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間,體察疾苦,求賢治國 | 經典中國通史23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間,體察疾苦,求賢治國 | 經典中國通史23

在商王朝約600年的歷史中,盤庚將王都由奄遷到殷是一個轉折點。“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盤庚遷殷以後,商代奴隸制國家得到了復興,鞏固了商王朝的統治,對發展社會起到了推動作用,為青銅文化向高度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我國奴隸制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更高的階段。

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將商王朝劃分為兩段時期:從湯建國至盤庚遷殷以前稱為前半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滅亡稱為後半期。

盤庚在奄都連哄帶嚇地說服了反對遷都的臣民以後,大約在公元前1320年至前1300年間的某一年將王都遷至殷。

盤庚營建新王都比較節儉,這樣又引起了王室貴族們的不滿。這些人原來就反對遷都,現在看見新王都一切都很簡陋,雖然勉強可以居住,總不如在奄都時那麼舒服,於是,又開始散佈不滿的流言。

因為這些王室貴族中有許多人是在朝廷中擔任職務的老臣,他們的言行對人民有很大的影響。而且自盤庚遷到殷以後,不少臣服於商王朝的諸侯、方國和部落酋長都前來進貢朝賀。

為了制止這批王室貴族們繼續散佈不滿的言論,盤庚仍然藉助於上帝祖先,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還用龜甲進行占卜。祭祀時滿朝文武和一些諸侯、方伯都參加。祭祀以後,盤庚又很嚴肅地對這些臣僚、諸侯、方伯們訓了一次話。

盤庚對王室貴族、朝中官吏和諸侯、方伯們作了告誡訓話以後,又發現在人民中也吵吵嚷嚷,鬧著住不慣這新都邑。盤庚暗自作了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吵嚷都是由於貴族和一些官吏在煽動。經過再三考慮,決定用舊有的典制去傷正法紀。

如果不用法紀來整頓,這個新王都就保不住,說不定連他自己這個商王也做不成。於是就下令,在一天的上午將朝中大小官吏召到朝廷中來,先是對他們說明:他原來派一些官員去向遷來新王都的人民講明,為什麼要由奄都遷來這裡的道理,人民都能聽從王命。有的朝臣和下屬官員又在人民中散佈不滿,煽動人民,不使他們安居。他很嚴厲地對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們給予警告。

盤庚遷殷以後,對於不安居於新王都的貴族、百官和人民作了耐心的說服,藉助於上帝的神靈、龜卜的吉示,最後發出了警告,如果這些人再不安心維護王命,仍舊散佈謠言,煽動人民,則要以罰懲處,收到了安居於殷的效果。王都鞏固,紛亂局面扭轉,克服了商王朝統治的危機。

為了鞏固商族的統治地位,採取遷都,改變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不利的風氣,便於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對付些反叛方國、部落的侵擾,盤庚遷殷的決定是很有遠見的。他是“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史記·殷本紀》)。

經過盤庚的遷都、整治,衰弱的商王朝又開始復興,這為他的侄兒武丁時集中力量征伐諸方國,振興商王朝奠定了基礎。

盤庚在位28年死去,由他的弟弟小辛繼王位。小辛死後由他的弟弟小乙繼王位。小乙就是武丁的父親。

小乙做了商王以後,雖然沒有像他哥哥盤庚一樣,為復興商王朝繼續做出有成效的貢獻,但他注意了要保住先王們創立下的江山,必須重視對下一代的培養,所以他對武丁的培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小乙繼位時,武丁已是一個20歲左右的青年。他聰明好學,有遠大的志向,深得小乙的喜愛。小乙為了調查人民對商王朝的態度,觀察諸侯、方伯們的動向,同時也能使武丁能學到更多的本領,成為一個安邦治國的統治者,在他死後能繼位做商王,便將武丁由大邑商(殷都)派到王都以外的地方上去。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間,體察疾苦,求賢治國 | 經典中國通史23

武丁先是隱居在黃河岸邊,後來,經常在黃河兩岸許多地方去觀察人民的生活情況,接觸了不少的平民和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有時武丁還和這些所謂的“小人”一起參加農業勞動,使他了解到這些“小人”們生活的艱苦,勞動之不易,同時也知道了種莊稼是很艱難的。

這些是古書中說的:“命世子武丁居於河”(今本《竹書紀年》)。 “其在高宗(武丁)時,舊勞於外,愛暨小人”(《尚書·無逸》的註釋說:“武丁,其父小乙使之久居民間,勞是稼穡,與小人出入同事”)。

自武丁和祖甲兩個商王以後情況就有變化,其原因是以後的商王沒有在民間居住過。所以《尚書·無逸》中接著又說:“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

武丁處民間,不僅只與“小人”同出入,知稼穡之艱難,知“小人”之勞,還在民間留心訪賢拜師,求學問。

有一次武丁來到虞這個地方(今山西平陸一帶),聽說在黃河岸邊不遠一個村莊裡,住著一個很有學問的賢人,此人叫做甘盤(甲骨文中稱作師般),就前去拜訪。

甘盤是一個學識淵博的隱者,在和武丁交談中看出武丁不是個一般人,也早就知道當今商王小乙有一個太子,居住在民間,與民同出入,甘盤就問武丁是不是商王的太子?武丁為了要向甘盤求教治國之道,就以實相告。

