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口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740年到1748年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普鲁士军队在国王腓特烈二世的率领下,两次击败奥地利军队,占领了富饶的西里西亚地区,使普鲁士的人口和领土一举增加了30%之多。

腓特烈二世用他的雄才大略和用兵如神为他赢得了国内人民的拥护,被尊称为腓特烈大帝,同时也带领普鲁士迅速崛起,一举跻身为欧洲强国之列。

丘吉尔口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伴随着神圣罗马帝国日渐衰微,各诸侯国群雄并起。此消彼长之下,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对欧洲的掌控力日益衰落,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在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奥地利女王玛利亚·特蕾西亚意识到普鲁士已经成了奥地利的头号敌人,于是,她主动向传统宿敌法国抛去橄榄枝。

在此之前,英法两国正在海外大肆抢夺殖民地,英国一直都在用金钱支持法国的宿敌奥地利,为的就是把法国的军事力量牵制在欧洲大陆。

普鲁士的崛起吸引了英国的目光,再加上奥地利主动向法国示好,为了继续牵制法国,英国转而支持普鲁士,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对手现在却成了盟友。

而在一百多年前的三十年战争中,法国为了争夺欧洲霸权,扶持丹麦,瑞典,甚至亲自上阵对奥地利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法奥两国积怨已久,属于传统宿敌。

此时在英国和普鲁士结盟的压力下,迫使法国不得不放下过去的恩怨,接受了奥地利的示好。于是,法国和奥地利这对老冤家摒弃前嫌,携手走到了一起。

俄国在十八世纪的北方战争中打败瑞典,一心想要吞并东普鲁士继续向西扩张,自然不愿意看到普鲁士的崛起,看到英国与普鲁士结盟之后,俄国果断撕毁了之前与英国签订的和约,转而与法奥结成盟友。

经过激烈的外交斡旋后,最终形成了以英国,普鲁士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为另一方的两大军事联盟。

(欧洲这些国家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丘吉尔口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队伍都分好了,那就开打吧。

1756年,准备充足的普鲁士先发制人,突然向萨克森发动攻击。实力相差悬殊的萨克森军队毫无招架之力,只勉强抵抗了一个多月便宣布投降。

1757年,普鲁士军队经过休整后,再次挥军南下,大举进攻波西米亚。普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围困了波西米亚首府布拉格。

与此同时,奥地利军队在道恩元帅的指挥下北上迎击普鲁士军队。法国军队也向普鲁士西部边境大力推进。俄国军队乘普鲁士国内空虚,大举进攻普鲁士东部地区。瑞典军队则在普鲁士北部的波美拉尼亚登陆。

战况急转直下,还在攻打波西米亚的普鲁士转眼间被奥地利,法国,俄国和瑞典四面包围,情势十分危急。

危难之际,腓特烈二世的军事才能和普鲁士军队超强的战斗力便展现了出来,在腓特烈二世指挥下,普军果断放弃波西米亚,调头击退法军。

随后又抽调精锐部队,急行军击溃奥地利军队。大部队回撤再将俄军逼出国境,以一敌四竟不落下风,利用法奥俄联盟协调不一致的间隙,将其逐个击破。

1759年,经过第一轮失败后,法奥俄联盟吸取经验教训,重新集结军队,协同作战,最后会师法兰克福,直逼普鲁士首都柏林。

英国这个欧洲第一搅屎棍从头到尾都没有出战,而是一直在后面给普鲁士打钱,嘴上喊着:"兄弟加油,我看好你哦"。

这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原本极力支持普鲁士的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被迫辞职,英国政府改变策略,不再对普鲁士提供财政援助,致使普鲁士雪上加霜,岌岌可危。

就在普鲁士面临亡国之际,历史却神奇的上演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

1762年,沙俄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病逝,她的外甥彼得三世继位,而彼得三世的父亲是一位德意志亲王。

从小在德意志长大的彼得三世,对普鲁士充满了感情,对雄才大略的腓特烈二世更是极为敬佩,他登基后立刻宣布退出对普鲁士的战争,并将俄国之前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全数归还,双方还签订了同盟条约。

希望与俄国交好的瑞典随后也退出战争,只剩下法国和奥地利军队,始终无法彻底击败普鲁士军队。

1763年,英国和法国宣布停战,并签订了《巴黎和约》,普鲁士与奥地利签订了《胡贝尔图斯堡和约》,战争宣告结束。

丘吉尔口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1756年到1763年,这场战争总共持续了七年,后世称其为"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期间,在主战场欧洲之外,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也进行着激励的战斗,致使战火蔓延到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等世界各地,先后涉及到加拿大,菲律宾,印度等十几个国家,受影响人口数千万,死亡人数近150万,是十八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一百多年后,温斯顿·丘吉尔回顾七年战争,称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