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原创 喵姐 郑州吃喝玩乐 8月18日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这两年

西郊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

四厂三厂或许已不再是记忆的印象

但残存老厂房

还依稀记录着那个庄严风光的时代


三厂的故事,从未结束


再次来到三厂,发现早已变了模样。


斑驳的路面重新铺上沥青,老旧的房子刷上鲜亮的油漆,破旧的街头窗口被砖头堆砌,一切都

尘土飞扬之中变换。


过去的三厂农贸市场也变了模样,红黄色的外立面鲜艳整齐,但喵姐还是怀念过去“臭烘烘乱糟糟”的那般市井气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看到翻新的三厂,一时间不知时遗憾还是开心。今天,让我们将记忆拉回过去,去重温那个如母亲般存在的“国棉三厂”。


1954年12月15日,在隆重的开业典礼中,西北国棉三厂正式建成投产。


纺织事业在郑州西郊的土地上如火如荼的开展,三厂的辉煌盛极一时。那代人的青春,仿佛全都织成了一块块彩色画布,绑上了时代的烙印。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再后来,纺织行业慢慢不再景气,当年如日中天的“国棉三厂”也改名为“西安三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了。


冷清的大门后,藏着的是老郑州的辉煌时代。35°C的阳光影射在“国棉三厂”四个金色大字上,令人敬畏。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上班”,是那个纯真年代人们最朴实的愿望,比起此刻世间的烦扰和浮躁,或许这才是最纯粹最珍贵的祝福。


在墨蓝色的栅栏,老旧的邮箱和积满灰尘的窗台,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人们单纯而能干,靠着那颗赤忱的心去高呼“严细、高效、团结、进取”的口号,这种信仰,深深扎根在老一代郑州人的心中,不可磨灭。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老厂房已经废弃,斑驳的告示牌和遍地的枝杈和腐烂树叶,让人窒息又心生遗憾。


老建筑不再光鲜,厂区里在再也没有蓝工装、白帽子的纺织女工,那一代的奋斗青春,或许早已换了种方式在郑州土地上继续延续。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透过三厂大门,望向那条窄小的道路,仿佛穿越了一个时代。


这些老人老街老房子一点一点地,变得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直到颠覆记忆。还好有三厂,记录着老郑州的故事。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消失或留下,都该被提及


街道还是那条街道,人还是那群人,只是猛一下看到崭新的街区,与老西郊的记忆产生了些许偏差。仿佛是三厂,但又不像三厂。


所幸,喵姐最爱的那些店铺还在,即便换了新马甲,喵姐还是能顺着香味找到它。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三宝豆粥屋


在三厂开了十几个年头的三宝豆粥屋,换了新门面猛一下还让喵姐有些不适应。不过sha汤和豆粥依旧卖的特快,稍微晚会儿就没得吃。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附近的老居民大清早就来排队,等着喝第一锅熬出的sha汤。浓稠咸香的sha汤热热乎乎,顺着肠胃滑下去感觉整个身体都热乎了。


嫩滑的蛋花、酥松的肉丝、黏软的麦仁

,混合出丰富的口感,再配上一份水煎包或小油条,真舒坦。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清晨喝一碗暖胃的豆粥或sha汤,没有胡辣汤的辛辣重口,也没有白粥豆浆的寡淡无味,让你整个上午都充满力量。


太康焦丸子


走出豆粥屋一拐弯,就是太康焦丸子的新店,纵然郑州的三伏天热的人发昏,但人们为了吃口丸子依旧排起长队。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刚出炉的丸子金黄泛着油光,伴随着香味和热气被迅速装进袋子。8元一斤的价格算便宜,10元钱就能买上一大兜。


一锅丸子不出15分钟就卖光,喵姐心急,忍不住咬上一口,热气烫了舌尖但香味丝毫不减。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酥松绵软的内馅带着萝卜香气,咬起来酥脆油润,带回家煮汤也好吃。


