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他自掏腰包募勇剿匪

故事:他自掏腰包募勇剿匪


王姓,一度曾是萊陽地區的驕傲。今天說的這個人名叫王塾,是萊陽曆史上眾多官僚之一。他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業績,但其人生經歷和為官處事的風格頗令人感嘆。

王塾(1852~1902)是萊陽名人王蘭升的兒子。1890年(光緒十六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他的官做到了廣西桂林知府。

人們都以“老貢生”來笑話王塾

王塾兄弟4人,他是老大,老二王垿後來的名氣比哥哥還大,他的另外兩個弟弟早亡。

王塾最大的特點是學習勤奮、為人老成,讀書從來不用父親督促,20歲時就成了秀才,並選為優增生。而弟弟王垿卻頑皮得狠,15歲前非常討厭學習,為此,王蘭升經常訓導王垿,要他向哥哥學習,將來要學有所成。

王塾敦樸爽直,寡言少語,可他多年參加鄉試都不中。1879年(光緒五年),他弟弟王垿後來居上,竟然先中了舉人,所以人們都以“老貢生”來笑話王塾。

做了多年幕僚

王塾比王垿大8歲,他一向很疼愛弟弟。王蘭升去世後,家庭漸貧困,王塾便橐筆外出,為人教書,掙錢養家。

後來王塾得到四川餘姚學政朱肯夫(朱迪然,進士)賞識,帶他到四川做了幾年幕僚,旋即又得到廣東按察使於所賞識,帶他到廣東,做的也是幕僚。在廣東期間,王塾發揮出善於謀劃的特長,為於所謀劃的大小政事都很成功,於所很倚重他,把他視為左右手。後來於所升任湖北巡撫、河南巡撫後,還經常對別人提到王塾,稱讚王塾是難得的賢能。

再後來,王塾又遊幕于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省,所到之處觀覽山川,拜謁宿儒,學識大有長進。

成就“一門三翰林”奇蹟

1889年,36歲的王塾終算考上了舉人,而同一年弟弟王垿年也成了進土,入了翰林。到了第二年,王塾終於不負眾望,聯捷成了進士,併入選了翰林院庶吉士。此時,王蘭升已去世10年,也許正因父親的英年早逝、大志未展,才促使王塾、王垿兄弟發奮苦讀,成就了“一門三翰林”的奇蹟,在當時可謂名噪京華。

且說王塾在翰林院散館後,先是被授檢討銜,後又升任國史館協修,繼又升為武英殿纂修,擔任鑲白旗官學考校官,改鑲紅旗官學考校官,跟他父親生前的官職類似。在翰林院履職6年的王塾,生活一直十分清苦。

任職廣西,政績頗佳

1897年,順天府鄉試,王塾是磨勘試卷官,大約類似今天出題或監考的官員吧,到了第二年,王塾的官運終於來了,在別人的保薦下,他即將去廣西,任知府候選。

到任前,王塾曾多次乘船繞海南下廣西。路上,他對隨行的堂弟王墉感嘆道:“吾少時群呼為老貢生,今出守,幸解嘲矣。然吾之迂,實猶老貢生耳!”言罷大笑。

到達廣西后,上邊的領導以為他只不過是個書生,不是太重視他。

後來,上級委派他做了許多事後,才知道,王塾這人很有幹才。於是布政使便給他安排一份差事:分管南寧的釐稅。南寧這個地方交通發達,商業繁榮,加之廣西平安,連年豐收,他每年收來的國稅都有增加,上司對王塾更加賞識了。

1901年夏天,桂林知府空缺,王塾便走馬上任,代署桂林知府。

自掏腰包募勇剿匪

廣西古稱百粵,桂林雖是首府,但峻嶺荒江,地瘠民貧,少數民族雜處,語言隔閡,蠻荒難治。太平天國起義後,社會動亂,土匪猖獗,官員遇事多推諉姑息,百姓無奈。王塾署任桂林後,實心全力推行保甲法,嚴厲捕獲匪盜之徒,維護百姓平安,大力清理積案,舒緩社會矛盾。為捕盜匪,他特邀請萊陽螳螂拳師李丹伯南下協助。

在桂林期間,王私的屬下在他帶動下,個個振奮勤懇,官場風氣一新,百姓大受其益。為此,老百姓製作了牌匾獻給王塾,稱他是“賢太守”。

王塾在桂林代理知府僅僅9個月,就懲治了有名的盜匪100多人,遣散脅從者數千人,其中一個最大的匪首(劉連貴)潛逃到了800裡以外的湖南清泉縣,王塾在卸任桂林知府後,仍然懸重賞查尋這個盜匪的蹤跡,還親自招募勇士,最終將劉連貴緝拿歸案。這件事令當地官民大為驚愕和歎服——因為抓捕期間,懸賞和招募的錢,是王塾自掏的腰包。可見他的其為人多麼憨直勇決,以致布政使讚歎道: “觀王君所為,知天下無難事,患無人實心任之耳!”

1902春,王塾因為在桂林府的政績突出,獲賞頂戴花翎的榮耀。

不幸染疫,英年早逝

此時,廣西的百色直隸廳(大縣升格為直隸廳)缺員,而百色毗鄰的雲南省正在鬧起義,不是幹練的人是不能勝任這個職務的,好多官員都畏懼,不願接這個差事。巡撫和布政使權衡再三,認為只有王塾最堪此任,可問題又來了,按規定,知府用為同知是不合官例的。於是布政使親自邀請王塾攝任百色,王塾不介意這個官職的性質,慨然應允,並對那些不願接這個差事的懦弱官員大為譴責。

真是應了那句話:“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1902年五月,王塾到柳州辦案,歸來時不幸感染了疫病,治病時吃錯了藥,竟“一病而沒”——不幸去世了,因此沒能到百色任職,這一年,他才51歲。

(在唐宋時期,廣東、廣西一直是貶謫官員的地方,瘴癧流行。王塾雖然熟悉南方氣候,卻仍然未能倖免。)

王塾去世後,他家裡只有不到20兩銀子,連歸葬的路費都不夠。況且,他的次子王昌瀛夫妻也病逝於廣西,三口棺木需要一起歸葬。幸虧同官們紛紛捐助,王塾的夫人和其堂弟王墉等一家10多口才艱難地“扶梓歸萊”。

王塾一生,命運多堪舛

綜觀王塾的一生,算是命運多舛。幼年時,他的生母賀氏善良卻懦弱,受婆母和小姑欺凌,得了痴癲病,有一次,她竟然倒提起王塾的小腳玩耍,差一點把他摔死;還有一次,他五歲那年,去城北賀家溝村外公家,獨自上村東的七口山上玩耍,迷了路,走失了,家人到處尋找也沒找到他。據說到了晚上,王塾見到一個白鬍子山神為他披衣護持,這才沒有被狐狼吃掉。為此,王塾在考上進士後,特地到此祭奠山神,並作《祭馬牙口南山文》紀其事,此文曾刻成碑立於山上,成為萊陽人津津樂道的名人遺蹟。

總的來說,王塾一生清廉憨直,能力卓越,頗有性格。他非常喜歡讀書學習,“終生嗜讀,常午夜不輟。”其書法出於家傳,字如其人,圓潤勁拔,現在他的墨跡也時有所見。

(文:趙松枝 唐風新月 趙磊/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