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有皇帝叫刘裕刘昱刘彧,文帝其中两子叫刘浚刘骏,他们取名不考虑避讳和同音吗?

仰望苏格拉底


简单来说,南朝宋的确不避讳同音。

避讳出自《春秋》,后被奉为儒家准则。避讳对象有三类,《公羊传·闵公元年》解释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皇帝作为天子,自然是尊者。

避讳的松紧程度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非常严格,不仅要避皇帝的名讳,还要避字讳乃至生肖讳,比如明武宗属猪,曾下令禁吃猪肉,而且避讳也从同字延伸到同音;有的时候却非常松,乃至于出现同名的情况。

就南朝宋而言,避讳情况算是非常松的,而且这个时期不讲究同音避讳,这个坏习惯起源于唐朝。

陈垣《史讳举例·第四·避讳改音例》载:“避讳改音之说,亦始于唐。然所谓因避讳而改之音,在唐以前者多非由讳改,在唐以后者,又多未实行,不过徒有其说而已。”

陈垣随后举了许多例子,这里提一个最著名的人物秦始皇的例子。《史记正义》说“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

但在此之前“正”就有“征”这个音,《诗经·齐风》有·“猗嗟名兮,美目清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的句子,《释文》说:“正音征。”说明这个音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为了避秦始皇的讳故意改的。

其实不仅南朝宋有这种武帝叫刘裕、明帝叫刘彧(武帝之孙)、后废帝叫刘彧(明帝之子)这种情况,北朝也有,北魏献文帝叫拓跋弘,他儿子北魏孝文帝叫拓跋宏(后改元宏)。

这波人是同一时期的,可谓避讳情况不分南北。

再早一些,北魏景穆帝的两个儿子,阳平王叫拓跋新成,济阴王也叫拓跋新成,为了区分,济阴王被叫作拓跋小新成。如此看来,宋文帝有两个儿子叫刘浚、刘骏还是技不如人。


平沙趣说历史


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习惯,由社会风俗层面逐渐上升到政治层面。讲究的是晚辈的名字不得犯长辈名讳,臣民对于皇帝的名字也需要避讳。避讳的方法一般都是取相近意思的字,比如“相国”一词原本为“相邦”,为了避刘邦的讳,就改为了“相国”。或者是将该字的笔画减少以避讳,比如清代文渊阁藏书中所有“玄”字都会缺笔,最后一点消失不见。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避讳的字也可以采用改换读音的方式加以避讳,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姓贾名敏,林黛玉在读书时就把“敏”字读成“密”字音。总而言之,避讳是另一种方式的尊敬,其中还有很多细致规定,不一而足。同时,避讳的方式和当时的语音、用字也大有关系,需要全面的来看待。

南朝刘宋政权中,出现了刘裕、刘彧、刘昱三位皇帝,此外还有刘骏、刘浚。当中刘裕是刘宋开国皇帝,南朝的开创者。刘彧是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刘昱是南朝宋第八任皇帝,宋明帝刘彧长子。刘骏是宋明帝刘彧异母兄,南朝宋第五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刘浚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次子,刘骏、刘彧的兄长刘彧。从避讳的规则来看,显然这些人都是不符合要求的。但是,要探讨这个问题还要从读音入手。中古的读音和我们如今的读音有很大差别。比如唐代有守温三十六韵传世,这一套发音体系要比我们今天的读音复杂细致很多。所以,以今天的读音来类比古代的音韵平仄实际上是缘木求鱼,是一个伪问题。由于古代没有留声装置,我们无法真正明确这几个字在当时的真正读音,但是从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说文解字》和帝制时代较为权威的辞书《康熙字典》中倒是可以探究一二。

从《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记录看来,这几个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裕”字在《康熙字典》中:【唐韵】羊戍切【集韵】【韵会】兪戍切,音谕。在《说文解字》中:“从衣谷声。羊孺切。”

“昱”字在《康熙字典》中:“【正韵】余六切,音毓。”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从日立声。余六切。”

“彧”字在《康熙字典》中:“【广韵】于六切【集韵】【韵会】【正韵】乙六切,音郁。”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从有声。于六切。”

“骏”字在《康熙字典》中:“【唐韵】子峻切【集韵】【韵会】【正韵】祖峻切,音俊。”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从马夋声。子峻切。”