喵姐的奶奶每到过年都会炸丸子,一筐一筐泛着金光,外酥里软的滋味,就是家的味道。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三厂烩羊肉


三厂农贸市场对面,有两家挨着的三厂老味道。光这碗三厂烩羊肉,就让不少人提起来就口水直流。


店里大都是住在附近的老人,顶着炎热的天气来吃一碗热腾腾的烩羊肉。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18元一碗但分量十足,醇厚的羊肉汤底里是丰富的羊肉片、菇片、木耳、上海青,喝起来比羊肉汤风味还足。


配上金黄焦香的大烧饼,撕成小块泡进汤中,待吸满汤汁鼓起来,一口吃下去软软糯糯,鲜香还没有膻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十几年的时光,当年的食客也从中年变成花甲老人,他们依旧会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吃上一碗烩羊肉,味道不变,沉积在骨子里的习惯也不变。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郭记小笼包


隔壁的郭记小笼包,从十多年前就在三厂扎根。当年那对因国棉三厂改制而出来的姐妹花,现在也成了“老阿姨”。


不只是维持生计,姐妹俩更想让把穆斯林美食提供给更多家人,这口鲜香多汁的羊肉小笼包,成了三厂不可不提的味道。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鲜嫩多汁的羊肉小笼包,泛着晶莹剔透的油光,仿佛汤汁要从中冲破涌出。


筷子一提溜,刮破了外皮,肉馅混着汤汁和油水洒出,散发阵阵香气。蘸上醋和辣椒,一口塞一个,羊肉馅鲜而不膻,滋味特浓。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阿姨们的小笼包店,没有流水线般的操作,都是纯手工,只见她端着碗坐在门口不紧不慢地包着馄饨,像母亲一般亲切。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马仁鸿凉皮


据说你随便在棉纺路上拉上一位纱厂阿姨,她分分钟便能回忆起当年下中班后跑去马仁鸿吃凉皮的心满意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薄透如蝉翼的面皮,口感扎实的面筋,脆爽的绿豆芽,和酸辣入味的汁水,让人连汤汁都不放过。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马留包子店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马留包子曾经的门店


虽然搬了家,但吃包子的人依旧不少。对于周边居民来说,马留包子早已不像一家早餐店,更像是家一样的存在。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排了半个小时队后才吃到了这香气逼人的羊肉包子,刚出炉的包子散发着热气。表皮松软,肉馅饱满,最重要是尝不出一点膻味,肉香逼人,美味极了。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国棉三厂,记忆的守护者


还有兰州烤饼、老马炸鸡、冰糖葫芦,他们或许还在,也或许消失,可味觉的记忆难以磨灭,成为心中最怀念的童年。


棉纺厂的岁月缓缓逝去,几代人,几条街,似乎才是郑州故事最好的代表。时光流转中,高大的苏氏红牌楼仿佛与历史重合。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四季交替中,街上的人们走出去,走回来。尘土飞扬的铺路工程也不影响人们的兴致,该打牌打牌,该遛弯遛弯,不觉吵闹。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生活气息在这里浓重且温情,各式各样的营生在街上存在已久。


当年棉纺厂的工人们,如今也早已退休,在小小的街区里享受放慢的时光。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下午四点,他们排着队打一袋最新鲜的牛奶。


勺子和桶碰撞出“叮叮咣咣”的声响,纯白的液体随着漏斗流进袋子,记忆与时光一同都被封印其中。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三厂的时光仿佛被缩印在这段老街上,高楼林立,将这里包围起来,似乎守护着这段值得被珍藏的回忆。


年轻人对棉纺厂总是充满着好奇,只能在匆匆路过时体验到仿佛与外界割裂开的生活方式。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重回国棉三厂:记忆里的西郊美食,依旧对味


如今,虽说此地繁华比不过商场街区,生活比不上新式住宅,可总要有人替我们守住历史,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