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木卫二

1928-11-10 至 2020-07-06

出生于意大利罗马,写电影配乐,我听过他音乐会的莫里康尼走了。

他带给过我们那么多的旋律,也带走了那些旋律🎶。

我对这样一则必然要到来的消息,并没有感到特别悲伤。莫里康尼的音乐,浇筑在许多名片佳作之上,这让他独树一帜,深受世界范围内的影迷喜爱。没有什么比重温他的经典曲目来得更好的纪念方式了。

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莫里康尼,在我这里,有个专属于我的中文译名,叫“魔力康”。

意大利老头子叫什么,其实关系不是很大,是不是在微信上拼得出 Ennio Morricone,也不重要。只要他的电影配乐旋律在电视上被扒,在短视频乱入,在寂寞的硬座火车,在荒原的大卡车驾驶座上响起,在上海影城一号厅,在世博会音乐厅,在王家卫的拍摄现场,被昆汀反复引用……你知道,这是好听的音乐,它触动到你了,多么难忘的旋律,足够了。

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稀里糊涂跟着一群人去听了梦寐以求的莫里康尼电影音乐会。当晚空腹被一瓶金酒灌得断片失忆,瘫倒在朋友工作室。第二天一早,爬上一号线地铁,中途冲出车厢在人民广场站的垃圾桶时一阵干呕。

这是莫里康尼音乐,带给我最强烈冲击的一次体验,从听觉,心灵,记忆,到身体生理上的,似乎变异至承受不起,消化不了的酒精上头。

一定要加以辨识的话,那场🎵音乐会,我印象最深的是《黄金的狂喜》。当时还没有看过的《阿尔及尔之战》,和一曲永流传的《教会》,其他一些曲目听太多遍,即便返场加演加泪。

我这样的乐渣,五音不全,哼不来哆唻咪,但这不影响我看电影(自以为),并记住电影中的美妙旋律——莫里康尼谱曲的上百部电影。原因就在于,人不是机器,他是有记忆的。

我相信,从看电影的影迷,到爱电影的人,如果需要一些现象表征,莫里康尼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抛转入门级,稍嫌甜腻,荷尔蒙味道浓烈的托纳多雷西西里三部曲(《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之后就可以有——其实是之前就已经有了的,口感干咧,后劲浓烈的《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昏三镖客》,以及电影史都不会忘记的往事三部曲系列,《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国往事》。

他自成一个电影音乐的宇宙。即便没看过多数以上电影,你还是很容易在昆汀和王家卫的电影里,听到莫里康尼。为了让演员入戏,王家卫是直接在拍摄现场,播放莫里康尼的曲子。这种制造情境的方法,也打破了大家以为电影配乐只是给电影锦上添花的想法。原来莫里康尼的宇宙,不仅可以让不同的电影类型相兼容(即便看起来成色不佳的一些片子),也能在看完电影之后,重温电影之前,甚至是在电影制作当中,就发挥它的神奇魔力功效,百多年电影史上玩配乐的,能做到像他这样,被后辈们薪火相传的,一只手大概就数得上来了。

所以,原谅我用一组大词——莫里康尼,是与爱电影的感情,兼容并包的。

莫里康尼作品的美妙,也不局限在前面提到的“大部头”上。像遭到不少人诟病的《教会》,如果不是因为有莫里康尼传世的电影配乐,它一定会被踩得更厉害。

还有1966年,摄人心魄的《阿尔及尔之战》。我是在电影院屏息观看,领教什么叫人民群众战争的汪洋大海,那里有千万种声音。

当你看完电影,虽然感同身受,能说的话,找人倾解,想表达的欲望或者能写下的字竟是那么少的时候——

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请打开音乐播放器▶️,莫里康尼就在那里。

作 者

点击关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

木卫二

进公众号页面 点击右上角

设为星标收藏👌

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1928-11-10 至 2020-07-06


出生于意大利罗马,写电影配乐,我听过他音乐会的莫里康尼走了。


他带给过我们那么多的旋律,也带走了那些旋律🎶。


我对这样一则必然要到来的消息,并没有感到特别悲伤。莫里康尼的音乐,浇筑在许多名片佳作之上,这让他独树一帜,深受世界范围内的影迷喜爱。没有什么比重温他的经典曲目来得更好的纪念方式了。




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莫里康尼,在我这里,有个专属于我的中文译名,叫“魔力康”。


意大利老头子叫什么,其实关系不是很大,是不是在微信上拼得出 Ennio Morricone,也不重要。只要他的电影配乐旋律在电视上被扒,在短视频乱入,在寂寞的硬座火车,在荒原的大卡车驾驶座上响起,在上海影城一号厅,在世博会音乐厅,在王家卫的拍摄现场,被昆汀反复引用……你知道,这是好听的音乐,它触动到你了,多么难忘的旋律,足够了。


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稀里糊涂跟着一群人去听了梦寐以求的莫里康尼电影音乐会。当晚空腹被一瓶金酒灌得断片失忆,瘫倒在朋友工作室。第二天一早,爬上一号线地铁,中途冲出车厢在人民广场站的垃圾桶时一阵干呕。


这是莫里康尼音乐,带给我最强烈冲击的一次体验,从听觉,心灵,记忆,到身体生理上的,似乎变异至承受不起,消化不了的酒精上头。



一定要加以辨识的话,那场🎵音乐会,我印象最深的是《黄金的狂喜》。当时还没有看过的《阿尔及尔之战》,和一曲永流传的《教会》,其他一些曲目听太多遍,即便返场加演加泪。


我这样的乐渣,五音不全,哼不来哆唻咪,但这不影响我看电影(自以为),并记住电影中的美妙旋律——莫里康尼谱曲的上百部电影。原因就在于,人不是机器,他是有记忆的。


我相信,从看电影的影迷,到爱电影的人,如果需要一些现象表征,莫里康尼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抛转入门级,稍嫌甜腻,荷尔蒙味道浓烈的托纳多雷西西里三部曲(《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之后就可以有——其实是之前就已经有了的,口感干咧,后劲浓烈的《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昏三镖客》,以及电影史都不会忘记的往事三部曲系列,《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国往事》。


他自成一个电影音乐的宇宙。即便没看过多数以上电影,你还是很容易在昆汀和王家卫的电影里,听到莫里康尼。为了让演员入戏,王家卫是直接在拍摄现场,播放莫里康尼的曲子。这种制造情境的方法,也打破了大家以为电影配乐只是给电影锦上添花的想法。原来莫里康尼的宇宙,不仅可以让不同的电影类型相兼容(即便看起来成色不佳的一些片子),也能在看完电影之后,重温电影之前,甚至是在电影制作当中,就发挥它的神奇魔力功效,百多年电影史上玩配乐的,能做到像他这样,被后辈们薪火相传的,一只手大概就数得上来了。


所以,原谅我用一组大词——莫里康尼,是与爱电影的感情,兼容并包的。


莫里康尼作品的美妙,也不局限在前面提到的“大部头”上。像遭到不少人诟病的《教会》,如果不是因为有莫里康尼传世的电影配乐,它一定会被踩得更厉害。



还有1966年,摄人心魄的《阿尔及尔之战》。我是在电影院屏息观看,领教什么叫人民群众战争的汪洋大海,那里有千万种声音。


当你看完电影,虽然感同身受,能说的话,找人倾解,想表达的欲望或者能写下的字竟是那么少的时候——


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请打开音乐播放器▶️,莫里康尼就在那里。






作 者

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莫里康内,那个最会打动人的音乐家,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