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導讀:

淘淘今年5歲,去樓下玩兒的時候,鄰居阿姨牽著一隻小博美,看到淘淘後,屁顛屁顛的跑過來,繞著他蹭來蹭去,表示友好,可是淘淘卻嚇得大哭。

爸爸蹲下來,摸著小狗的頭說:“哭什麼呀,這小狗多可愛,你看它喜歡你才來找你呢,你摸摸它看。

淘淘一把抱住爸爸,哭得更厲害了。

爸爸無奈只能抱起淘淘,安慰到:“你不是最喜歡汪汪隊嗎?天天、毛毛、阿奇這些不都是狗嗎?”

說了半天,淘淘完全聽不進去,還是不停的哭。

此時,爸爸的耐心已經消磨的差不多了:“虧你還是個男孩子,一個狗有什麼好怕的,真沒出息。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誰規定男孩子就不能有害怕的東西?小孩子有恐懼的東西很正常,有可能他之前被狗嚇到過,也有可能別人告訴過他狗咬人,需要離遠點兒

可是,大人總是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逼孩子懂事,卻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曆程,他們所有的常識和經驗,都需要在生活中點滴的積累。

哪怕成年人也有很多會害怕狗的,如果僅僅因為一個行為給孩子貼上標籤,而不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朝著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孩子需要慢慢的長大,父母切勿急於求成,8歲前,有4件事情千萬別逼著孩子做。

第一、逼孩子勇敢

真正的勇敢不是逼出來的,是在愛和鼓勵的滋養下,內心自然產生的力量,如果逼孩子勇敢,只會讓孩子的心靈更加脆弱。

那天在遊樂場裡,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排隊過一個“獨木橋”,其中一個小男孩一直站在旁邊羨慕的看著,媽媽鼓勵了他幾次,孩子就是不敢上去,看著別的孩子依次玩兒的不亦樂乎,男孩的媽媽勸說無效,無奈的跟旁邊的家長說:沒辦法這個孩子天生膽小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孩子害怕可能有兩種原因:有的孩子的確是天生的謹慎性格,另一種就是孩子有過類似的經歷,產生心理陰影,不想把自己再次置於險境

無論哪種情況,對於孩子的恐懼,父母要做的首先是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要否定或者打擊他。“這有什麼好怕的”這種話出口,除了讓孩子心理更加自卑外,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父母需要用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看看能否逐步克服心裡的恐懼。比如,這個想過“獨木橋”的孩子,既渴望又害怕,作為媽媽可以把孩子抱上去,然後在旁邊扶著他, 讓孩子知道有困難,媽媽可以和他一起克服,這樣他們才會有安全感,然後逐步克服內心的恐懼。

退一步想,誰又能對所有事情都大無畏呢?人的一生有那麼幾件害怕的事物,也沒什麼關係。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第二、不允許孩子頂嘴

昨天晚上,Ada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玩具在那裡唧唧歪歪,埋怨我收拾家把她玩具給整沒了,我非常生氣,說你自己的東西不收拾好賴別人。

後來我說你要是在嘰歪,我給你貼兩個哭臉,她回敬道:我這只是正常的情緒表達,你不要用那個來威脅我

然後,因為回家比較早,她要求先看一會兒動畫片再寫作業,我答應看一集,看完後她還是意猶未盡,不甘心的關了電視後,寫作業也有點心不在焉。

然後我說:你寫作業的這種狀態,讓媽媽很是不滿意,我覺得我有必要表達一下我內心的情緒和想法了。

Ada淡定的回覆:你就盡情的嘰歪發飆吧O(∩_∩)O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我把對話分享在朋友圈裡,大家都笑得不行,說你家姑娘太會頂嘴,可以當個段子手啦。

孩子頂嘴,其實並不是壞事兒,他頂嘴也是有主見的表現,尤其是有理有據、不胡攪蠻纏的據理力爭,既能鍛鍊邏輯能力又能鍛鍊表達

會頂嘴的孩子,內心安全感更強,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是不敢頂嘴的,因為不確定頂嘴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如果能為自己帶來暴風驟雨,他就會關閉自己的心門,對父母言聽計從,獨自嚥下所有的委屈。

忍受不了孩子的冒犯, 慣用權威逼迫孩子的父母,請仔細想想,你希望得到一個聽話的孩子,還是一個獨立有主見的孩子呢?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第三、不許孩子發脾氣

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沒使過小性子,發過脾氣吧。

孩子發脾氣時,大部分父母都會很煩躁,尤其是試著哄孩子,卻怎麼也哄不好,這時候內心很容易處於崩潰狀態。

其實,孩子鬧情緒的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需求,發脾氣的時候,恰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發脾氣不是壞事,只是尚不會處理情緒的孩子,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我們知道,2歲左右,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孩子特別喜歡說不,一不稱心就發脾氣,如果不讓孩子發脾氣,其實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發脾氣對小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釋放,父母能夠循循善誘引導孩子,孩子就會順利的度過這段時間,還有的時候,孩子發脾氣是有樣學樣,如果大人經常發火,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也就不能怪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了。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第四、不要比別人家的孩子

太多的父母,不自覺的拿自家孩子跟別人比,從剛出生比身高體重,再到誰會爬、誰會走,到上幼兒園的表現,才藝和學習成績,總是有意無意的會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孩子哪裡做的不好,就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靠讚美別人的孩子,貶低自家孩子,希望以此來激勵孩子。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別人家的孩子成為了多少孩子一路走來的噩夢,直到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後,還在被父母比較。

孩子的自我肯定非常重要,而未成年前的認知大部分來自於父母的評價。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希望得到來自父母的正面評價。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只要背後有父母做支撐,孩子就有闖蕩世界的勇氣。

即刻起,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不斷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父母吧!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