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1 格里菲斯之前的電影

電影的歷史幾乎和它的史前一樣長《大英百科全書.電影史部分》,電影作為現代科技的產物,其產生髮展與現代科技息息相關。視覺滯留.攝影術.放映術等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可能。在伊士曼發明膠片後,愛迪生及助手迪克森發明“活動電影放映機”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活動電影放映機


作為專利狂魔的愛迪生於1891年為其申請專利,並較大程度的抑制了電影的早期發展。得一提的是電影便由愛迪生命名。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現代意義的電影並於12月28日在巴黎開設電影院,1985年12月28日也被視為電影誕生日。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老年的盧米埃爾兄弟


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相比於愛迪生已經有了較大進步,但大部分依舊僅履行記錄的職能。影片的內容與題材也大多侷限於新聞與記錄,盧米埃爾兄弟被視為新聞記錄片之父(電影之父究竟是誰一直頗受爭議,本文意見認為是格里菲斯,而非盧米埃爾兄弟)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年輕時盧米埃爾兄弟

盧米埃爾兄弟雖然發明了電影但是卻一直以科學家發明家自居,而非藝術家,並直言電影只是個沒有未來的新奇玩意,多麼錯誤的認知呀!


法國魔術師梅里愛對電影的發展也有著較大的貢獻,梅里愛將電影當做表演魔術的新工具與媒介,一共編導寫場景設計一條龍包辦了500多部短片的創作,即是人們日後所說的“銀幕戲劇”。


在這一系列短片中梅里愛初步發明並運用淡出.疊化.雙重曝光甚至特效等現代電影技巧。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梅里愛及其影片《月亮旅遊記》


電影的發明興起了五分錢戲院(指入場費僅為五分錢的簡陋影院)的狂潮,到1907年全美已有3000家五分錢戲院。


但五分錢戲院的受眾大多為不會說英語的移民和沒文化的勞工及失業者,五分錢戲院的場地與設備也大多簡陋粗糙。直到1913年,美國電影院都依法不能設置在教堂200英尺範圍內。


在“五分錢戲院”時代,電影更像是文學作品的10分鐘插圖綱要,與低俗文化緊緊捆綁在一起。中產階級與上流社會對電影始終充滿著鄙夷的態度。

雖然在法國也曾掀起藝術電影運動,但是藝術電影運動並沒有將電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進行探索發展,而是將電影作為傳統美學的附庸與工具。


真正將電影帶進藝術殿堂的歷史重任落在了本文的主角D.W.格里菲斯身上。


2 背景經歷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1875-1948)生於肯塔基州的弗洛伊德斯福克鄉下的破落家庭,其父親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從小父親的言傳身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念,在其日後的作品《一個國家的誕生》便充分體現著這一影響。


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自幼便熟讀勃朗寧.金斯利.尼丁生.胡德等人的作品,使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詩人般的浪漫情懷,也因此有人批評其日後的作品花哨,假文藝,矯揉造作。


格里菲斯一開始夢想著成為一名劇作家或者詩人,最後卻陰差陽錯進去電影行業,並極大的推動了電影的發展。


3 早期探索


格里菲斯1897年取藝名勞倫斯進入劇場從事表演和寫作工作,但都不大成功。為了貼補家用,1907年格里菲斯在閒暇時在紐約的愛迪生片場演戲貼補家用。與其他同儕一樣,此時的他還對電影保持著戲劇人對電影的鄙夷。


不久格里菲斯以演員的身份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為了多賺幾個錢,他賣了一些故事給比沃格拉夫公司。公司也順便任他當導演,並許諾若導演不成,編劇與演員的工作仍不會少。


在一次餐會上,一位叫比利.比澤的攝影師給格里菲斯上了一堂簡單的導演入門課。日後比澤成為格里菲斯的左膀右臂,二人開啟了長達15年的合作。格里菲斯與比澤也是影史上第一對著名搭檔(導演與攝影師)。


