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法圣商君传》第三十八章行连坐轻罪重刑,一国法赵良就刑

垦田令颁布的第一年,整个秦国几乎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按照垦田令的配套法令,各乡邑需要每旬上报属地的农耕详情,气候如何,播种情况如何,灌溉情况如何,病虫害情况如何,全部都要详细上报,这让治粟内史及其属吏忙活得昏天黑地。

然而眼看着报上来的数字,治粟内史孙树却不觉丝毫疲惫,对比往年的数字,变法第一年,国府的田赋便要翻上一番还不止,除去给封主的三分田赋,依然能够比往年翻上一番。修习农学十余载的孙树,也算踏遍了列国土地,却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国有如此成就。最令孙树惊讶的,是国人对农耕的积极性,史无前例地高涨,几乎没有任何一户新国人耽误农时,都是早早地将分到手的土地精耕细作,按照孙树的估算,其产量一定会超过山东任何一国。

更令孙树惊讶的,是秦国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国人开垦荒地的面积超过了百万亩,尽管新开垦的荒地不用纳粮,然而五年之后,秦国的税源必将大增,如何不让掌管府库和农耕的孙树感到激动万分。

眼见得到了九月,秦国各乡邑再次沸腾了起来,那些分到土地的新国人最为积极,第一批粟米收割完毕后,便主动地开始向官府纳粮。相比于此前给封主纳粮的情形,可谓天壤之别。如今秦法明定,按照土地等级,十赋其一,剩下的九成都归自己所有,加上人人勤勉耕种,产量远远要比给封主耕种时高出了许多,一年下来,几乎要比此前两年的收成还要多。如此官府,怎能不让这些新国人感激涕零,纷纷主动纳粮,各乡邑的官吏纷纷感叹,往年征粮哪次不是一趟趟地去催,才能勉强收齐,像今年这般主动纳粮的盛况,是他们从来不敢奢望的事情。

还没到十月,整个秦国的田赋十成收了九成,各乡邑向栎阳国库的运粮车在秦川大地上络绎不绝。治粟内史此前已经根据上报的情形,请准卫鞅,加盖了二十座粮仓,卫鞅乍听之下有些不信,然而当孙树将详情一一回禀之后,卫鞅已经确认无疑,立即请命嬴渠梁,从军中调派了几个千人队,紧急赶建了粮仓。

正在嬴渠梁和卫鞅为了变法第一年取得的巨大成效兴奋的时候,各乡邑纷纷上报,剩下的那近一成人,大多都是此前游手好闲的游逸之民,或是没落贵族五谷不分,他们大多无粮可纳。由于首批变法法令中并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各地官吏不敢自专,向左庶长府请命处置。

卫鞅敏锐地察觉到,推行第二步变法已经刻不容缓,此时正是良机。这大半年来,卫鞅已经将第二批变法的法令整理完毕,与嬴渠梁一一确认通过。然而他们还要等待一个时机,若是垦田令推行遇到什么问题,那么第二批法令的颁行宁可推迟一点,再过一年也不迟。如今的情势证明了第一批法令的颁行极为顺利,只有少数国人不配合,而这恰恰是第二批法令打算解决的问题,卫鞅当机立断,向嬴渠梁奏明了原委,决定立即推行第二批变法法令。

遇到这种问题,本是意料中事,卫鞅早已拟定了相关法令,然而却在静待时机。如今时机一到,卫鞅将所有法官紧急召到栎阳,进行了为期两旬的集中培训,让所有法官对第二批变法法令了如指掌、倒背如流。所有法官通过考校后,第二批变法法令,便再次跟随三路特使先去了各个郡治,在同各乡邑法官一道,颁行于秦国所有的乡野。

第二批秦法的核心内容只有两点,其一是推行连坐法,构建完整的监督网络;其二是建立强化治安,强化垦田令的成果;其三是建立完整的法治体系。核心法条有七条:

第一条:推行连坐法,每五户编为一伍,相互监督,邻里犯法,必须出首举报,隐匿不报者受连坐,按同罪罪之;

第二条:禁绝私斗仇杀,致人死命者杀无赦,伤人者戍边三载,参与者戍边一载;

第三条:禁绝盗杀耕牛,违者没为官奴,不可抵赎;

第四条:禁绝不事农耕、荒废土地,违者没为官奴,不可抵赎;

第五条:禁绝偷盗、淫邪等轻罪,戍边三载;

第六条:禁绝抗赋,没收同等财物,并处城旦三月;

第七条:各郡邑法官对所有法条需一字不差地牢记,国人咨询,法官需刻两方竹简,将问话和答复明确记载,国人和官府各执一简,以备查证,法官但有错漏,以错漏之法条同罪罪之。