甘盤也很敬佩武丁,就毫無保留地講述了商朝自成湯滅夏建國以來,經歷了二十一王,三百餘年興衰的歷史。武丁聽了以後很受啟發,就拜甘盤為老師,要求經常聽甘盤的教誨。甘盤見武丁非常聰明,有遠大抱負,根據當時形勢來斷定武乙一死,繼位者定是武丁,就答應武丁的要求,願意盡力輔佐武丁。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間,體察疾苦,求賢治國 | 經典中國通史23

有一天武丁來到虞山(在今山西平陸與河南三門峽市之間),看到這些地方雖然村居稀少但山青水秀,景物宜人。他走到一個山岩之下,見一道澗水橫斷了道路,只得沿澗水逆流而上轉上山岩,看見許多人在那裡用木板支撐住夯築牆堤。這些人身上穿著罪衣,脖子上都用繩子拴著,五個人或十個人又連結成一串。一看就知道是一些犯罪的刑徒,這種人叫做“胥靡”,被罰在此服勞役。

武丁向一個看管胥靡的小官打聽,在這裡修築土牆作什麼?那個小官說,這裡有一條通往邑中的大道,因山澗水經常沖毀,現在築一道土堤將水隔開以保護道路。武丁說他想知道這些胥靡們的情況,要找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談談。小官就去叫幾個人來見武丁。

武丁逐一問了姓氏和一些情況,聽見其中一個叫傅說的人,言語不俗,就單獨和他交談。從胥靡犯罪的情況談到生活,由生活談到時政。武丁說罪犯多,說明朝廷治民有失德之處,使人民不得安居而不遵法。

傅說見武丁說出王朝弊端,就大膽向武丁說出要興利除弊的計劃。武丁聽了以後,非常驚服,沒想到在罪人中還有如此的賢才,可是又不能馬上把傅說從胥靡中解脫出來,就暗下決心,一旦繼位為商王,定要設法將此人請到朝中授之以政,幫助治國。

武丁在黃河岸邊一住十多年,走了不少荒野之地,瞭解到“小人”之疾苦,觀察到了諸侯、方國的動向,後來得知他父王小乙生病,就回到王都。小乙在病中決定死後由武丁繼承王位。小乙在位約21年便死去,武丁繼位當了商王,他將甘盤請至朝中任命為輔政大臣。

武丁雖然即位為商王,但是按照古代的傳統,父親死後兒子要守孝三年,叫做“三年之喪”。為了表示是一心守孝,在這三年內的商王不得過問朝中政事,凡是國政大事皆委託於朝中的執政大臣來處理。武丁在這三年中也是照此古禮執行。

他只住在守喪的房子裡,這個房子叫做“兇廬”,古書中說:“高宗諒陰,三年不言”(《論語·憲問》又《尚書·無逸》)。高宗是武丁的廟號,“諒陰”又作“亮陰”,就是指在“兇廬”裡守孝。武丁在守孝期裡,將朝中大事都委託於甘盤等人。

武丁在守孝的三年裡,雖說不能直接過問朝中大事,但他也沒有閒著,他是在“思復興殷”,“以觀國風”(《史記·殷本紀》),考慮怎樣復興商王朝和觀察形勢的變化,他考慮的是如何把傅說請到朝中來輔佐他治國。

如果直接採取赦免傅說胥靡,任命為相的辦法,王室中的親貴大臣和百官們一定不會同意,甚至引起反對,製造混亂。他看見這些親貴大臣們迷信鬼神甚過王命,就決心利用這種手段來達到獲得傅說的目的。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間,體察疾苦,求賢治國 | 經典中國通史23

三年守孝期滿,武丁告祭天地、祖宗後,來到朝廷接受百官的朝賀,在朝賀的臣僚中也有許多臣服商王朝的諸侯、方伯和部落酋長。武丁等大家頌揚之後,說道:“朕夜得一夢,夢見上帝賜與朕一個聖人,叫傅說,上帝對孤言道,得到此人,我朝將會興盛起來”。並把傅說的相貌敘述了一番。然後在群臣百官中一一對象,對完了後,沒有一個是和傅說一樣的。

武丁就問群臣應該怎樣辦?這批親貴大臣們只好說只有到民間去訪查,武丁就下令派使臣在百工中去尋找。沒有多久就在虞山山岩修築工地上把傅說給找了來。於是武丁召集群臣百官傳夢中聖人相見。

當傅說走進朝廷以後,武丁一見就以禮相待,群臣百官們見到武丁所說相貌完全一樣,也都同聲相賀,祝武丁夢得聖人,武丁當時就任命傅說為相,輔佐治理朝政。傅說當然是早就心中有數,也只等這一天,面對群臣百官,誓言要盡心輔佐武丁,治理朝政。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夏商史話》。《夏商史話》作者為孟世凱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間,體察疾苦,求賢治國 | 經典中國通史23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