格里菲斯第一部執導影片是《多莉歷險記》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多莉歷險記海報


此片與1908年7月14日公映,標誌著格里菲斯導演生涯正式拉開序幕。1908年~1912年為格里菲斯早期創作階段,在此期間格里菲斯以平均每週兩部的拍片速度為比沃格拉夫拍攝了將近450部十分鐘以內的短片。


大量的拍片經歷讓格里菲斯有充分的實驗研究機會,短片拍攝鍛鍊了他在短篇幅內進行敘事的能力,這些都為他為他日後對電影進行一場世人矚目的革命進行了準備與鋪墊。 在這些短片中,格里菲斯與同行有著顯著的差異,當時的短片(單本)總鏡通常為11~46個,而格里菲斯的影片竟多達60~100個。


格里菲斯意識到:電影的一個場景不僅涉及到表演者與物體在空間中的安排,也涉及到各個鏡頭在時間上的安排。

同行只是在不同場景之間進行交叉剪輯,格里菲斯卻開始在場面之間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加以適應觀眾的思維與情感的參與。

傳統的導演將場景.段落.鏡頭視為一回事,僅為了推動敘事的發展。而格里菲斯的影片中,場面或段落分別由若干鏡頭組成,場景或段落不僅起著劇情的連接作用,而且是作為一種視覺觀念在起作用。


另外不同的一方面是其他導演僅注重情節的發展,注重外部動作的形式表現。而格里菲斯十分注重動作的情感因素,強調影片情感價值的表現。

如在《慈母心》中,麗蓮·吉許扮演一名少婦,她的孩子因丈夫的疏於照顧而去世,她獨自在花園精神錯亂地走動。突然她撿起一隻枯枝,向四周瘋狂揮打。這個爆發性的動作,透露出她被壓抑的情感,死亡促使她摧毀四周青綠的生命。


格里菲斯還製造和堆積張力的拍攝方法,也懂得了用特寫來增強情感。加上平行剪輯.絕佳的外景和景觀以及實物來象徵及定義角色種種方法......


這些都表明格里菲斯的敘事技巧已經遠遠的超出同代人,也是其影片被稱為藝術作品的關鍵。


1911年在第三次與比沃格拉夫簽約時,格里菲斯主動把合同的名字由筆名勞倫斯改回本名,在前兩次合同格里菲斯堅持用筆名勞倫斯,這一改變說明格里菲斯對電影的觀念已經發生改變,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並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和這個行業聯繫在一起。


4與比沃格拉夫公司分道揚鑣,另起爐灶


1908年,比沃格拉夫公司與愛迪生公司、維太格拉夫公司、塞裡格公司、以及其他五個公司共同組成“電影專利公司”。

他們向每個放他們電影的戲院每週徵收兩美分(這是電影租金除外的)。他們也尋求阻止戲院放映他們以外公司出品電影的方法。“電影專利公司”與喬治·伊士曼簽約獨家使用其膠片,據此他們想趕走所有不與他們結盟的公司。

1910年,上萬個五分錢戲院有一半被電影專利公司控制。每年光特許費就有125萬美元。剩下的獨立製片廠商,包括卡爾·拉姆勒(後建立環球影業),威廉·福斯紛紛跑到美國西部洛杉磯這個小村莊以躲避電影專利公司。

而這場鬥爭的結果導致了好萊塢的誕生,最終使“好萊塢”幾乎成了美國電影的同義詞。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好萊塢


反諷的是,偉大的電影革新者格里菲斯發現他竟然在為一個為了維持現狀不惜倒行逆施的公司工作。比沃格拉夫甚至隱藏演員的名字企圖阻止明星的崛起,害怕他們索要高價,這將使控制權由商業的一端轉向創意的一端。


1913年,格里菲斯曾在紐約受到意大利巨片的影響,並拍攝了長4本的《貝斯利亞女王》。為此,公司已浪費為由撤銷了他的導演資格,格里菲斯便毅然離開了比沃格拉夫公司,帶著他的班底以獨立製片人/導演的身份一齊投入獨立製片廠共通公司的懷抱。而此後比格沃拉夫則每況日下,在1915年宣佈破產,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5影史上的兩座豐碑


