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信研究 :為什麼要進一步加大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

文 伍超明宏觀團隊

伍超明(財信研究院副院長,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胡文豔 李沫

核心觀點

在2018年金融去槓桿、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升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衝擊下,國內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接連遭受多重衝擊,面臨嚴峻考驗。保守估計,受全球疫情影響,目前國內約4成中小微企業處境艱難,或影響1.1億人就業。為幫助它們渡過難關,國家已出臺了大量貨幣財政幫扶措施,其中針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規模約3.5萬億元,可支持企業約580萬戶,覆蓋了20%左右在銀行體系有授信的中小微企業。在樂觀情境假定下,估計國內現有信貸支持政策對處境艱難中小微企業的覆蓋率不足5成,穩就業壓力凸顯,政策力度需進一步加碼。

建議加大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合力效應。貨幣政策繼續加大信貸力度,幫助更多的受困中小微企業“活下來”,穩定“基本盤”;財政政策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讓能活下來的企業“活得更穩健”。同時,要加快中小微企業的併購重組,實現互救和自救。

正文

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經歷表明,民營經濟在國內已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大家熟知的“56789”,即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但2018年金融去槓桿、2019年中美貿易爭端升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意外衝擊蔓延,國內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佔比超過99%)接連遭受嚴重衝擊,多數主體盈利困難,面臨嚴峻考驗。

為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穩定國內就業大局,成為當下政策的重中之重,貨幣財政扶持政策紛紛出臺。那麼當前的政策力度夠嗎?是否需要繼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基於企業主體視角,我們先評估當前有多少中小微企業處境艱難,再估算已出臺政策能覆蓋的企業數量,計算需要幫扶企業數量缺口,從而為解答上述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一、疫情導致多少中小微企業處境艱難?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下文簡稱四普)數據,2018年末,我國共有中小微企業(這裡主要考慮私營企業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戶,下同)約8000萬戶,吸納就業人員近4億人。在如此眾多的市場主體中,想準確評估哪一些處境艱難,幾乎無法做到。但疫情衝擊下,以下兩類主體面臨的困難或尤為突出:一是陷入虧損的工業企業;二是受疫情影響嚴重,遲遲無法復產的交運、住宿餐飲、批發零售和文化娛樂服務業等企業。因此,本文主要根據上述兩類主體情況,對處境艱難的中小微企業做一個粗略估算。

(一)工業企業:預計約120萬戶中小微企業將面臨虧損,或影響1200萬人就業

首先,根據四普調查中小微工業企業戶數和就業人數(見圖1),並假定上述指標維持近三年平均增速不變,可估算出當前國內約有中小微工業企業770萬戶,從業人員超過7800萬人。其次,考慮到國內外疫情疊加衝擊,全球經濟遭受到的損失已超過2008年,假定今年私營工業企業虧損率增速與2008年(2008年虧損率從2017年的10.9%提高到12.7%,增長17%)相當,保守估計今年中小微工業企業的虧損率將增至16%左右(見圖2)。綜合上述兩點假定,我們得到目前約有120萬戶中小微工業企業將面臨虧損,或影響1200萬人就業。

為什麼要進一步加大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肺炎疫情影響評估(十一)

為什麼要進一步加大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肺炎疫情影響評估(十一)

(二)服務業企業:預計約3630萬戶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給9800萬人帶來就業壓力

首先,根據四普調查中交運、住宿餐飲、批發零售和文化娛樂業(下文統稱受損服務業)中小微企業戶數和就業人數(見圖3),並假定上述指標維持近五年平均增速不變,估算出目前上述行業共有中小微企業約6000萬戶,從業人員約1.6億人。其次,考慮到疫情衝擊下,國內復工復產呈現出“第二產業復工率高於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高於生活性服務業”特徵,我們預計受損服務業中小微企業的復工率和復崗率,要低於規上工業企業和全部中小企業。結合工信部3月29日數據,中小企業復工率和規上工業企業復崗率分別為76.8%和90%,在兩者基礎上同時打八折,估算出受損服務業中小微企業的復產率(復工率×復崗率)在40%左右,與同期國內客運量降6成基本相符(見圖4)。遲遲無法復產,側面反映出企業經營或已陷入困難,且復產時間越晚,企業面臨的困難將越大。因此,綜合上述兩點,估算出目前約有3630萬戶中小微服務業企業經營面臨困難,給9800萬人就業帶來壓力。

為什麼要進一步加大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肺炎疫情影響評估(十一)

為什麼要進一步加大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肺炎疫情影響評估(十一)

