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导语:人情冷暖,社会百态一直都是在重复不断的上演之中,而人们为了将现实生活与怪力乱神结合起来,创造了志怪小说,在表达了对神灵的美好品质敬畏的同时,也以怪力乱神的角色反映了人情冷暖,社会现实。

在志怪小说中有与天斗,与地斗,追逐烈日不惜命的夸父;有逆乾坤,乱阴阳,重铸轮回半世殇的哪吒;有灭星辰,夺天道,衍狱洪荒震古今的烛龙;有破苍穹,定法则,寰宇万界吾为主的鸿运老祖。

志怪小说从古流传到今天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其中《封神演义》算的上是志怪小说中的翘楚,是由写下"劝君休错三春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执笔。《封神演义》有着气魄恢宏的场面,有着光怪陆离的想象,同样也有着深刻的思想蕴含其中,在诸神与魑魅魍魉的角色下反映出来的社会中的人情冷暖和千奇百态。走入《封神演义》,从神鬼妖魔看尽世间人性。

一、《封神演义》的历史背景与内容

(1)取材于历史

《封神演义》的各种人物形象我们早就熟悉不过,作为影视剧素材的宠儿,被翻拍成多种版本,武王伐纣也成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封神演义》的创作也正是取材于商周交替之际,地方周朝势力起义推翻残暴的商纣王的故事。

周人是定居于岐山的"后稷"后裔,《诗经·鲁颂·閟宫》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从某种程度上说周人伐商是势力壮大的必然结果,周人的壮大成为了商朝的最大隐患,因此商朝对于周进行了大量的打压,其中在商王文丁是就为扼制周势力发展,杀了周人发展的关键人物,加剧周商矛盾。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周武王画像

后来到了商纣王时期,姬昌继承封地王位,为了保存实力,进行了长时间的臣服。屈服的生活使得周文王遭受了许多的屈辱,他被囚禁姬于羑里,商纣王杀其子作为肉汤、逼迫文王喝下,好在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才使得姬昌重归故国。屈辱的经历使得他迫切的想要施行伐周计划,为此他改革国事,囤积粮草,扩张势力。在姬昌的发展之下,周人的实力已经能同商朝一决高下,不过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姬昌准备发动伐商之战是就薨了。姬昌去世之后,武王姬发承袭侯位,以姜尚,周公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完成了翦商大业。《封神演义》就是对于这样一段历史的细致刻画。

(2)内容

古人的小说十分讲究有历史依据,这样才有更好的时代代入感,《西游记》如此,《水浒传》也如此。《封神演义》在历史上极大的还原了武王伐纣的过程,其中穿插了各种神仙妖魔来帮助周人战胜商纣王。在小说的开头就以商纣王亵渎女娲作为小说冲突的开端,女娲为了惩治荒淫无道的纣王,让轩辕坟中千年狐狸精等三妖幻化成绝世佳人,迷惑商纣王屠戮功臣,扰乱超纲,加速商朝的灭亡。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影视剧中的苏妲己

而这其中的千年狐妖便是人尽皆知的妲己,狐妖以冀州侯苏护女儿的身份赢得了商纣王的宠信。得宠之后的妲己通过自己的不断魅惑纣王设立了炮烙的酷刑,用来惩治朝中的得力大臣。自古红颜多祸水,苏妲己绝对算得上第一人,在她的迷惑之下,皇后被剜目废除,皇子被迫逃亡,纣王叔父比干惨遭剜心,西伯侯之子伯邑考被诛杀,做成吃的强迫姬昌吃下,在妲己的祸乱下,商朝的气数加速的走到了尽头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小说《封神演义》封面

姬昌为了解救天下苍生,求得了元始天尊的门徒姜子牙的相助,而姜子牙也是带着封神的任务来帮助周朝。其中围绕两大阵营的法术,神通斗争便开始了。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神通广大的能人异士,其中就有二郎神杨戬,托塔天王李靖,哪吒,土行孙黄狮虎等一系列中原神话体系中赫赫有名的人物。而纣王阵营中有妲己,还有与姜子牙同一师门的申公豹。小说就以两个阵营的较量来展开。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现代影视剧《封神演义》