《一個國家的誕生》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一個國家的誕生海報

格里菲斯與共通公司的第一份合同便是拍攝長片《一個國家的誕生》。


《一個國家的誕生》長十二本,耗資十一萬。格里菲斯將他在拍攝短片時所獲得的經驗匯聚起來,充分的發揮了電影的分鏡頭與剪輯的獨特表現力,並運用不同的景別,多變的角度,機位和移動攝影等方法,採用“化”“圈入圈出”“淡入淡出”“閃回”等現代電影成熟技巧,最後以1500個鏡頭精心構制而成。 拿今天的眼光來看,如果拷貝像樣再配上好的音樂,《一個國家的誕生》仍算佳片。其戰爭場面的廣度和完美簡直像是內戰的新聞片,以及穩妥的救援高潮全都拍的無懈可擊。對1915年的觀眾而言這三個小時的內戰史詩傑作簡直讓他們大開眼界。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平行剪輯(人們當時所熟知的最後一分鐘營救)與交叉剪輯的成熟運用,是格里菲斯創造併發揚光大的古典剪輯的典型代表。 《一個國家的誕生》最為人們所詬病的便是種族主義傾向,電影由讚揚種族主義的小說《三K黨人》改編而成。影片虛構了一些觀眾難以接受的情節,如黑人向白人施暴、3K黨人以暴制暴的勝利等。


這部影片暴露了自幼生長在美國南方的格里菲斯所具有的思想情感的侷限和種族主義的社會偏見,因此上映之時得到很多北方城市的抵制。

霍華德·勞遜在談到該片時說“從未有一部影片會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內容的反動性之間存在著這樣觸目的矛盾”。

但格里菲斯的限制也部分來自原著,書中把非裔美國人視為應壓制及消滅的。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一個國家的誕生劇照


不管《一個國家的誕生》存在怎樣的爭議,它投資11萬美元,賺近1400萬美元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商業與藝術上都證明了電影的無限可能,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稱:如果很好的回顧一下歷史“1915年2月8日《一個國家的誕生》首次在美國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萊塢統治世界的開始,同時也是至少在以後幾年間好萊塢藝術稱霸世界的發端”。此後,電影專利公司時代面臨結束,片廠制度與明星制度即將迎來繁榮。


《黨同伐異》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黨同伐異海報


《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成功使格里菲斯一夜間聲名鵲起,大家都捧著錢來找格里菲斯,於是1916年格里菲斯拍出規模更為宏大的《黨同伐異》。

《黨同伐異》由四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情節組成。1、“母與法”:以斯泰羅夫罷工慘案為基礎,表現了資本家的偽善和失業工人的遭遇。2、“基督受難”:描寫基督被釘上十字架。3、“聖巴特羅謬節大屠殺”:描寫1572年皇太后碦德林和天主教徒陰謀屠殺胡格諾教徒的事件。4、“巴比倫的陷落”:描寫公元前大祭司如何勾結波斯王居魯士攻打巴比倫王貝爾莎薩的大陰謀。

四個故事共同突出一個主題:從古至今,各名族之所以出現流血、殺戮和戰爭,都是由於仇恨和偏見。


格里菲斯將四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但卻都含有人類自相殘殺的故事情節交織在一起,並以視覺具象的形式,將著名詩人惠特曼的“搖籃不定的搖擺,把歷史和將來連城一線”的詩句,抽象地表現為由麗蓮·吉許扮演的母親搖搖籃的鏡頭,不時地插入在影片的段落當中,作為時代傳遞週而復始的隱喻。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吉許搖搖籃形象


在《黨同伐異》中,格里菲斯將平行剪輯與交叉暗剪輯進一步發展完善,用他自己的話所言:“故事宛如從山頂向下看,起初四段水流各自慢慢靜靜的流。但之後它們漸漸靠攏,越開越近,到結尾最後一場戲,它們匯流成情感表達的洪流。” 《黨同伐異》將剪輯推到主體性蒙太奇的高潮,並引起蘇聯導演的學習探討,並最終以愛森斯坦為主導,構建起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蒙太奇體系。


