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五邪”病機——溼濁內生

提到溼,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下雨前或是黃梅天房屋裡的潮溼的情景。毫無疑問,水汽在空氣中過多的積聚是潮溼形成的主要因素。其實我們的體內也會產生溼邪,我們稱為內溼。溼濁內生也是內生“五邪”病機之一。

溼濁內生,又稱“內溼”。內溼是由於脾不運溼,腎不主水,肺輸布排洩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溼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變化。由於內生之溼多因脾虛,故又稱之為脾虛生溼。

我們所說的內溼實際上是機體參與水液代謝的髒和腑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和結果,所以與人體參與水液代謝的臟腑的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和誰相關呢?肺、脾、腎。大家還記得我們前面講水液代謝的時候嗎?肺為水之上源,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為水液代謝的中流砥柱,又提到過腎虛水泛為痰,也就是水溼痰飲和這些臟器都有關係。而脾居中焦為治水之髒,水飲進入體內後,要被人體所吸收和利用,主要靠的是脾對水飲的運化。通過脾的運化,水飲變為人體可吸收利用的精華物質,以供滋潤機體和為機體各種活動提供物質基礎。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常,那麼進入人體的水飲就不能被正常轉化為人體可利用和吸收的精華物質,從而導致水液在體內過多地積聚,反過來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產生內溼的疾病。因此《內經·病機十九條》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強調溼、腫,水液停留的形成和脾密切相關。

當然水液通過脾的運化為人體所利用之後,在體內還有一個運輸、分佈、排洩的過程,這個過程和肺的通調水道作用、三焦的通道作用、膀胱的貯尿排尿作用以及腎的蒸騰氣化作用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四個臟器功能的失調,也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循環過程的障礙,出現水液在體內異常停留的內溼症狀。

內生“五邪”病機——溼濁內生


內溼的病理變化


溼性重著粘滯,容易阻遏氣機,其臨床表現常常會隨著溼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症狀。

1、水不化氣,水液停留在體內

水液的輸化和排洩,必須經過氣化的過程,如果氣化功能失調,會造成水液代謝發生障礙而引起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這時候水液不能轉化為人體所需要的物質,不能夠形成參與調節人體臟腑的功能,這是水不化氣作為一個病理產物停留在體內了。

就肺、脾、腎而言,肺不能行水,肺通調水道的失職;脾不能運化水溼;腎不能調節水液,以這三者為主。水不化氣後產生的病理產物是什麼呢?中醫稱之為,聚而為溼,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聚而為溼。這些病理產物停留在不同的部位表現為非常複雜的不同的症狀,一是各組織器官中水分含量過多而出現的症狀,如肢體水腫、頭面浮腫、頭重而沉、胸水、腹水、大便溏瀉、四肢重脹、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等;二是體內粘膜細胞分泌的粘液過多,如婦女的白帶過多(明末清初的著名醫家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關於帶下疾病的論述中,就認為婦女的帶下病,歸根到底都是內溼引起的。他說“帶下俱是溼證”,一句話就概括了帶下疾病的根源,並根據這個理論創造出了有效治療白帶過多的方劑——完帶湯),慢性結腸炎導致的慢性腹瀉(中醫認為“溼多成五瀉”,也就是說,大多數的腹瀉和內溼有關),支氣管分泌粘液過多引起的慢性咳嗽、咳痰白而粘、不易咯出,等等。

2、阻遏氣機的升降出入

水溼一旦停留在體內,必然阻遏了氣機,影響臟腑的升降失常的病理改變。停留在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病理改變。比如溼邪停留於肌肉經絡關節就表現為肢節疼痛,氣機不通則疼。

如果說水溼停留在肌膚,影響了經脈,絡脈,肌腠的氣機運行障礙,這時候症狀不僅表現為腫,還有一個特點是有脹。比如說急性腎炎或者慢性腎炎的患者,出現全身四肢肌肉浮腫,很多人會說自己有脹的感覺,原因就是溼邪阻遏氣機,針對這種情況中醫在開方子的時候還會加一些理氣的藥物。

溼邪泛於上焦,停留到肺,那麼肺失宣肅,甚至嚴重的導致肺氣上逆,導致胸中的氣機不舒,突出的表現就是胸悶,有咳喘的表現,因為有溼,有飲,有水,有痰,所以咳喘出來的那個痰一定是痰量多,甚至是稀白痰。

溼邪阻於中焦,我們學過脾喜燥惡溼,脾惡溼而運溼,溼太過,就會加重了脾的功能,使脾的氣機運化不通,表現為脾運化水谷的功能失常,導致氣機阻滯。一個表現是脹。溼停於中焦,影響了脾和胃的功能,就會出現食少納呆。

溼阻於下焦,下焦為決瀆之官,主要是指小腸和大腸,具體表現為使大腸的傳導功能改變,出現大便溏薄,另外雖然大便溏薄但是同時伴隨排便不暢。小便的影響就是小便不利。


外溼與內溼的關係


外溼是六淫之一的溼邪,多由氣候潮溼,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溼等外界溼邪所致。外溼侵犯人體的部位,多在肌表,它的特點表現為頭身困重,除了發熱惡寒之外,有頭身困重,感覺我的身體像用繩子捆著一樣。外溼不僅可以侵襲肌表還可以侵襲關節形成痺證,如果外溼侵襲了關節,經脈關節,不僅感覺到疼,而且有沉重的感覺。

而內溼主要是由脾不運化而來,它可以表現為脾胃的功能失調,納呆腹脹,噁心嘔吐,甚者洩瀉,小便異常。


內生“五邪”病機——溼濁內生


治外溼,一般思路是讓溼邪從表而出。比如三仁湯,通過辛溫發散的藥物,可以使溼邪通過肌表排汗,而把邪氣祛除。而內溼一定是用溫性藥物,健脾、燥溼。

內溼和外溼相互為患,互相影響。外溼發病,必傷於脾,而導致內溼,只要有外溼,它必然損及脾,最終形成脾虛生溼,加重了脾虛生溼。反之,脾陽素虛,水溼不化又最易感受外溼。


內生“五邪”病機——溼濁內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