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涼州古塔 見證絲路“三寸不爛之舌”誓言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中西方貿易之路,也是一條佛教傳播的通道。在佛教東漸的歷程中,地處絲路要衝的武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武威的佛寺有很多,其中有一座是中國唯一以高僧名字命名的寺院——鳩摩羅什寺。

千年涼州古塔 見證絲路“三寸不爛之舌”誓言


鳩摩羅什寺航拍圖 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鳩摩羅什寺始建於東晉後涼時期,它是中國佛經翻譯大家鳩摩羅什進入內地時曾羈留過近17年的地方。

鳩摩羅什寺塔及寺院在唐時就曾大力擴建,在明永樂元年、清康熙28年有過大的修葺。

1927年農曆四月,武威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武威城內的許多古建築都被毀為瓦礫,唯獨羅什寺塔還殘存半截。1934年,時民國地方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羅什寺塔,使歷史古蹟得以保存。

現存的鳩摩羅什舌舍利塔為八角12層,高33米,空心磚砌,塔門朝東,頂層設一小佛龕,龕內供金佛一尊。鳩摩羅什舌舍利塔雖歷經1600年風雨,仍色澤如初,熠熠生輝。

千年涼州古塔 見證絲路“三寸不爛之舌”誓言

鳩摩羅什舌舍利塔 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2000年,鳩摩羅什寺再次立項修建。目前,大雄寶殿、大經堂、觀音殿、禪堂、客堂、唸佛堂、鳩摩羅什圖書館、般若講堂、僧房等寺院主體建築已經修建完畢。

跨越1600多年的時光,是什麼讓這樣一位高僧的生前身後被傳唱不衰、常說常新,是因為他的堅忍、執著、博學、神秘,抑或是其他?

千年涼州古塔 見證絲路“三寸不爛之舌”誓言


鳩摩羅什寺大雄寶殿 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公元344年,鳩摩羅什出生於古代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父親鳩摩羅炎為天竺(印度)人,母親是龜茲王之妹。他7歲時隨母親出家,初學小乘,9歲隨母沿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跋涉,攀越帕米爾高原,渡過辛頭河,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12歲改習大乘,20歲被龜茲王迎接返回國。

鳩摩羅什為人開朗,秉性坦率,善於辨析義理,獨具神解。

回龜茲後,他廣傳大乘佛法,聲名遠播西域,並東傳至中原。

其時,東晉十六國各路諸侯為了爭奪佛教宗師而致狼煙遍地。

公元382年,前秦王苻堅為得到鳩摩羅什,令驍騎將軍呂光進兵西域。

公元385年,呂光破龜茲,征服西域諸國,劫持鳩摩羅什至涼州(今武威)時,方知苻堅在與東晉軍隊進行的“淝水之戰”中大敗,被部將姚萇所殺,呂光便在武威建立了後涼政權。

鳩摩羅什也隨之留在涼州。

“這個時候,連軍事遠征真的變得很可愛。幾千里路,浩浩蕩蕩的馬隊幹什麼去?去搶一個佛學大師,去搶一個文化大師。”2017年,餘秋雨在首屆涼州文化論壇上論及這件事時,曾這樣說道。

多少年後,對鳩摩羅什這種“可愛”爭搶,並未停止。

公元401年,姚興攻伐後涼,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尊為國師。此後10多年時間,鳩摩羅什在長安悉心譯經和說法。

鳩摩羅什一生翻譯經典70餘部,384卷,被尊為譯經泰斗,與義淨、玄奘並稱為佛教三大翻譯家。他翻譯的佛教經、律、論皆質樸流暢,既不失原意,又保有語趣、文辭優美、朗朗上口,因而為佛教信徒所樂誦,至今不衰,成為後世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

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享年70歲。

相傳,鳩摩羅什在圓寂前曾起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

果然,身焚之後但見“薪滅形碎,唯舌不壞”。眾弟子遵遺願,遂將舌舍利奉歸武威建塔供養。

關於鳩摩羅什舌舍利塔,唐朝碑記載“羅什地基,四址臨街,敬德記。”此碑至今保存完好,可為一段歷史明證。

史載,唐貞觀年間,尉遲敬德統兵遠征西域,至涼州,忽見城內一座古塔頂上金光四射,恍若千佛降世。尉遲敬德於是前往鳩摩羅什舌舍利塔拜謁,並下撥餉銀,修塔、立碑記之。

從龜茲到涼州,再到長安,鳩摩羅什一生的足跡緊緊地沿著絲綢之路邁開。

除了武威,“三寸不爛之舌”的神奇傳說,最為風靡的就屬龜茲。

千年涼州古塔 見證絲路“三寸不爛之舌”誓言


克孜爾千佛洞前有鳩摩羅什雕像 楊文遠 攝


世界文化遺產克孜爾千佛洞是庫車最大的石窟群,顯眼位置,人們將鳩摩羅什雕像安設了石窟前的蓮花臺上。

可見,後人對這位高僧大德、絲綢之路文化使者是何等之景仰。

責任編輯:吳永隆


來源:鳳凰網甘肅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