《黨同伐異》 無論是電影敘事觀念技巧還是所表達的主題與情感內涵都遠遠超越了此前影史上任何一部影片,然而影片在當時卻在商業上一敗塗地。


首先就是影片的時長,即使在電影發展一百多年的今天,190分鐘的時長對21世紀大多數人仍是個挑戰,更遑論對於1916年幾乎沒什麼長片觀影經驗的黙片觀眾而言。

其次是超越時代的理念與創造,今天我們為《黨同伐異》的探索創新大為喝彩,但是當時的觀眾卻沒有任何這些概念與經歷,當然看的一頭霧水。

最後不合時宜的是《黨同伐異》的上映時機。格里菲斯拍此片時是1915年,美國當時充滿反戰氣息。(參與一戰)但當電影在1916年未公映時,國內的風向標卻轉向擁戰,大多數美國人也都在摩拳擦掌準備給德國人一點顏色瞧瞧。但格里菲斯卻在這時不合時宜的提出愛與容忍,以及戰爭之無謂的觀念。票房的撲街也就可以預見了。


6 晚期沒落


史詩般的《黨同伐異》既成為格里菲斯藝術創作的高峰,同時也成為他的藝術創造的轉折點。


耗資數百萬美元的巨片,票房卻遭遇滑鐵盧。格里菲斯以他一貫高傲的偉大姿態擔負了《黨同伐異》的債務,包括膠片費用和全國公映的費用。格里菲斯在《黨同伐異》之後幾乎是在以畢生的精力償還這筆債務。


諷刺的是,當這些債務壓得格里菲斯喘不過氣,《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卻說明小公司小利潤想法過時了!大資本與大財閥才是未來。更諷刺的是,像格里菲斯如此自學發展出來的個人很難在財團系統中做事了。當獨立製片廠都熱火朝天的搬到西部洛杉磯的好萊塢,離群索居的格里菲斯仍一人堅持不融入時代的洪流。 1919年格里菲斯與查理·卓別林、瑪麗·碧克馥、道格拉斯·範朋克等人一起創立聯美公司,影片《殘花》便由聯美公司負責出品。


《殘花》(又名殘花淚)被普遍認為格里菲斯最後的傑作,此片完全在片場內拍攝,並深深的影響著一代歐美的電影人。《殘花》之後格里菲斯只拍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賴婚》。


需要說明的是格里菲斯並非被有聲片打敗,他的首部有聲片《林肯傳》深受評論界好評便佐證著這一點。

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將電影抬近藝術殿堂的男人- 格里菲斯


《林肯傳》為他倒數第二部影片,其後又拍了一部失敗的作品,此後便借酒消愁,1948年7月24日,格里菲斯在好萊塢Tempie醫院因腦出血含恨而亡,在他一手建立的電影圈中他卻成了邊緣人。


7 影響與成就


近景、特寫大全景、外景和景觀及實物來象徵及定義角色、平行交叉剪輯及後面發展成為成熟的古典剪輯、懸念保持、“圈入圈出”“淡出淡入”“閃回”等諸多手法技巧很難說都是格里菲斯首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語言在格里菲斯手裡得到相當系統化的使用。


格里菲斯對電影語言與邊界的探索與拓展,使他成為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個知識分子與詩人。

路易斯·賈內梯在《認識電影》中說:事實上,格里菲斯對電影藝術基本語言的貢獻超過電影史上任何人。


將電影作為一個工業看待,電影之父究竟是愛迪生、盧米埃爾兄弟還是另有他人有待商榷,但是若從藝術的範疇談論,格里菲斯是電影之父的不二人選。 格里菲斯不僅將電影抬進藝術的殿堂,早期電影工業諸多重要演員及導演如卓別林、麗蓮·吉許、瑪麗·碧克馥等從影前期都在格里菲斯門下學習成長。

卓別林讚許格里菲斯:“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老師”

吉許說:“對我們而言,他就是電影業,電影業是在他的腦中孕育而成的”


參考資料

1《閃回·電影簡史》

2 《外國電影史》

3 《認識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