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卌年 人生不惑

40年前,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家父是坐着公交车娶家母过门的。

改革卌年 人生不惑

那时候,我家很穷,我们住的是家父学校分的一处小平房,没有自来水、没有天然气、没有暖气、没有水冲厕所,秋天打煤坯、劈柴火,冬天烧火炕……。在我的记忆里,打煤坯是每年一度的玩泥巴狂欢节,然而,在我父母的口中却变成了极度辛苦的体力劳动。

改革卌年 人生不惑

我出生以后,独生子女政策刚刚出台,家父非常积极地响应了国家号召,在全校老师中,他第一个领了《独生子女光荣证》。当他把证拿回家给家母看的时候,家母质问:“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事先跟我商量一下?”

家父回答:“我穷怕了。”

家母说:“等我老了,没有女儿帮我洗衣服怎么办?”

家父安慰道:“到那时候就有洗衣机了。”

事情真如家父所料,在他们领证后的第三年,真的买了一台简易洗机衣。

改革卌年 人生不惑

小时候我是一个“水果狂人”,特别爱吃水果,现在想来,实在是因为那时候没什么小零食可供选择。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东北的冬天特别长,每年秋天,家父学校会每人分一筐苹果,那一筐苹果要吃到第二年春天。当时的水果品种也特别少,最常见的是苹果和梨,偶尔能见到桔子,像香蕉这种不易储存的热带水果,我只能在儿童画册里看看就算了。那时候过年互相送礼,一般都是纸盒装的点心,经常是不知道已经被送过几手了,送到最后可能都已经变硬甚至变质了。

一直到了1987年,我们家终于搬进了楼房,新楼房里有了自来水、有了煤气、有了暖气、有了水冲厕所。虽然住进了新楼房,却是两家住在一起,家父的一位同事两口子住一个房间,我们一家住两个房间。虽然有了暖气,那时的楼房却是木头窗户,供暖也不是特别好,到了冬天,四处漏风,即使用塑料布把窗户封上,家里依旧很冷。虽然有了自来水和水冲厕所,却经常停水停电,下水管道也经常堵塞,邻里间矛盾不断。

改革卌年 人生不惑

搬进楼房以后,家里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那时候,市面上的彩色电视以18、20寸为主要型号,虽然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小,但在那时却被广大中国人民爱称为“大彩电”,并且成为新人结婚“四大件”中的第一大件。自我家第一台彩电以后,陆陆续续,家用电器逐渐多了起来。1987年,买了第一台电冰箱,虽然是单开门的;1988年,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虽然只有18寸;1989年,家里装安了第一部座机电话,虽然不能移动;1990年,买了第一台燃气热水器,虽然那时候燃气技术还很不成熟,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有很多不满意,但家用电器在增加,也在逐渐地升级换代。

改革卌年 人生不惑

时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家又搬进了另外一个新楼房。这次的新房是96平的三室一厅。比原来大了很多,原来的木头窗户变成了不锈钢的;原来的蹲便便池变成了更加舒适的座便马桶;卫生间里多了一个浴盆,在家里就能洗澡了。进住的时候,铺了地板,厨房也镶了磁砖。家用电器也换了一批更先进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家里多了一台386电脑,这在当时大多数家庭中是不多见的。这期间,我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由原来笨重的“28大踹”变成更加轻便的“26”和“山地”。除了交通工具更加人性化以外,在通讯工具方面,我和家父的腰里每人多了一部传呼机,后来我的传呼机更是从仅仅显示数字升级成了汉字显示的。

改革卌年 人生不惑

家母说,九十年代末以后的社会变化似乎越来越快了,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慢慢地她变得跟不上了。我的传呼机还没用几年,千禧年前,我又花了四千元,买了一部手机。当时的四千元是全家半年的收入,而当时的手机除了接打电话,连都短信都不能发。继第一部手机之后,就一直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直到现在,我家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而手机的功能更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改革卌年 人生不惑

2006年,我结婚了。结婚之前,新房就已经装修好了,所有家电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婚礼非常热闹隆重,我是坐着高级轿车娶老婆进门的,后面还跟着一个长长的车队,婚礼是在高级饭店里办的,很多亲属友人都前来祝贺,这和当年我父母的结婚场景完全是天壤之别。

第二年,孩子出生以后没多久,我就买了一辆小轿车。我小时候从来都是坐在家长的自行车横梁上出行的。我儿子不像我小时候那么爱吃水果,因为现在有很多小零食。水果当中,他最爱吃的是香蕉,因为香蕉很甜,我小时候却吃不到。玩具当中,儿子更喜欢玩带航拍功能的无人机,我小时候的玩具只有木头枪……

四十年沧海桑田,四十年历史变迁。如果说,一个人20岁工作,60岁退休,那么这场历史变革已经历了一辈人的努力奋斗。如果,把改革比作人生,那么,这场历史变革已迈入不惑之年,未来的改革步伐将更加成熟稳健。

我坚信,只要坚定改革信心,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人民会更加幸福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