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1)、北洋時期的山東省區劃

辛亥革命時期,地處北方的山東仍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民國二年(1913年),山東廢府置縣。2月,根據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頒佈的《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山東分全省為膠東、濟西、岱南、岱北4道。民國三年(1914年)6月,北洋政府公佈《各省所屬道區域表》,上述4道改名為膠東、東臨、濟寧、濟南4道。

  • 膠東道,一等。道尹繁要缺,駐福山縣煙臺鎮,轄山東東部26縣;
  • 東臨道,三等。道尹簡缺,駐聊城縣,轄山東西部29縣;
  • 濟寧道,二等。道尹要缺,駐滋陽縣,轄山東南部25縣;
  • 濟南道,一等。道尹繁要缺,駐歷城縣,轄山東北部27縣。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軍侵佔我國青島。戰爭結束後,直到民國十二年(1923年)才將青島交還我國,北洋政府在青島設立直屬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民國十四年,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改膠澳商埠局,屬山東省。

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原任蘇皖魯三省剿匪總司令,駐紮徐州的張宗昌(1881—1932,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人),被段祺瑞臨時執政任命為山東省軍務督辦。接著,張宗昌又逼走了省主席龔伯衡,自兼省主席。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軍務督辦兼省主席張宗昌下令改濟南、濟寧、東臨、膠東等四道為11道:濟南道(駐歷城,轄10縣)、東昌道(駐聊城,轄12縣)、泰安道(駐泰安,轄7縣)、武定道(駐惠民,轄10縣)、德臨道(駐德縣,轄10縣)、淄青道(駐益都,轄9縣)、萊膠道(駐膠縣,轄9縣)、東海道(駐福山縣煙臺,轄10縣)、琅琊道(駐臨沂,轄7縣)、兗濟道(駐濟寧,轄12縣)、曹濮道(駐菏澤,轄11縣)。但是這一更改,當時並未能獲得段祺瑞政府的同意與批准。

直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11月29日,張作霖在天津蔡園組建安國軍,並被十五省推為總司令。翌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自行就任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8月6日,張作霖大元帥令準:“山東改設道區,系參用從前府治及直隸州治遺意,職責較專,治理較易,於地方不無裨益,應準暫行試辦”。8月16日正式任命各道道尹。

但短短半年過後,北伐軍打到山東,狗肉將軍張宗昌和他的私改道,都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裡。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2)、北伐後的山東省區劃

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1日,北伐軍克復濟南。日軍為阻撓中國統一,遂於5月3日侵入中國政府機構—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進攻北伐軍駐地。山東省政府為避兵禍,遂於6月遷治泰安縣,次年5月仍遷回歷城縣。

  • 濟南市: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山東省政府鑑於濟南人口已逾40萬,已符合設市標準,遂析歷城縣城、城外商埠及四郊置濟南市,直屬於省。民國二十年(1931年),裁撤濟南市,3月仍恢復設市。民國二十六年(1947年)11月,歷城縣遷往城外王舍人莊。
  • 青島院轄市: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次年5月國民政府頒佈《市組織法》,規定特別市改稱院轄市,直屬於行政院,普通市則改稱省轄市。青島特別市乃於當年9月改稱青島院轄市。
  • 威海市: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1日,中國收回被英國強租的威海衛,成立威海衛特別行政區,設威海衛管理公署,直屬於行政院。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改威海市,屬山東省。
  • 煙臺市:民國十九年(1930年)。山東省政府將福山縣煙臺商埠區析出,設立煙臺市,行政院以不符合法律要求,未予核准,暫稱煙臺特區,直屬於山東省政府。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析福山、牟平縣之煙臺市,次年5月核準。
  • 長山列島:民國十七年(1928年),東北海軍入駐長山列島,翌年正式設立長山八島行政區,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置長山八島特區,其後置廢無常,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改屬第七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以長山八島置東萊設治局。