连载《法圣商君传》第三十八章行连坐轻罪重刑,一国法赵良就刑

除此七条之外,每条又衍生出数条至数十条不等的法条,计两百余条法令。核心法令照例悬挂张贴于所有郡县乡邑,一时之间,各乡邑间又是一番忙乱。

相比于第一批变法的群情高涨不同,第二批法令的颁行,乡野间一片寂静,远没有此前的轰轰烈烈。各乡邑的官员,按照紧急程度,最先处置的,便是那一批拒不纳粮的游逸之民,每个乡邑,都有数十名不等的游逸之民,被官府缉拿,不仅罚没了相应的财产,还都被强制服了三个月的城旦。

当一批批昔日的贵族,出现在乡邑的城墙之上时,秦国民众再次肯定了,秦法是言而有信的,昔日的贵族一个都没能逃脱,自己作为普通国人,更加没有机会逃过法令的约束。于是所有族长里正,紧急召集族人和邻里商议,对于第二批法令,该当如何应对。

让老秦人抗拒的,只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连坐之后,族人、邻里间都要相互监督举发,否则一人犯法,全伍获罪,这种不顾亲情的法令,让老秦人觉得不近人情,此时的天下正统思想是王道仁政,为尊者隐,为贤者隐,为长者隐,才是普世的价值观,如今要让自己举发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时间难以转过弯来。其二是禁绝私斗,老秦人快意恩仇,向来便是恩仇必报,如今官府一条法令便要禁绝,让老秦人觉得太过窝火。

卫鞅知道此中关节,推行起来必定艰难,于是便让各乡邑先从拒不纳粮的人先行下手,连坐法的推行暂缓三月。卫鞅相信,凭借自己对秦国土地的走访,凭借自己对老秦人的了解,假以时日必定能够想通,彼时再去推行,要远比现在立刻推行的效果好得多。

那些部族聚居的地方,族长们几乎每日商议,却迟迟没有定论,纵然有几个人站出来支持,也总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反对,于是一个多月过去,却始终没有结果。

新国人成为新国人后,也都根据分配的土地重新划分了辖区,十里为一里,因为原本的奴隶和佃农们没有所谓的族长可以管理,于是新国人的聚居地由众人公议,推选出里正,做为管理。里正召集众人的讨论则要顺利得多,对于连坐监督,众人起初还有些排斥,然而细想一番,国府给了自己新生,又分了土地,定然不会害自己,何况只要不违法,便不会连坐自己,真有人胆敢违法,也是他罪有应得,没有了亲人血缘的羁绊,不过旬日时光,新国人们便都认可了,觉得官府也是为了自己好,没有什么可反对的。至于禁绝私斗,新国人们的顾忌更少,历来私斗,死伤的大多是自己这种奴隶佃农,那些贵族们难得有几个冲在前面的,如今既然有了新法为自己撑腰,还有什么必要自己拼命,好好享受这得来不易的新生活岂不是好?

当第一个里将一切想通之后,这番理由便慢慢散布开来,在新国人中迅速取得了共鸣。于是又过了一月左右,几乎所有新国人聚居的里,都想通了,里正们约好了,一齐到各乡邑的法官处,请求编伍编什,支持新法。这一下所有的法官法吏便忙碌了起来,挨个里地开始编伍编什。而最为忙碌的,便是法官,新法颁行,各里里正都极为关注,所以每个里的里正都带着几个记性好的国人,纷纷前来咨询新法内容,唯恐违法而被处罚。

整整折腾了半年之久,所有新国人聚居的里,终于排查编伍完毕,第二批法令也向所有里正一一解释明白,新国人们终于安心了下来,虽然第二批法令更为繁杂,然而只要安心农耕,便基本没有违法的可能。

而氏族聚居的族长们,却是迟迟不见动静。血亲难舍,世仇难忘,如何国府一道法令,便要改弦更张。各族族长们于是四处活动,纷纷找到了封主们诉苦,封主们一番好言抚慰,却也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众多封主们又往来串联,昼夜商量,最终却都觉得,此时不宜正面抗法,否则便是当出头鸟,便会向那帮拒不纳粮的没落贵族一般,为新法祭了旗。

封主们最终不得不无奈地统治各族族长,如今秦国变法风头正盛,难以正面抗法,还是先行配合官府完成编伍,至于相互举发,只要族人齐心,谅他那几个法官法吏也无计可施,至于私斗,只要无人告发,乡邑的法官法吏同样是不得而知。