结果自然是武王胜利,因为正义必胜是自古以来的真理。周人势力一路上攻占金鸡岭,收降孔宣,破汜水、佳梦、青龙、界牌、穿云、潼关、临潼等关,最终会合八百诸侯进军朝歌,纣王于摘星楼自焚,妲己等三妖被擒。就这样《封神演义》走向了尾声,武王姬昌建立周朝,改善民生,姜子牙在位这场正义之战中的神通广大分封神位。

二、阵营对抗中的社会映射

(1)周人与商人的对抗

周人与商人的对抗是《封神演义》中的直接表明出来的矛盾,这对矛盾属于社会矛盾,同时也是物竞天择的自然之理,因为兴盛更替本就是天地之理。西周代表的是新兴势力集团,而商朝是旧的奴隶势力集团。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所以不论商纣王的残暴与否,两者的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纵观古代历史《封神演义》截取的武王伐纣的历史,是无论哪一个奴隶制,或者封建帝国都无法逃脱的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新事物与旧事物碰撞的结果。

而《封神演义》的作者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联系当时明朝的实际状况而写的。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武王伐纣雕塑

此外在小说中这两个阵营的对抗反映出来了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有句话叫做"正义从来不会缺席,但是会迟到",对于周人的胜利而言就是代表的就是正义集团的一种胜利。武王伐商从商纣王实行暴政就注定了这是一种正义之举,所以

在小说的刻画中,武王姬发,姜子牙,以及文王姬昌都代表了绝对的正义。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心中对于道德,对于礼教的一种追求,这其中同样也是儒教思想作为中原文化思想基石的一种表现。儒学思想作为中原文人共同的底色,所以这自然是但是文人社会,以及文人心理的一种体现。

(2)截教与阐教的对抗

小说中潜在的矛盾是截教与阐教的对抗,而这一对抗是中原神话体系中的主要矛盾,这是反映的是古代百姓的鬼神信仰的一种争辩。在小说中上古神界分为三教,其中是以通天教主为主的截教,作为神话世界的最大势力,"有教无类,万仙来朝"之美誉。在通天教主门下万物皆可以成仙问道,所以门下弟子大多为飞禽鸟兽,魑魅魍魉,故此常被其他的两教所抵触。通天教主的门徒有多宝道人、金灵圣母、无当圣母、龟灵圣母,闻仲、余元、火灵圣母,石矶娘娘等,这些法术强者都是武王伐纣路上最大的阻碍。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通天教主画像

对于阐创始人是元始天尊,其中著名的门徒有燃灯道人,南极仙翁。太乙真人、文殊文殊菩萨,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菩萨)、玉鼎真人、姜子牙、申公豹、萧臻(被封神)、哪吒、金吒、木吒、杨戬、李靖等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支持周王的重要仙班。两个神仙势力中,总要分出一个高下,所以便以人道中的西周与殷商之间的较量为主,据此展开了斗法。其中关于两大教派之间的法术争斗也是小说中极为精彩的一面。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影视剧中的元始天尊

两派系的争夺最终以阐教获胜结束,所以在中原的神话体系中,阐教的神仙都是正义与善良的化身。然而从两教的斗争中也可以看出,即使是作为上古神灵,仙班之人,也逃脱不了功名的争夺,也摆脱不了内心的欲望,体现出来的是人本性中对于利益的一种追求,现实的生活正是如此。

三、神灵所体现出来的人性

神灵的角色是源于对生活人物的刻画,即使像神仙一样,脱离生死困扰,物质困扰也摆脱不了灵魂上人性的两面。

从小说的开篇我们便知道,伐纣的一个起因是因为对神灵的亵渎,而这位亵渎的神正是女娲。女娲在我国的神话体系中是创造人类的神仙,他赋予了人生命,将自己的真善美给予了人类。女娲在神话世界中代表的正义性不用多言,但是从小说的刻画来看,即使这样高高在上的人也有错误的一面。妲己的出现是女娲所下的命令,妲己蛊惑纣王扰乱朝纲也是遵循女娲的旨意,所以从这点来看,妲己虽然算不上是截教中人,她更应该是打入敌人内部的一枚棋子。女娲是正义的象征,而她的命令造成了多少而无辜百姓的死亡,造成了多少忠臣义士的消逝。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即使在伟大的人都会有缺点,有错误,凡人如此,神灵同样如此。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女娲画像

