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公司裁員,地主家也沒餘糧了

" 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辦法。"

冬天過去不一定是春天。

" 在家辦公三個月後,你會發現自己失業了。" 這不是網上的段子,而是桑桑(化名)的真實經歷。

就職於北京某早期投資機構的她,在公司二線部門工作了 4 年多。此次裁員,她不是公司唯一一個,和她一同失業的還有投資部門的另一位同事。

對於被裁,桑桑並非毫無心理預期。她說,近段時間,身邊同在投資機構工作的朋友,不時傳出裁員或降薪的消息。

" 和前兩年資本寒冬的情況不一樣,那時候我們公司只是放緩了投資速度,這一次就像是被人摁了下暫停鍵,業務都停止了。" 曾經歷過 2017~2018 年資本寒冬的桑桑,最終沒能躲過今年的調整。

疫情加速器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 4 月 1 日,全國初創型企業(成立時間一年內)總量約為 719 萬家。目前,約有 16 萬家企業為 " 注吊銷 " 狀態,其中,註冊資本在 100 萬以內的中小企業約為 12 萬家,佔比在 75% 左右。

從企業的成長規律來看,無論規模大小,大多數企業的成長通常分為三大階段,即早期、中期、成熟期。

所以,相對應地,股權投資公司大抵也根據這三個階段被劃分為了三種類型,一類是早期的天使投資公司,一類是中期的風險投資公司(VC),還有一類是上市前期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PE)。

桑桑所在的公司是早期投資公司,投資的項目基本為創業企業,有的甚至還在種子期。這些初創企業就像嬰兒一樣,體量通常都不大。這也意味著,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這類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比較低。

另一方面,一旦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態發生較大變化,也會直接影響到投資他們的股權投資公司,並且這種影響往往是多維度,而非單方面的。

投資公司無論規模大小,員工多寡,有兩個部門最核心,一個是投資部,一個是募資部。

顧名思義,投資部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找好的項目進行投資,募資部的主要職責是找資金,為投資部的項目投資提供充足的 " 資金彈藥 "。

" 投資公司其實是依附在實體經濟上的,如果實體經濟大量萎縮,將意味著一些投資公司一方面沒那麼多好項目可以投,另一方面沒那麼多錢可投。" 上海杉復資本創始人範惠眾指出。

沒項目可投很好理解,但沒錢可投是什麼原因?

實際上,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只有當自己有錢的時候,才會拿出一部分資金去做投資。

範惠眾是這樣定義 " 有錢 " 這個概念的:一是手中有錢,二是預期有錢。手中有錢是指流動資金,預期有錢則是指自己在未來一段時間能賺到的錢。

當宏觀經濟環境遇到挑戰的時候,即便一些機構或人手中有錢,但是預期沒錢,他也不敢隨便投資。如此一來,投資公司的募資就會遇到困難。

目前,投資公司的裁員、降薪只是開始," 現在還不是高峰期,今年三四季度,將會有一批投資公司要倒閉。" 範惠眾預測。

不過他強調,這些公司的 " 死亡 " 本質上與疫情無關。從理性的角度分析,這其實是一次行業調整過程,疫情最多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出資人的影響

2014 年 9 月,國家開始倡導 "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015 年,股權投資市場便給予了熱烈的回應,各類型大大小小的機構紛紛入場。

一時間,投資行業也呈現了 " 大眾創業 " 的紅火景象。

在 2016~2017 兩年時間裡,股權投資行業熱度高漲,進入了 " 撒錢 " 的過程。

" 最瘋狂的時候,有些項目投資公司看兩天就決定投資了。還有一些公司根本不遵循估值邏輯,即便估值高得驚人也照投不誤。" 範惠眾說,一個項目要想看清他的競爭、上游、下游、客戶、高管、賽道等,至少得花兩三個月," 那段時間專業的機構寸步難行,我們公司一個項目也沒投出去,因為不敢投。"

然而,瘋狂過後是一地雞毛。2018 年下半年,股權投資市場進入一輪優化和整合的階段,這一度被外界解讀為 " 資本寒冬 "。

但實際上,從投資公司的角度來看,那時的他們並不缺錢,缺的是看項目的時間和機會,資本寒冬反而可以讓他們可以更從容。

前不久,中國基金業協會對外公佈,截至 2020 年 3 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存續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 24584 家。業內人士指出,大約有 70% 左右屬於小規模的基金管理人。

