設備不斷更新,人民健康水平越來越高。

今天,70歲的谷祝青仍然堅守在醫療前線,從醫48年這個數字還將不斷增長,而關於從醫的“初心”,谷祝青說:“我覺得醫生是一個很高尚的職業,作為一名醫生一定要用心為人民服務,站在患者的角度以心換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