(三)預計約4成中小微企業處境艱難,影響1.1億人就業

綜上,加總工業和服務企業,粗略估計目前約3750萬戶中小微企業處境艱難,影響國內1.1億人就業,處境艱難主體佔所有中小微企業戶數和就業人數的比重,分別為43%和24%(見圖5)。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估算整體偏保守,實際面臨困難的主體或更多一些。

為什麼要進一步加大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肺炎疫情影響評估(十一)

一是上述估算並未考慮建築業,除交運、住宿餐飲、批發零售和文化娛樂外的其他服務業,以及外資中小微企業的受損情況。受疫情衝擊影響,它們有一部分經營陷入困難或在所難免。二是上述工業企業虧損率為規模以上企業的保守估計值,實際上中小微工業企業的虧損面或更大。三是上述統計口徑包括所有法人單位和個體戶,但兩者合計涵蓋的從業人員數為5.3億人,低於同期統計局公佈的7.7億就業人員數,而未納入統計部分的群體或同樣面臨困難。四是上述測算僅為一個靜態估算,未考慮困難主體未得到及時有效救助,傳染給其他主體的情況。

二、已出臺信貸政策可以支持多少中小微企業?

面對中小微企業困境,貨幣財政政策出臺了大量的幫扶措施,力度前所未有,方向直指穩住更多主體“基本盤”和保就業。受限於一些具體實際情況,有些幫扶政策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有限。如財政政策中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稅費減免,部分個體經營戶和微型企業因規模過小,本身需繳納的金額有限,無法得到多大幫扶,且減稅多以企業營收為基準,受疫情影響多數企業營收大幅下降,實際得到減免的金額也有限;鼓勵增加股票、債券等融資的政策,也主要利好大中型企業,中小微企業受益偏少。因此,從整體看,目前中小微企業能直接、快速、大範圍受益的依舊主要是信貸融資。因此,這裡主要分析目前已出臺的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政策情況,並評估其效果。

(一)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規模約3.5萬億

今年以來,在已經公佈的各項貨幣政策中,能直接給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主要有五項,合計規模約3.5萬億元(見表1)。一是用於支持防疫保供的3000億專項再貸款中,約一半以上即超過1500億投向中小微企業(根據4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佈會上央行副行長表述估算);二是用於支持中小微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的再貸款、再貼現規模共計1.5萬億,其中首次規模為5000億,第二次更具普惠性的規模達1萬億;三是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增加政策性銀行專項信貸3500億元,以優惠利率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發放;四是為中小微企業貸款還本付息提供臨時性延期,預計截止3月底的支持規模在7000億元左右(根據4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表述估算);五是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動中小微企業全年應收賬款融資8000億元。

為什麼要進一步加大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肺炎疫情影響評估(十一)

另外,國務院和銀保監會對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還提出了一些其他結構性信貸增長目標,如國有大型銀行2020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速要力爭不低於30%等。但考慮到完成前述3.5萬億信貸支持規模,2020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增速需超過30%,基本可覆蓋上述結構性信貸目標,因此本文不再重複計算。

(二)可多支持中小微企業約580萬戶

基於上述信貸支持規模,從增量視角,我們測算其可支持的中小微企業戶數。

可多支持中小微企業約580萬戶。根據2020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佈會的內容,央行預計已出臺的1.5萬億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可為超過250萬戶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相當於戶均支持規模約60萬元。假定其他政策戶均支持規模與再貸款、再貼現政策一致,測算出目前已出臺的3.5萬億元扶持政策,可為約580萬戶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包括新增獲得幫扶中小微企業戶數在內,獲銀行授信的中小微企業最多可增至約3500萬戶。首先,根據2019年國內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支持的經營主體戶數,以及單戶授信金額在1000萬以上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估算出2019年銀行業共支持中小微經營主體約3000萬戶,與4月11日央行新聞發佈會提到的“目前在銀行體系有授信的中小微企業一共是3000萬戶左右”相符。其次,假定除臨時性延期中小微企業貸款本息政策外,年內出臺的其他支持政策全部用於支持新授信主體,即用於支持首貸客戶,已有的3000萬戶在銀行體系有授信的中小微企業,繼續得到授信,在這種最寬鬆的假定下,2020年銀行體系提供授信的中小微企業最多可增至3500萬戶左右。實際上,2019年國內小微企業貸款戶數已較2017年翻番,考慮到銀行體系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評估與風險承受需要一個消化過程,且新增貨幣力度幫扶的580萬戶中小微企業,有一部分就是原來已經得到授信的企業。因此,今年要實現上述3500萬戶的目標難度大。