" 小規模的基金,此次受到疫情影響會最大。" 範惠眾說,因為這些基金背後的出資人通常是 " 散戶 ",一旦遇到外部環境變化,這些散戶出資人就有可能撤資。

在股權投資行業,出資人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類是機構投資人,他們的特點是穩定性最高。

比如政府引導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因為體量龐大,即便經濟環境有波動,這類型基金的波動也很小,比如險資的穩定性就是公認的。

第二類是超高淨值人群,他們的穩定性也較高。

目前業界普遍認可的超高淨值人群,是指個人淨資產在 1 億元以上的那群人。也有些機構認為,個人淨資產在 1 億元,可投資的現金在兩三千萬元以上的,才算得上是超高淨值人群。

第三類是散戶,這個群體在三類出資人中穩定性最低。當然,這裡的散戶和股票市場的散戶是兩個概念。

基金行業對合格投資人的認定門檻是 100 萬元,也就是說,散戶投資也是 100 萬起步的。這類群體的總資產通常在兩三千萬,現金三五百萬元左右。

簡單計算一下就會發現,1 個能夠出資 1 億元的機構相當於 100 個能夠出資 100 萬元的散戶。且不說,面對不同規模的出資人募資難度不同,單從出資人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來看,散戶與機構出資人也大相徑庭。

散戶投資人不少是企業高管、城市中產,年收入在百萬左右。疫情影響下,大多數企業很難獨善其身,而這群人的收入受到影響也是大概率事件。近來,也頻頻傳出企業高管減薪的新聞,經濟收入的波動,最終會使得他們更看重手頭的現金流。

所以說,一個投資機構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並不能單從機構自身的規模判斷,還要考慮這個機構的主要資金來源。

有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新募基金總額為 1.24 萬億,同比下降 6.6%。而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表明,2018 年市場募資金額同比也在下降。

顯然,市場的整體萎縮,將會進一步增加投資機構的募資難度,特別是一些規模較小,譬如手上只管理一兩個億資金的機構。

遠大前程

投資機構的商業模式有兩個重要的關鍵詞——找錢 + 找項目。將找到的錢,通過合理的估值,投給一個好的項目,再找到合適的機會退出,賺取數倍利潤,這是股權投資機構最完美的投資路徑。

但不光是找錢不容易,對投資公司而言,找到好的項目更加不容易。特別是 2020 年,將是整個行業更復雜的一年,危機隨時降臨。

英國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 · 裡傑斯特曾說過,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辦法。

怎麼預防?範惠眾認為,投資公司必須堅持走專業化的道路。專業化的道路,可以幫助公司比別人更早、更精準地把握未來的趨勢和機會。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專業化呢?範惠眾提出,專注是一個好方法。比方說研究醫藥,如果能連續盯著醫藥研究十年,一定能成專家。千萬不能今天研究醫藥,明天又看好消費,後天又被製造吸引。

專業化之外,還要考慮公司的品牌化和規模化。這三者不是先後遞進,而是互相影響的關係。

一個企業足夠專業,公司的品牌自然水到渠成,有了品牌之後,資金會自動找上門,規模化就可以慢慢形成了。

當投資機構的規模逐步擴大,人員分工就能更細,每個合夥人也能有更多時間專注於某個行業的專業化研究。

無論處於怎樣的大環境,範惠眾堅信,優質企業的生命力仍然會比較頑強。即便 2020 年市場上的投資資金會減少,但優質項目依然有機會凸現。

換句話說,當一些劣質項目 " 死亡 " 以後,反而會加快整個股權投資市場的出清並走向健康。

清科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底,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綜合指數波動上揚。第四季度,市場綜合指數為 167,同比上漲 14.99%,但是全年整體水平仍然落後於 2017~2018 年。

至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清科研究認為,VC/PE100 指數的波動性將會加大,指數的震盪週期也會延長。但另一方面,也會呈現頭部機構強者愈強,尾部機構競爭加劇的態勢。

" 我個人認為,這次疫情之後,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的基金一定會有更遠大的未來。" 範惠眾對行業發展信心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