民國二年(1913年),改濮州為濮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濮、鄄分治”,於濮縣河東地區設鄄城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復並鄄城縣入濮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山東開始推行行政督察區制度。當年2月,在全省設置了3個專區:第一區(濟寧)、第二區(菏澤)、第三區(臨沂);到次年1月,又設置了4個專區:第四區(臨清)、第五區(惠民)、第六區(聊城)、第七區(牟平);濟南市、煙臺特區、未設置行政督察專員的地區直屬於省。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3)、抗戰後的山東省區劃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山東省主席沈鴻烈所及屬省政府機構、人員、部隊、器械輜重進駐沂水縣東里店。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山東省重劃全省為15個區,次年4月裁撤第三區,又省政府直轄各縣。民國三十年(1941年)復設第三區,並增加第十六區。截止民國三十年(1941年)底,名義上山東省的區劃如下:第一區(東阿),第二區(鉅野),第三區(沂水),第四區(清平),第五區(惠民),第六區(聊城),第七區(文登),第八區(安丘),第九區(棲霞),第十區(青城),第十一區(單縣),第十二區(泰安),第十三區(萊陽),第十四區(壽光),第十五區(德平),第十六區(鄒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第七區海陽縣劃給第十三區,第十三區即墨劃屬第八區;9月,第一區歷城縣劃屬第十二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第四區德縣劃屬第十五區;

  • 魯西行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山東省政府在津浦鐵路西地區設立魯西行署,管轄第二、第四、第六行政督察區;
  • 膠東行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山東省政府在膠萊河以東地區設立魯東行轅,次年2月改為膠東行署,管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 魯北行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冬,山東省政府在膠濟鐵路以北地區設立魯北行署,管轄第五、第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因山東省政府坐鎮魯南沂蒙山區,故膠濟鐵路以南地區未設立魯南行署,1941年底沈鴻烈調離山東,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的牟中珩旋即於1942年2月將膠東、魯北兩個行署撤銷。1943年夏,于學忠率魯蘇戰區及山東省政府撤離山東,到達安徽阜陽。這樣,國民政府在山東省內基本上就沒有實際控制區了。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3月,山東省為適應抗戰形勢,重劃全省十六區:第一區(寧陽),第二區(鉅野),第三區(沂水),第四區(清平),第五區(無棣),第六區(聊城),第七區(文登),第八區(安丘),第九區(棲霞),第十區(青城),第十一區(單縣),第十二區(泰安),第十三區(萊陽),第十四區(壽光),第十五區(曲阜),第十六區(定陶)。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何思源(1896—1982,山東菏澤人)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撤銷魯西行署,而設立魯北、魯西北、魯西、魯南、魯中、魯東6個省政府辦事處。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調整各區轄縣,並增置第十七區,主要目的在於迎接美軍在膠州灣登陸。並添置利廣沾棣墾區(隸屬於第五區)、臨冠丘特區(隸屬於第四區)、改煙臺特區為煙臺行政區(隸屬於第七區)。

至抗戰結束前,山東省名義上的區劃序列是:

  • 濟南市
  • 省政府第一辦事處(魯北),管轄第五區(無棣)、第十區(青城)、第十四區(壽光);
  • 省政府第二辦事處(魯西北),管轄第四區(清平)、第六區(聊城);
  • 省政府第三辦事處(魯西),管轄第二區(鉅野)、第十一區(單縣)、第十六區(定陶);
  • 省政府第四辦事處(魯南),管轄第一區(寧陽)、第三區(沂水)、第十五區(曲阜);
  • 省政府第五辦事處(魯中),管轄第八區(安丘)、第十二區(泰安)、第十七區(高密);
  • 省政府第六辦事處(魯東),管轄第七區(文登),第九區(棲霞)、第十三區(萊陽)。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4)、日偽的山東省區劃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初,日華北方面軍第2軍沿津浦線入侵山東境內。11月24日,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率部南逃,日軍遂於11月27日佔領濟南。隨後,日軍主力沿津浦鐵路繼續南犯,另部沿膠濟鐵路東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10日,日海軍第4艦隊登陸青島,2月3日攻佔煙臺。至同年11月聊城失陷,山東境內主要城鎮都陷入敵手。

