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活着不如好死

近日国内最重要的新闻,应该是何鸿燊的离世。赌王享年98岁,离长命百岁仅一步之遥。

据报道,2009年何鸿燊跌倒撞伤头部昏迷,直至去世,11年间治病总共花费了14亿港币之巨。钱是赌王打拼一生赚来的,如何使用别人不容置喙,不过我还是觉得这14亿花费不值得。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我想说,这句话害了很多人。

从2009年跌倒住院后,赌王一直深居简出,很少露面。这期间,他陆续经历了中风、帕金森、肾衰竭、心脏骤停等种种问题,可以想象,这11年的生活质量一定相当糟糕。

遇到类似问题,相比富豪,穷人家庭面临更艰难的处境。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老人重病卧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独生女儿辞职专心照顾父亲,长期经受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折磨,最终患上了抑郁症,常有自杀的冲动。

面对疾病和衰老,是付出痛苦、失去自由和拖累亲人的代价,依赖医学试图延长生命,还是平静接受现实专注当下的生活,亦或是寻求加速死亡的进程,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的一个医生同学告诉我,对于医生来说,如果自己病危的时候,他们一般希望不要抢救,因为在ICU,病人被扒得精光,像块猪肉一样被摆在病床上,而且全身插满导管,没有丝毫尊严,而且一旦进入ICU,临终的岁月将变得孤苦难捱。

深处病痛之中,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医疗有其局限性。医疗救助的目的应该是让人回归有意义和有质量的生活。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饱含人文精神的名言,客观地说明了医生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救治和坚持都有意义。在无力挽救的时候,医生应当说服病人,避免高价买折磨,采用姑息治疗减轻痛苦,尽可能幸福地度过最后的时光,而不是以救治的名义造成更多伤害,这才是面对死亡最好的选择,也是对病人真正的人道关怀。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姑息医疗的原则是:

  • 维护生命,把濒死认作正常过程;
  • 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
  • 减轻疼痛和其他痛苦症状;
  • 为病人提供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直到他们去世;
  • 在患者重病及去世期间为家属提供哀伤抚慰和其他帮助。

幸福才是一个人希望活下去的理由。没有幸福,生存也将失去意义。

我们听过、见过太多类似悲伤的故事,有些人被无法治愈的疾病折磨得生不如死。我坚定地希望,国家能够有朝一日通过立法批准安乐死。人不能选择生,在姑息治疗也无法解决痛苦的情况下,应该有权利选择死。

体面地跨越生命的终点,胜过无谓而痛苦的坚持。保持人最后的尊严和情感,比延长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

我们出生,成长,奋斗,享乐,直至器官开始衰老,记忆减退,智力退化,多数人逐渐思想固化,不思进取,等到老年,各种疾病缠身,纵有香车美人,美酒美馔,也无福消受,更别提诗与远方。此种状态下,耗巨资延长生命,对于自己是痛苦,对于社会是资源的浪费。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死亡就是这个世界设计完美的回收机制,让人类可以生生不息,永远保持活力,不断进步。

从三十岁开始,人的心脏泵血峰值开始逐年下降;到了四十岁左右,肌肉开始衰退,大脑的处理速度开始降低;从五十岁开始,骨密度以每年1%的速度降低;六十岁时,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仅为二十岁时的三分之一;七十岁的时候,大脑灰质逐渐减少,头颅会空出大约2.5厘米的空间,所以老年人摔倒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八十岁时,我们会丢失25%-50%的肌肉;到八十五岁,40%的人都会患有老年痴呆。皮肤细胞内部清洁废物的机制会随着年纪增长而慢慢失效,残渣聚集形成老年斑,眼睛的晶状体弹性也会逐渐降低。

上述衰老的过程,以及最终的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不管储存了多少正能量,也不论喝掉多少心灵鸡汤,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生命有始有终,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

不论任何年龄段的成年人,都有必要思考这个话题,即使正当青春年少。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正因为有终点,向死而生,这段人生旅程才值得珍惜。

当我们敬畏地仰望星空,谦卑地面对自然,意识到自己仅仅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这暂时属于我们的身体发肤,终将回归自然,化为土壤、空气和水,无声地散布在森林、草原、沙漠、高山、河流和海洋,等待着有机会成为新生命的一部分,重新开始一段奇妙的旅程。

理解了死亡,人生的终点就不再是无力面对的畏途。到了那一天,我们就有勇气用平和的心与世界告别,如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所讲:“请自然地通过这一小段时间,满意地结束你的旅行,就像一颗橄榄成熟时掉落一样,感激产生它的自然,谢谢它生于其上的树木。”

赖活着不如好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