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憶事:北京路上曾經的“小白樓”

文/吳金遨

在上個世紀,我們銀川從老城區到新城區有兩條橫貫東西的交通要道,一條叫銀新南路,另一條叫銀新北路。

改革開放的年代,銀川城市面貌變化很大。

大銀川建設更使這座塞上古城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銀川自從修了八車道,城市格局整個為之一變。

在變銀新北路為今日的北京路過程中,經歷過的人依稀還記得,就在這裡,曾有一座“小白樓”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銀川憶事:北京路上曾經的“小白樓”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在2002年之前的銀川郊區由於屬城郊地區,在建設規劃方面管理不規範。

1998年,一家叫寧夏華建建築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在缺少相關手續的情況下,就在原銀新北路投資興建了總面積4800平方米,總投資約480萬元的一棟綜合樓(俗稱小白樓)。

沒啟用就被市城管部門確定為違章建築。這之後,一直閒置。

2003年,自治區黨委決策實施“大銀川”建設,由於市轄區劃作了重大調整,原銀新北路一帶隸屬金鳳區。

隨著銀川城市重心西移,金鳳區成了銀川城市核心區。加上銀川作為自治區首府承接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舉辦任務,所以根據建設需要,新區開始大規模拆遷。同時,北京路也被拓寬為八車道,路邊輔以50米寬的規劃林帶。由於小白樓佔用了28米寬的規劃林帶,被列入拆遷範圍。

當時的新區成了一片平地,可小白樓卻仍然孤零零地矗立在路邊。

如果要拆,480萬的投資將在瞬間化為烏有,對於一個民營企業損失太大。況且,據時任城市規劃管理局的總工是亞明說,“小白樓”的高度還是城市標識之一;不拆,它的存在將會影響到“大銀川”建設的整體規劃。小白樓何去何從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自治區、銀川市相關部門在綜合分析了該樓的建築結構和所在地段的沙土質量後,本著把損失降到最低的原則,決定對它進行整體平移。

所謂平移,就是利用託換工程原理及整體拖動技術,在不改變建築物整體結構、不影響其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將建築平移至規劃預定位置的一種特種施工方法。

它與平常的異地新建方法相比較,不僅可以保持原貌、費用低、工期短,還有施工期間二層以上仍可繼續使用等的優點。

但偏於一隅的寧夏,有史以來從未使用過這種平移技術,無任何經驗可資借鑑。

另外,該樓高9層(局部10層),重7000噸,而國內整樓移動史上最高的移動記錄是9層,它的移動意味著,不僅填補我區整樓移動的歷史空白,而且將向全國整樓移動的記錄發起挑戰。

為了保證移動的質量,2003年7月11日,華建公司通過互聯網向全國發出了招標公告,包括臺灣公司在內的10家企業參加競標。

經過層層篩選,瀋陽特種建築公司以157萬元的報價取得了工程的承建權。(我國大樓整體平移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目前全國已有40多座大樓被整體“搬家”,超過國外大樓平移的總和。)

銀川憶事:北京路上曾經的“小白樓”

2003年7月28日,華建公司綜合樓整體平移工程正式啟動。工程的第一階段是,一方面要鋪設整樓平移所需的軌道,另一方面要將小白樓的地基基本掏空,並依照需要在規劃好的地方(向北38米處)重新建築地基。

瀋陽特種建築工程公司是有全國影響的企業,公司從1994年開始,先後完成了磚混結構的本溪市軸承廠職工住宅、包頭市工商銀行綜合樓、湖北武漢鐵路分局印刷廠綜合樓、陝西西安億通公司綜合樓等十幾座建築物的平移工程,沒有發生一次意外。

正是憑著優良的技術和口碑,該公司才在銀川小白樓平移招標中勝出。

公司經理王立江親臨一線,對工程過程嚴格把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把整樓平移過程作了生動的描述。

