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花器,她的存在可能是永恆

玻璃花瓶,日式插花,中式插花,花泥,現代人插花是想盡各種方式來讓花好看,並且延長保存期限,但是在明代開始,花觚(gū別看成壺了)由於造型簡單大氣,早已是文房書齋插花首選花器之一。。

觚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器型。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觚,鄉飲酒之爵也。一曰觴受三升者謂之觚。

它們一般侈口長身、細腰闊底,早期多數為青銅鑄造,到後期陶瓷興起之後,觚由早期的禮器變成了一件比較日常的生活器具。

好的花器,她的存在可能是永恆

商貸受觚,通高26.4釐米,寬14.8釐米,重0.93kg。(故宮博物院館藏)

觚圓體,形似喇叭,侈口,細頸,高圈足,腰、足部均有四凸稜。頸部飾蕉葉紋,腰飾獸面紋,腰與足之間有十字孔二及弦紋二道,足部鏤空透雕獸面紋。銘文“受”字在足內壁上,受為族名。

這種器皿最初作為酒器慢慢過渡成為祭祀的禮器,初現於二里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最早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

好的花器,她的存在可能是永恆

獸面紋觚故宮博物院館藏,商代後期,高26.5釐米。

先秦兩漢文獻記載的觚,沒有太多對它外觀的介紹,畢竟大體造型就那樣,改變的只是外面的花紋,沒人會在意它的細節,所以對它的具體示意會比較少。人們一般引用《考工記圖》補註雲:“凡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和《說文•角部》:“觚,鄉飲酒之爵也。”說明觚是禮器和酒器的一種。

話說回來,那年代的人喝酒也是生猛,雖然是米酒,端個幾斤重的杯子來喝也是挺溜的。

一直到了宋代,那些當官的閒得慌也沒什麼東西可玩了,三代青銅器正成為珍貴的收藏對象,被埋在地裡千百年的青銅器才了個正經的分類叫金石。

好的花器,她的存在可能是永恆

到了宋代《宣和博古圖》將我們如今統稱為觚形器物,統統歸類為尊。但是《考古圖》則將大口細腰闊足的器具列為觚類,並以器身有稜角者為觚,相類而無稜者,則意為孔子所云觚不觚之器(通俗點說他也不知道是什麼玩意)。所以從宋代開始,“觚”便成為大口細腰闊足一類的器皿的正式名稱。

它作為陳色器始現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嘉萬到清代乾隆時期,但瓷質花觚作卻出現在清初,盛行於順治、康熙、乾隆時期,從乾隆後期及嘉慶時期開始衰退。但它作為中國陶瓷一種最奇異的器形,前後近三千年沒太大的器型變化, 不得不說是真牛逼了。

好的花器,她的存在可能是永恆

自從宋代好古風興起(腐女們,看清楚啦,不是男風),觚形器皿開始以藏品及擺設重新出現在人們生活當中。

有因為出土的青銅器,因為“能闢異祟”而成為重要的蒐羅對象,又因為“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開速而謝遲”,簡單說比現在營養土還管用,如果需要強制解釋的話應該算是在地裡面埋久了吸收了大量的微量元素更適合植物吸收維持營養供給,就這樣,青銅觚忽然就成為宮室文房爭相珍寶的雅器。而敞口細腰的長形觚器,因形制優雅,適作花器,歷代備受追捧,故又稱之為“花觚”。

好的花器,她的存在可能是永恆

孔雀綠釉花觚,高27.5釐米,口徑19.9釐米,足徑7.5釐米。

袁弘道《瓶史》評價銅器作瓶,首列花觚;《遵生八箋》論書齋擺設言“瓶用膽瓶花觚為最”;

張岱《夜航船》記載到:“花觚入土千年,青綠徹骨,以細腰美人為第一,有全花、半花,花紋全身者身段瘦小,價至數百。”

明末小說《檮杌閑評》更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裡面三間小捲上掛一幅單條古畫,一張天然幾,擺著個古銅花觚,內插幾枝玉蘭海棠,宣銅爐內焚著香,案上擺著幾部古書,壁上掛著一床錦囊古琴,兼之玉簫象管,甚是幽雅潔淨。

Emmmmm,古人的情趣與審美,相信我們是難以達到的,不過就對於器物的喜愛,相信是一直在延續

好的花器,她的存在可能是永恆

《調梅圖》

明代 陳洪綬繪 廣東省博物館藏

好的花器,她的存在可能是永恆

清代,無款,《乾隆緙絲歲朝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好的花器,她的存在可能是永恆

清乾隆青白玉雕獸面紋出戟花觚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