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须死,否则明朝必亡,为什么?

纵观历史,每有大事发生时,都是福祸相依,有好就有坏,有忠必有奸。忠臣良将不得善终,奸臣佞贼绵延流长。

今天故事里的这位明朝大忠臣也没能跳出这个圈圈,虽凭一己之力救国家于危崖边缘,最终却被奸佞小人送上断头台,他就于谦。

和所有的能人志士一样,于谦从一出生就昭示着自己的不平凡。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须死,否则明朝必亡,为什么?

于谦

相传,在于谦7岁时,通过面相就被得道高人预言将来是拯救时局的宰相;8岁时就能出口成章,提笔对对子。15岁时就考中秀才,24岁时成为进士。真正的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并一直视文天祥为偶像,志向高远。

真正让于谦展示才华是在1426年即宣德元年,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朱家藩王之一汉王朱高煦起兵作乱。于谦受命为御史,随明宣宗亲征平叛,平叛过程中,明宣宗对于谦的能力大加赞赏,所以,在平叛大获成功后,明宣宗特别指派于谦去江西负责清理旧案,以平民怨。后又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两地。

于谦在做巡抚的19年里,以清廉和公正自律,勤政爱民,深得民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人何事,只要有罪必惩。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须死,否则明朝必亡,为什么?

古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蒙古也先率军进犯,明英宗受内侍宦官王振怂恿,不顾于谦等人的阻拦,亲自带兵出征,在古木堡被乱军俘获。

待消息传回北京都城,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乱作一团。为保大明江山,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登基,史称明代宗,稳定军心民心。也让蒙古大军无法用明英宗要挟边关将领。

经古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库空虚,战力损失巨大,几乎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为应对蒙古大军对京师的进攻,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提议,令各地方官员起兵勤王,同时自备充足的粮食,驰援京城。该方案得到了明代宗的全力支持。于谦和他的方案最终保住了北京城,于谦成了北京保卫战首屈一指的大功臣。使明朝统治得以继续。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须死,否则明朝必亡,为什么?

北京保卫战

后又经过大大小小的多次战争,明朝与蒙古议和,明英宗回到了北京,被明代宗软禁了起来。

1457年,明代宗重病卧床不起,于谦的政敌石享、曹吉祥等人趁机发动政变——夺门之变,使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同年,于谦被诬陷致死并被抄家。抄家之人从于谦居所只找到一件皇帝赐的蟒袍和一把宝剑,再无他物。

明朝第一大忠臣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人们都觉得于谦死的可惜,但放眼整个大明王朝,就会发现于谦必须死!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须死,否则明朝必亡,为什么?

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为了防止有人武力夺权,刻意制定了很多的削弱武将、提升文官权利的方针政策。在于谦的时代,文官在朝堂上的实权达到了极高的地位,从于谦拥立明代宗就可看出,文官已经可以左右让谁当皇帝的可怕程度。

同时,经过朱家藩王争权夺利对大明王朝的清洗,大明朝本身已千疮百孔,弱不禁风,其军事力量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力不从心了。

如果还是一味的偏向文治,大明王朝根本无法在外敌环饲的环境下存续下去。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须死,否则明朝必亡,为什么?

于谦的死,也代表大明王朝文官在权利争夺中的一次败北,这对明朝来说才是对的选择,至少兵强马壮,武力强国才不容易被外邦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