樓房平移的原理與火車運行類似。第一步,要給樓體進行基礎加固,然後在原址與新址之間修建下軌道梁,這就像給火車鋪鐵軌,房屋將在下軌道樑上移動。

第二步,在樓體的底部澆築混凝土——這是為了加強樓體的整體剛性,以提高它的抗水平力能力。

第三步,將地基切斷,樓體的重量就壓到下軌道樑上。軌道與托架之間有滾軸,滾軸就像火車的輪,這樣整棟樓房就變成了可移動的物體。在千斤頂的推動下,樓房就可以移動了。

第四步,等到達預定位置後,再把樓體固定在新地基上就可以了。雖然整樓平移的過程說的很清楚,但王立江經理在具體平移過程中,一點也不輕鬆。

王立江說:“從接活的那一天起,我的心就懸了起來。因為小白樓的平移,無論是高度、重量,還是結構在以前幹過的活中均屬首例。樓體佔地面積小,樓層高,平移難度比我們以往平移的工程都要大。”

除此以外,2003年10月25日,就在小白樓向後平移的前夜,一個意外考驗了小白樓平移工程。

晚上8點40分左右,王立江經理在小白樓平移工地巡視,突然覺得腳下的地基在前後搖擺,再看看小白樓,樓體看不出有什麼晃動,可下端安裝的滑輥似乎在向北滑動。“小白樓自己會走?”當時,住在大樓三層的員工們也感覺出椅子在前後搖晃。就在眾人納悶、擔心的時候,消息傳來:是地震了。

他連忙繞著大樓檢查了一圈,發現軸線基本沒偏差,這才放下心來。

銀川憶事:北京路上曾經的“小白樓”

第二階段,根據小白樓的特殊情況,瀋陽特種建築公司的施工也格外謹慎。

公司著手小白樓平移前兩步工作。一是加固樓體基礎。並根據小白樓樓體重量,共配製了14臺千斤頂和14條滑道,結合樓體結構,佈置了200多個滑點。二是把小白樓地基切斷。

2003年10月26日,當小白樓從地基上被整體“切開”後,樓體的重量就壓到下軌道上,在巨型千斤頂的推動下,小白樓正式移動。

由於受外界環境、氣溫等影響,樓體運動速度不等。平均每天后移3米——5米,到10月30日,5天時間已經平移了23.6米。

到11月2日,移動了40米的小白樓到達新地基(標的是38米,後來商定至40米)。

經過後期用鋼筋混凝土澆築重新加固,將上下軌道連為一體,小白樓的平移工程全部竣工。

小白樓的整樓平移工程,在銀川城市建設中不過是一個小插曲,但它的意義卻非同一般。

其一,不僅在銀川乃至在寧夏填補了這項平移技術的空白。整樓平移正如當時評估的那樣,可以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從平移後的工程質量上講,由於整體的加固,甚至超過了原先的建築質量。

其二,它創造了全國整樓平移的新高度。正如施工方所言,小白樓的成功平移,無論是高度、重量還是結構在全國均屬首例。在行業內攀登了平移技術新高度。

遺憾的是,小白樓終究沒有存在下來。

這又是為什麼呢?

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多方打探,在位於滿城南街的一棟高樓大廈中,找到了當年的寧夏華建公司。

聽了來意後,工作人員說,公司的法人不知換了幾撥,原先小白樓的事,僅僅聽說過,沒有一個知道內情的。

再一打聽,當時的董事長、總經理張發國已去世。

看來,從華建公司瞭解原因已無望,只能另闢蹊徑尋找真相。

當我從建築行業管理層面尋找知情者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訪得一位參與此事瞭解內情的城市規管部門官員。

他給我釋疑解惑,談了小白樓不得不拆的原因。

原來,小白樓的確費了很大勁,成功向後平移了40米。但隨著北京路建設規劃的確定,以及各種現代建築的崛起,小白樓因其體量太小、樣式陳舊、風格與周圍環境不協調,於是自治區主要領導果斷決策拆除。它的位置即今天北京中路寧夏大劇院處。

銀川憶事:北京路上曾經的“小白樓”

小白樓是在平移5年後的2008年5月29日,用爆破的方式拆除的。以今日的眼光看,小白樓的消失應該在情理之中。

靚麗的北京路現已成了銀川市的標誌性主街道。據說,當年市政府給於華建公司的徵地補償款700萬元,基本沒有叫企業受大的損失。

銀川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摸著石頭過河”,免不了要走些彎路,交些學費。這也多少說明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成就巨大,同時,也為此付出了艱辛的代價。

小白樓的高高矗立、成功平移到爆破拆除就是一面鏡子。

作者為寧夏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