这样的特点在《封神演义》中并不是女娲一个人有的,在阐教阵营中,土行孙好色,黄狮虎贪图功名所以封神的时候在最后才到,姜子牙意图将最好的神位留给自己,同时还让自己的妻子位列仙班,申公豹为了得到更高的地位,背叛师门投入截教门下。而在截教中,截教仙班为了对抗阐教,不惜助纣为虐,甚至于通天教主还摆下诛仙阵来对抗阐教众人这些神仙虽然法术通天,虽然长生不死,但是他们同样具备了人性中的善恶,拥有人性的贪婪,功利,争强好胜,人性的弱点即使是位列神仙也无法避免。

四、魑魅魍魉的表现出来的人性

提起魑魅魍魉,在人们的内心中都会产生一丝恐惧,因为魑魅魍魉代表的是邪恶,是一切灾难的源头,在《封神演义》魑魅魍魉同神仙一样有着善与恶的两面。

(1)邪恶的一面

在《封神演义》中的魑魅魍魉,妖魔鬼怪不在少数,其中

作为女主角的苏妲己就是一个狐妖,狐妖在古代神话中本就是魅惑他人,祸国乱民的代表,在小说中苏妲己确实没有辜负人们对于狐妖的定义,他刻薄,残忍,杀害功臣,实行酷刑。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而随意决定他人的生死。女娲派遣她下界惑乱君心,助周伐纣。然而她贪恋红尘俗世,沉迷酒池肉林,贪图富贵荣华助纣为虐,对抗周人,对于商朝百姓而言,苏妲己是个彻头彻尾,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被苏妲己赐死的比干雕塑

此外骷髅山白骨洞的骷髅妖怪马元,生性残忍,在小说中他以捉人取心而食度日。在帮助商纣王时,不知有多少人被他残忍的杀死,而最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妖怪最终被文殊天尊所抓获。《封神演义》中的妖怪也是现实中的人的一种刻画。从古至今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女性也罢,男性也好,历史上为了一己私欲而屠戮他人的人还少吗?为了巩固地位,手段残忍的吕雉,为了报功名不中仇,屠杀长安贵族的黄巢不正是这样的人。在某些时候人性的丑恶比魑魅魍魉还将更让人害怕。

(2)善良的一面

不过即使是魑魅魍魉也有善良的一面,在《封神演义》石矶娘娘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石矶娘娘在封神演义中出现不多,作为一块灵石修炼而成的妖精可以说他的命运十分悲惨。默默修炼的他,因为哪吒杀死了他的弟子,为弟子讨回公道的石矶却因为绑架了哪吒而被,太乙真人诛杀。

石矶从她的出场来看,勤勤恳恳刻苦修炼,既不祸害百姓,并且为人和善讲道理,可惜惨死与正义的神仙之手,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社会中弱小之人的孤独与无助,为了讨要公道却付出生命的悲惨命运。

志怪小说《封神演义》,怪力乱神的人物中对社会与人性的反映

与石矶有关的壁画

在小说中,许多修炼而成人形的妖怪虽然在武王伐纣的道路中阻碍过伐纣的成功,甚至还让武王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但是他们大多都不是祸害人间之人,只不过是受一时的蒙骗罢了。

这些妖精虽然样子上看上去让人不寒而栗,但是他们也具有真善美

结束语:《封神演义》的出色除除了内容上的精彩纷呈之外,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更是一大点睛之笔。神仙也罢,魑魅魍魉,妖魔鬼怪也好,映射出来的都是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性的两面。社会法则本就是物竞天择,高高在上的神仙也会为了利益而博弈,更何况凡人。大部分神仙也是有人修炼得道的,可惜摆脱得了生死的束缚,也摆脱不来人性中最本质的特点,那就是善恶共存。而魑魅魍魉作为邪恶的代表,却同样也有善良的一面。

我们总说自己敬畏神灵,其实我们应该敬畏的是牛鬼蛇神,因为无论神仙的伟大,还是妖魔的邪恶的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所有的两种特性。人有两个自己,一个病态的自我,一个健康的自我。前者懒惰逃避,后者积极向上。一个人是洪水猛兽,一个是正义天使。对好的自己的敬畏是促使自己不断靠近,对坏的自己敬畏,是督促自己不断远离,这样才能做到在正义与善良的道路上,不变初心。

参考资料:

许仲琳,《封神演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陆步亭主编,《中国通史》

元,《武王伐纣平话》

余邵鱼,《列国志传》

《诗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