族长们领了命,极不情愿地向乡邑的法官法吏表示了支持,于是新一轮的编伍工作开始了,相比于新国人的热情,各个部族却是极为冷淡,很顺利地完成编伍工作,对于第二批法令的细节,却是极少有族长关心。只有当年曾与卫鞅深谈的嬴大壮,因为自己对私斗有着切肤之痛,便将族中稍有威望者全部带来,请法官详细讲明了第二批变法法令的内容。回族后,嬴大壮又详细地向族人说明了第二批法令的内容,以及官府的苦心,获得了举族的拥护,他也成了为数不多的拥戴第二批变法的族长之一。

又是半年的忙碌,秦川大地上终于安静了下来,第二年的大丰收也再次来到,短短一年时间,百万余亩的垦荒面积,再一次鼓舞了孙树和卫鞅,有如此勤劳的老秦人,秦国何愁不富强!

而在这两年的执政中,秦国名士赵良,因为推行垦田有功,在第二次变法中也算勤勤恳恳,所以从陇西郡的一个属吏,实授了频阳邑的邑令。第二批变法颁行的第二年,赵良原打算大展身手,建功立业,却不料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年七月,频阳发生了大旱,甘氏远支族人和孟氏远支族人因为争水,再次爆发了私斗,虽然规模不大,只有十几个人参与,然而孟氏的一个族人,还是在私斗中不幸身亡。消息报到频阳,赵良犹豫了,赵氏虽为嬴氏远支,却与甘氏、孟氏走得亲近,族人多有联姻,如果如实上报,则一定会得罪甘孟两族,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赵良,终于没能走出大义灭亲的这一步。

赵良强压住法官,不准上报左庶长府,自己连夜前往两族,请族中主事之人聚齐协商,如何私了,赵良保证此事绝不会上报左庶长府,三人一番计议,两族的主事便各自回去安抚族人去了。此事如果就此打住,似乎便不会出事。然而频阳私斗,在国人间却已经是传得沸沸扬扬,一向重诺守信的官府,却将这十几个参与私斗的人悄悄地放了回来。新国人闻讯,群情激奋,纷到频阳邑法官处出首举发,法官一次次要上报,却一次次地被赵良压了下来。

新国人眼见得事情毫无进展,便聚集了数百人,一齐到频阳邑来出首举发,法官当时便知道事情闹大了,顾不得上报赵良,甚至连北地郡法官都来不及上报,便带着此前的一应案卷,直奔左庶长府而来。卫鞅闻讯大怒,严厉斥责频阳法官怠政,亲率一千执法卫队,连夜赶往频阳。

当赵良还在安抚汹汹众人之时,卫鞅的马队已经开到,卫鞅面无表情,冷峻地发令道:“将赵良、法官押起来!”赵良大为不解,正要分说,却被卫队喝止。人群见到卫队和眼前情景,稍微安定了下来,静听来人说话。卫鞅环顾众人,一板一眼地说道:“赵良包庇罪犯,执法犯法,按秦法,着即罢去官爵,贬为庶人,戍边三载。”赵良一听,大呼冤枉,卫鞅丝毫不为所动,继续说道:“法官畏惧邑令,知情不报,渎职怠政,然因奉上命,为公罪,按秦法,降职为法吏,罚城旦三月。”法官心知卫鞅皆是依法决断,并无差错,口中喊道:“左庶长依法决断,下官心服口服!”

人群见来人一上来便处置了赵良和法官,又听法官称他为左庶长,这才知道来人竟是卫鞅,频阳小小的一宗案件,竟然引来左庶长卫鞅亲自处置,不禁连声高呼,赞赏不断。卫鞅没有理会众人,摆了摆手,待众人安静下来,继续说道:“诸位父老国人,秦法根基,便在举国一法,上下同治,赵良虽为邑令,更有大夫爵位,亦不可损秦法丝毫。执法尉何在,清点卷宗,连夜拿人,明日辰时,本左庶长亲自决断此案。”

一个百人队,根据卷宗所载,连夜便将参与私斗的十几个甘氏、孟氏族人缉拿到案。消息传出,清晨时分的频阳官府前,聚集了数千人前来旁观,卫鞅夜读卷宗,升堂后一一核对案情无误,依法将首犯判处斩刑,其余诸犯,伤人者三人没为官奴,其余人等戍边三载。

数千国人亲见左庶长卫鞅雷厉风行地将一直悬疑未决的私斗案迅速处置,且与法官所讲解的法令丝毫不差,不禁爆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拥戴之声。卫鞅依然没有理会,带着千人卫队,风一般地去了。

有诗赞曰:

仁政缓刑何其伪,姑息养奸法无存。

重典本为民无犯,大仁原来是不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