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验总结

从2016年起,由于职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很喜欢读书了,目标是10年读2000本书。感谢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线上知识服务商增多,读书学习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也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取,爱学习的人如鱼儿跃入大海-畅快。(但愿是生活在海里的鱼儿,否则,会水土不服,活不久。)

我的职业决定我涉猎的知识范围要很广,管理类书籍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边界很大的领域,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产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等,我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读这一方面的书籍,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了解,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把企业放在环境中看,往外、往深的领域扩展,就到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结合最紧密的就是心理学了,包括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等,虽各有交叉,但又有相对独立的部分。所以,这就要求我得快速大量的读书。

对于读书到底是追求数量,还是追求质量,一直是很多人争论的话题。对于我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待,不是非黑即白的。首先,对于我个人来讲,量是必须要上去的,职业属性决定的。其次,数量与质量、速读与精读,从来都是看对象,区别对待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要在哪些地方慢,在哪些地方快的问题。专业领域经典的书籍,我一定会是慢慢读的,有时候可能一个月才翻完一本书,而一些当下流行的热门书籍,我会读得很快,2个小时-5个小时就能读完一本,对于这些书籍的内容,我也只求知道,吸收几个关键的结论,不会反复的思考。

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书。一个来源是看朋友圈的几位大牛的分享,这几位都是咨询和培训行业的资深人士,他们推荐的书,我一般都会找到读。如,昌国老师就是其中一位。第二个来源是每天听书,听完半个小时的书籍内容介绍,如果是对工作有帮助的书,我就会再自己读一遍。第三个来源是经典书籍的后面引用的其他书籍,被引用的书籍越多,越是经典,这种方法找出来的书都是成串的,是主题阅读的好方法。

每周我会将经典的书籍与流行书籍交叉着读。经典的书籍逻辑严密,读起来是很耗费脑细胞的,长久的读书会感到疲惫,这时,我就会将流行的、简单的书籍穿插进来,换换脑子。有时候,工作累了,也会去读这类的书籍。读书已成为我休息的一种方式。阅读经典的书籍,我会形成思维导图或者PPT,以便后续复习、查阅、借鉴。而流行的书籍,则在读书APP中用听+读的方式,一边听一边读,会让自己专注,不会出现读一下就被打断的情况,这是保证快速阅读的前提。

最近,发起了共读的活动,针对的是大部头、难啃的书籍,对于这样的书籍,一个人独自阅读是很难坚持的,一般20页就会放弃,最好的方式是一群人共读。这种相互监督还带有惩罚的机制,能够让人坚持不懈,即使这本书晦涩难读,也不会放弃,《战争论》就是这么啃下来的。

我个人认为,关于读书,从来不存在一定得如何读的规律。个体有太多的特殊性了,头脑中的认知不一样、需要不一样、个性不一样,这就导致读书方法、习惯都不一样。看到别人读得多,不用焦虑,读得精也是一种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