民國二十七年元旦,日寇扶持下的濟南維持會成立;1月10日,青島維持會成立。3月5日,偽華北臨時政府發表命令:成立偽山東省公署,任命濟南維持會會長馬良為山東省省長。

日偽佔領時期,青島仍為特別市,直屬偽華北臨時政府,偽山東省設2市4道:

  • 濟南市(面積177.6平方公里,人口50萬,不轄縣);
  • 煙臺市(除轄煙臺市區外,還轄威海專員區、龍口專員區、長山列島專員區);
  • 魯東道,駐煙臺,轄山東東部17縣;1939年6月1日, 即墨、膠縣2縣劃歸青島特別市,1940年3月,2縣分別改稱膠州區、即墨區。
  • 魯西道,初設泰安,後遷濟寧,轄山東西部32縣;
  • 魯南道,駐益都,轄山東南部21縣;
  • 魯北道,駐德縣,轄山東北部37縣;1939年3月劃歷城、章丘、長清、濟陽、齊河等5縣為模範區,直隸於偽山東省。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6月11日,山東省撤銷魯東、 魯西、魯南、魯北四道,降煙臺市為道轄市(不再管轄威海與龍口,長山列島專員區則廢入蓬萊縣),重新劃全省為10道:

  • 濟南道;寄駐濟南市區,轄7縣;
  • 登州道,駐煙臺,轄10縣及煙臺市、龍口特別區、威海衛特別區;1943年8月,將煙臺市及龍口、威海衛2特別行政區由道轄改為省轄。
  • 萊濰道,駐濰縣,轄8縣,其中諸城一度屬於沂州道;
  • 青州道,駐益都,轄11縣;
  • 沂州道,駐臨沂,轄7縣,其中蒙陰一度屬於泰安道 ;
  • 兗濟道,駐濟寧,轄12縣;
  • 泰安道,駐泰安,轄7縣;
  • 曹州道,駐菏澤,轄13縣,其中陽穀、壽張2縣曾一度屬於東臨道;
  • 東臨道,駐臨清,一度駐禹城、德縣,轄17縣;
  • 武定道,駐惠民,轄13縣。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1944年,偽山東省政府取消青州道,改設青州特別行政公署與張店地區專員公署。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不斷好轉,山東抗日鬥爭形勢也日趨好轉,迫使日偽軍不得不逐步縮,猥集於縣城,不但廣大鄉村已不能控制,很多些縣城也被中國軍隊收復,日偽在山東的行政架構日漸坍塌。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5)、抗戰勝利後的山東省區劃

抗戰勝利後的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山東省重劃全省為16區,將濟南、煙臺、威海3市由省政府直轄。6月,行政院核准備案。9月,成立龍口市。青島仍然維持院轄市的地位未變。

民國二十六年(1947年)年底,國民黨山東省行政區劃序列:

濟南市、煙臺市、威海市;第一區(滕縣),第二區(濟寧),第三區(臨沂),第四區(臨清),第五區(惠民),第六區(聊城),第七區(福山),第八區(濰縣),第九區(蓬萊),第十區(桓臺縣張店),第十一區(曹縣),第十二區(高密),第十三區(掖縣),第十四區(壽光),第十五區(泰安),第十六區(菏澤)。

復興縣:位於沂蒙山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山東省政府以:該省沂蒙山區位於蒙陰北部,沂水西北,臨朐西南。物產豐富,人口繁密,距各該縣治均甚遙遠,夙稱難治。析蒙陰縣北部、沂水縣西北、臨朐縣西南置,治南麻店。

臨冠邱設治局:1948年改臨冠邱特區為臨冠邱設治局。

但此時,我人民解放軍在山東戰場已處於戰略進攻態勢。到1947年底,除青島市外,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已僅能控制濟南、煙臺、龍口3市及下屬17縣。1948年9月,濟南解放,國民黨在山東的統治垮臺!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圖中標有小旗的,系1947年底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尚能控制區


民國時期山東省區劃的變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