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機構們惹的禍,板子最終都會拍到小機構頭上

最近教培行業真可謂是多事之秋,某知名美術培訓機構西紅柿田、某知名文化課輔導機構特別勝、某知名少兒英語培訓機構西瓜街,某知名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帝王家紛紛傳出退費難、關門跑路相關的消息,到底是個什麼狀況,大可以讓子彈多飛一會。


另外一個方面,教育主管部門最近一再強調體育要在中考和語數外同分,美育教育要進中考。好像又是對於素質類藝術類培訓科目的一大利好。而同時,又看到安徽福建兩省率先取消了少數民族加分政策。結合各方面的信息來看,至少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難度會逐步降低,而廣度會持續延展。

大機構們惹的禍,板子最終都會拍到小機構頭上

再一方面,杭州主管部門也發佈通知,對於教培機構實施公戶統一資金管理,並且設定了最低留存金額和最高提取金額。而類似政策在很多的地方都已經在嘗試,據我所知杭州是唯一明確了具體落實時間的城市。即使我們都知道不管是10萬還是30萬,根本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是主管部門起碼也得有動作,以表示自己並沒有不作為。

以上各種情況彙總起來,作為教培人到底可以做些什麼呢?最近連美國總統的笑話都開始日漸稀少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好好花點心思來檢討一下疫情之後我們到底都幹了些啥?老辦法去不了新地方,新思路還沒有形成,外部環境已經在急劇改變了。

以下是我真正想說的:

大機構們惹下的禍,板子最終都會拍在小機構身上。


一家總部註冊在一線的培訓機構,其在某三線城市的直營校關門了,請問到底是去總部維權還是在本地維權。你絕對可以預想到,連直營校的人影可能都找不到。難道你要大張旗鼓的跑去總部所在地去維權?成本是不是有點高?比如某西紅柿田上海和福州的校區出現了問題,其給出的回覆就是那是加盟校而不是直營校。問題是你報名的時候會去特別關注是加盟校還是直營校嗎?然而加盟校做好了,品牌方受益,加盟校如果做不好,品牌方切割。


而且我非常懷疑這些打著加盟旗號的機構的營業執照裡面是否真的含有特許經營的營業範圍。而最近出現的各種負面的事件,哪一家不是加盟又直營的全國性的機構?家長維權難的對象,是那些家門口的工作室嗎?是那些一遍又一遍主管部門備案的當地機構嗎?俗話說的好,這些地方性的中小機構就是屬於典型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主。然而,最可氣的是板子還真的就打在這些可憐蟲頭上了。比如以各地公戶統一管理教培機構資金的各種通知。

大機構們惹的禍,板子最終都會拍到小機構頭上


對了,你們存在OFO裡面的錢,退回來了嗎?你打算去找誰?


“竊鉤者誅,竊國者候?”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預付費本身就是一種合理的市場存在


如果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比如《小時代123》,如同被餵了一口翔,你說要退票?


如果我們點了一個外賣,送過來之後你發現好難吃,你說我不要了,你要退錢?


如果我們買了一個騰訊視頻的會員,你發現上面的資源太爛,你說不想用了,你要退費?


你比較常態化的選擇是什麼?以後我再也不看郭小四的電影了,我以後再也不去訂那家的外賣了,我以後再也不去買什麼視頻的會員了。


而你之所以去選擇提前付費是因為你通過對方的宣傳、口碑、內容體驗等等選擇了相信,最終你採取了購買的行為。這一類別的服務產品共同的特點就是很難以去量化,多數時候是根據個人的感受和體驗來決定其服務的價值。


大機構們惹的禍,板子最終都會拍到小機構頭上


那對於教培機構而言,有試聽體驗、有顧問講解、有營業資格、有內容說明、有服務協議,這些內容實際上就是在建立彼此的信任和約定雙方的權責。


基於以上,對於預付費的態度應該是:是否清晰的瞭解對方的資質和能力(包括環境、資質、內容、教材等),是否有一個合理的付費方式(比如三個月付費週期),是否有一個合理的監管措施(比如是否有一個明確的維權機制和途徑)。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預付費的制度還會持續存在,這裡涉及到的因素非常之多。就如同我一直強調的,未來五到十年可能是教培行業野蠻生長狀態最後的光輝歲月。

最後,我一直有個疑問,如果是教培機構是一個市場主體,到底是市場監督管理局來管還是應該教育部門來管呢?管轄權的問題如果解決不了,那這個行業永遠都是帶著緊箍咒。長此以往,別說教培機構的運營常態化了,就連家長群體的基本利益都無法得到保障。


新師道研習社致力於“賦能教培機構,成就區域領先”

協助眾多教培機構“讓盈利成為常態,讓教育迴歸本質”。

更多資訊請點擊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