綜上,與處境艱難的中小微企業戶數相比較,目前已出臺的3.5萬億元信貸政策,尚不能實現全部覆蓋。

三、處境艱難中小微企業:信貸政策覆蓋率不超過5成

目前已出臺的3.5萬億信貸政策,可額外多支持約580萬戶企業,可覆蓋20%左右的在銀行體系有授信的中小微企業(2019年末為3000萬戶)。此外,國內約7成的中小微企業並不直接依賴銀行信貸融資(2019年末中小微企業約9000萬戶),它們主要通過租賃、典當、票據貼現、個人委託貸款等各種其他渠道融資,還獲得財政政策上的稅費減免補貼等支持。但這些企業與在銀行體系有授信的中小微企業相比,獲得資金支持難度更大,表明目前已出臺的信貸政策,加上通過各種融資渠道獲得的資金支持,最多可覆蓋全國約20%的中小微企業。前文測算顯示,約43%的中小微企業處境艱難(見圖5),表明在樂觀假定下,國內現有信貸支持政策對處境艱難中小微企業的覆蓋率不超過5成。因此,對於中小微企業的信貸幫扶力度,毫無疑問還需繼續加碼。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只討論了貨幣信貸政策對中小微企業的覆蓋面,實際上財政政策的稅費減免覆蓋面更寬更廣,能讓更多中小微企業受益。如根據一季度人社部新聞發佈會數據,已有302萬戶企業享受失業保險穩崗返還388億元,惠及職工8076萬人;2、3月份全國減免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金2329億元,其中中小微企業1893億元。但是,財政政策主要是稅費減免,資金或現金返還支持不是主要選項,貨幣信貸政策才是資金支持的主要工具。財政貨幣政策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讓企業渡過難關。對於當前面臨沒有收入流或現金流下降的中小微工業企業和服務企業來說,穩定“基本盤”主要依賴信貸資金支持,因此,我們重點分析了信貸政策對受困中小微企業的覆蓋面。

四、政策建議:財政擴面,貨幣增量

為穩定億萬家庭生計、穩住國內就業大局,國務院提出“要想盡一切辦法讓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生存下來”,預計未來會有一攬子的相關扶持政策陸續出臺。建議進一步加大貨幣財政政策的合力效應,貨幣政策繼續加大信貸力度,幫助更多的受困中小微企業“活下來”,穩定“基本盤”;財政政策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讓能活下來的企業“活得更穩健”。

一是加快落實已出臺的貨幣扶持政策。推動5000億專項再貸款再貼現、3500億政策性銀行專項信貸和1萬億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儘快發放到中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戶手中,以解其燃眉之急,讓更多人的企業“活下來”,加快企業復工復產。考慮到國內中小銀行仍面臨資金、利率和流動性三大約束,預計需配套實施更多其他貨幣政策,減輕中小銀行成本與風險壓力,增強其信貸投放積極性。如繼續全面或定向降準、繼續全面或定向降息、補充資本金等。

二是加緊推出更大力度普惠性財政援助政策。

受銀行風險防控的約束,短期內金融機構難以大幅拓展支持的中小微企業戶數,為保證更多中小微企業得到及時救助,更大力度的普惠性財政支持政策亟待出臺。建議抗疫特別國債規模提高至2萬億元以上、狹義的赤字率提高至3.5%,保證普惠性財政援助的資金來源。另外,直接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提供補貼或資金支持,幫助其渡過難關。可適當借鑑美、日、德等國直接推出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系列經濟援助計劃,也可推廣國內部分城市實施的中小微企業創新券等補助方式。在此期間,貨幣政策流動性投放要儘量配合財政政策發力,實現政策的協同。

三是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釋放政策紅利。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長短期+內外部”因素疊加共振衝擊,即潛在經濟增速下降、中長期週期性下行壓力增加、短期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負增長等同頻衝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為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我們只能向改革要紅利,向改革“深水區”出發,這也是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出臺的重要背景。因此,未來要加緊落實《意見》中提到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四是鼓勵部分中小微企業加快併購重組。併購重組實質上是市場主體間的互救和自救,可挽救部分瀕臨破產邊緣的主體,有利於穩住更多企業“基本盤”、穩定就業,同時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一方面,併購重組可有效緩解處境艱難中小微企業的資金壓力,防止企業破產清算、職工失業,且規模擴大後,企業融資渠道或明顯拓寬,融資成本也有望進一步下降,企業抗風險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另一方面,併購重組有利於擴大企業市場規模和市場份額,幫助其增強市場話語權、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