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談“雙循環”:中國經濟有三大優勢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8日訊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今天在2020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表示,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每年還可以為世界的增長貢獻30%,將依然是世界上增長最快、市場擴張最快的國家,會給企業家提供最好的舞臺。

林毅夫表示,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能夠適應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展望。我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有短期的原因,同時也是經濟發展基本規律的結果。

“短期來看,受疫情影響,全球貿易萎縮、中國出口額降低,因此‘中國製造’需要更多地依賴國內循環。但長期來看,隨著經濟體量增長,出口額佔經濟總量比重將持續下降,服務業比重則會上升,國內市場成為主體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成果。”林毅夫說。

不過,林毅夫強調,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代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需求不重要。經濟要發展好,每個國家都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中國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要發展,同時也要利用國內的發展進入到國際市場。中國充分利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會給其他國家帶來機遇。

林毅夫分析指出,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優勢主要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傳統產業上的“後來者”優勢。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098美元,和美國6萬多美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其次是中國在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5G、萬物互聯的新產業革命上面的優勢。中國有全世界最完備的產業,有全世界最好的供應鏈,在短週期的新產業革命上面,中國有半道超車的優勢,可以和發達國家齊頭並進。第三是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也是世界第二大市場。市場越大抵抗外來衝擊的能力就越大,所以中國在未來可以維持比其他國家更穩定的發展。

“只要利用好這三個優勢,中國經濟在2030年之前仍有每年8%的增長潛力。” 林毅夫說,正常年份可以保持6%左右的增長,會比其他國家高出3個百分點的增長。即使受到像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在2%-3%之間,但是全世界的增長可能是負5個百分點,美國可能是負8個百分點,歐洲可能是負10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林毅夫相信,中國經濟的發展會給企業家提供廣大的市場,只要抓住這個機遇,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就會有更多的企業進入世界領先行業。

本文源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