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鳩摩羅什寺是太祖呂光為安頓西域高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大師的身心,下令修建的。建好後直接以鳩摩羅什大師的名字來命名。在鳩摩羅什大師圓寂後,他的弟子遵其遺囑,將他的“舌”舍利供奉於寺內,並在供奉“舌”舍利處造寺塔一座,也就是今天的羅什寺塔。鳩摩羅什寺從東晉後涼至今香火旺盛,雖然屢次遭遇天災人禍,但羅什寺塔依舊屹立不倒,寺院名一直沿用至今從未改過,彰顯著鳩摩羅什寺的昔日輝煌。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明朝後期,羅什寺被朝廷欽定為陝西涼州大寺院,朝廷為羅什寺頒發《大藏經》,並下了聖諭,聖諭中說:“刊印大藏經,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陝西涼州大寺院,永允供養。此諭現在仍完整的保存在武威市博物館。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康熙二十八年,羅什寺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修繕。據《重修羅什寺碑記》記載,經過這次重修的羅什寺“前後三院,煥然一新,乃五涼之福地;壯麗改觀,誠河西之勝地也。”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民國時期,武威發生了一次七級地震,城內的名勝古蹟無一倖免,基本被毀,羅什寺僅殘存半截,到1934年,武威國民政府在原址的基礎上,進行了重修,才使得這一名勝古蹟得以保存下來。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古人曾經盛讚羅什寺是“由來僧寶搖籃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而鳩摩羅什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翻譯學鼻祖。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天生慧根

據說,鳩摩羅什的母親在懷他之後,記憶力和理解力都倍增,而且還無師自通的學會了梵文。鳩摩羅什天資聰穎,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識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時隨母親出家,開始在各國遊學。12歲與母返龜茲途中,在疏勒駐留年餘,修習阿毗曇及六足論,從大乘僧人、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誦讀《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復從佛陀耶舍授讀《十誦律》等。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他一生翻譯出了許多經文,

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鳩摩羅什不僅相貌倜儻,而且字如其人,文筆也是瀟灑清秀,堪稱一流。曾有三果羅漢言,鳩摩羅什在三十六歲如果沒有破戒,他就會成為第二個佛陀,在漢地也有傳聞。為爭奪這位高僧,前秦後秦發動了兩次戰爭。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譯經

據《出三藏記集》載,羅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間,譯出經論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維摩經》、《阿彌陀經》、《首楞嚴三昧經》、《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及《十誦律》等。所譯經典極為廣泛,重點在般若系的大乘經典和龍樹、提婆一系的中觀派論書,內容信實,文字流暢,有些經典後雖有新譯,仍難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無論是老大媽小沙彌還是達官貴人,其經文幾乎家家有一本,從其譯本出現,綿延流傳歷經1600多年而不衰,其家喻戶曉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在中國譯經和佛教傳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圓寂

後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鳩摩羅什圓寂於草堂古剎(西安草堂寺)。臨終前曾囑其弟子應以其著譯而不以其生活行事為準繩。譬喻“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大師圓寂前與眾僧道別時曾說:“凡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了,存其本旨必無差失。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鹹共弘通。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公元413年,大師圓寂,荼毗後果然舌根不爛,是為大師開佛知見,傳持佛心法印之明證!大師圓寂時叮囑弟子,要將火焚之後的舌舍利運往涼州鳩摩羅什寺(今甘肅武威)供奉,舌舍利而今還在,世界上唯一一顆三藏法師舌舍利子,其見證的大師了不世之偉大成就。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三寸不爛之舌

公元413年,感知大限即近的鳩摩羅什,對眾人起誓:“假如我所傳的經典沒有錯誤,在我焚身之後,就讓這個舌頭不要燒壞,不要爛掉!”不久,鳩摩羅什圓寂,在逍遙宮依佛制焚身,火滅身碎後,惟有舌頭完好無損。三寸不爛之舌,證顯鳩摩羅什之誓。

鳩摩羅什——三寸不爛之舌的背後,鑑證著一代高僧淵渟嶽立的風範

鳩摩羅什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但卻也是傳奇的一生。他的一生有眾多的弟子,龐大的弟子僧團使佛教義學迅速傳播,並使佛教與各地的風俗習慣、民族信仰結合起來,形成了很多佛教派別。對佛教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