“浚”字在《康熙字典》中:“【唐韵】私闰切【集韵】【韵会】【正韵】须闰切,音峻。”在《说文解字》的记载为:“从水夋声。私闰切。”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虽然在我们今天“裕、昱、彧”和“浚、骏”的读音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古社会中,他们的读音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各种礼仪典范严明,世家大族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中的这几位皇帝都不被视为犯讳,可以正常地治国理政。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南朝宋有三个皇帝的名字同音,分别是宋武帝刘裕、宋明帝刘彧、宋后废帝刘昱。

除此之外,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邵、第五子庐陵王刘绍也是同音。

宋文帝刘义隆的次子始兴王刘浚(濬)、第三子武陵王刘骏也是同音。

南朝宋(420-479)是宋武帝刘裕建立的王朝,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国力最强、疆域最广的一个,最强大时曾北伐至黄河南岸。南朝宋也称刘宋,一共传了四代人、九位皇帝,一共59年的国运。

在名字同音这个问题上,刘宋确实没有避讳同音的例子,有几位皇帝或者王爷的名字读音都相同,但是字不同。

古代讲究为尊者讳,平民百姓和王公大臣都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可以同姓但是不能同字,取名字的时候不能与皇帝名字同音、同字,而刘宋只避讳了同字,没有避讳同音

唐朝的开国大将李绩(绩与勣相同),原名徐世绩,也就是小说《隋唐演义》中徐茂公的原型人物。唐朝赐他姓李,于是改名为李世绩。

当时,李世民还是秦王,所以李世绩不用避皇帝讳。可是后来李世民登基为帝,李世绩的“世”与唐太宗的名字里有一个字相同。为了避讳,所以李世绩就把名字改成了李绩,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

因此,唐朝的名将徐世绩、李世绩、李绩其实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他后来在唐高宗时期带领唐军攻灭了东北的高句丽王国,可以说是唐朝前期的名将之一。

刘宋的开国皇帝是宋武帝刘裕,他原本是东晋的大将,曾在东晋末年连续发动北伐,击败五胡十六国中的后秦、南燕等国,从胡人手中收复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可是,刘裕文化程度不高,是武将出身的开国皇帝。因此,他可能对后世子孙的名字避讳没有做太大的要求。

刘裕建立的刘宋(南宋)虽然国力强大,但后世之孙的内斗也非常严重。

为了争夺皇位,刘宋的父子手足相残、叔伯弟侄相攻非常频繁,并且影响了后面的齐朝、梁朝等朝代。

南朝宋传了4代人、9个皇帝,其中大多死于非命,只有开国的宋武帝刘裕得以善终。比如宋文帝刘义隆在位30多年,虽然北伐无功,但是开创了元嘉之治,让百姓休养生息。可是,刘义隆晚年死于一场血腥的政变,被自己的儿子、太子刘邵、始兴王刘浚等人攻杀。

《宋书》记载,太子刘邵勾结始兴王刘浚作乱,在皇宫里将父亲宋文帝斩杀。宋文帝举起桌子拼命阻挡,但还是被砍去右手的手指,最后竟然丧命于太子刘邵的屠刀之下。

随后,武陵王刘骏不满两个兄弟刘邵、刘浚把持朝廷,又在荆州起兵造反,一路杀进建康。太子刘邵、始兴王刘浚都被武陵王刘骏所杀,刘骏登基,史称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为人残暴不堪,将两个兄弟刘邵、刘浚与同党、家眷妻小等上千人全部砍下首级,尸体装在竹娄中,放在建康城的街道上暴晒,至尸体严重腐烂后又投入长江中。

这位宋孝武帝虽然对外打仗、抵御北魏鲜卑人的武功了得,但是对内严苛残暴,而且生活作风十分糜烂,与先帝的妃嫔、自己的庶母通奸。刘宋王朝在他的统治之下,不但没有振作,反而进一步地衰落下去。

时人讥讽刘宋皇室同室操戈,写了一首民谣: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在刘宋的中后期,手足相残、叔伯互杀的例子屡见不鲜,宋孝武帝刘骏、宋前废帝刘子业、宋明帝刘彧、宋后废帝刘昱都是有名的暴君。

因此,刘彧、刘昱虽然与宋武帝刘裕的名字同音,但根本不如开国的宋武帝刘裕有大才。或许是因为报应,当年刘裕篡晋时杀光了皇族司马家族,而他自己的子孙后代们却互相残杀,乐此不疲地争夺那一座皇位。

他们没有继承宋武帝刘裕的英明神武,反而为了争夺皇权,热衷于同室操戈,几乎杀尽了刘宋的宗室叔伯兄弟,导致刘宋王朝日渐没落,最终被权臣萧道成所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